古人为何都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而不是四年五年?

如题所述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三年之后,儿童才可以真正离开父母的怀抱,学会走路,所以他们觉得这三年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三年,所以他们觉得在父母死后至少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此来报答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古代的人觉得: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一直都是无微不至的,父母的死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应该借此去回报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他们守孝很长的时间,否则就会耽误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所以他们就只采用了父母抱着我们、养育我们的那三年,也就是说,他们把为父母守孝的时长定为了三年。

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三年也是比较短的时间,毕竟父母已经养育了他们那么长的时间,三年肯定不足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的,但是如果太长时间的话,肯定会对每个人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他们最后他们决定还是只守孝三年吧!在古代的时候,他们的生长状况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他们学会走路一般是比较晚的,他们一般在三岁的时候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学会走路。所以他们觉得这三年对于父母和对于自己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三年,因为这三年他们会为父母带来非常多的麻烦,虽然父母并不觉得这些是麻烦,但是这三年肯定也会为他们带来很多的困扰,所以这三年是每个人当中非常至关重要的三年,而在父母死后,他们觉得:父母已经养育了自己那么多年,为父母只守孝一年两年的话,肯定不足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他们就把自己成长的这三年定为了他们的守孝期,也就是至少要为父母守孝三年。

在古代的时候,守孝期一般被定为三年是因为古代的人们一般都是三岁才学会走路,离开父母的怀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3
因为三年时间刚刚好,既可以淡化悲伤,也可以尽到孝道,四年五年时间太长了。
第2个回答  2020-07-03
古人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哺育要至少二十七个月,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无法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认为守孝需满二十七个月来报答怀抱之恩。在古人眼中守孝三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朝廷中任职的大臣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的父母去世,就是以丁忧之名请求辞官。
第3个回答  2020-07-03
圣人孔子规定的。孔子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亡故,要守孝三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