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越详细越好!

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获得真正的好处。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人人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

所以,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扰民,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现,呈现。 素:朴素、纯洁。 朴:淳朴、朴实、自然。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无舍本取末之忧。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谓绝学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于伪。君子应学以致道,而后世徒学于外,不求诸内,以至以文灭质,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忧之,故谓绝饰伪之学。
译文: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追问

绝学无忧!

追答

其中已经有,请看仔细。

追问

最后一句话,能否举个列子,我有点懂!但懵懂!

追答

不学习那些繁杂的礼节,让自己守住淳朴的天性,自己就没有忧愁了。
比如与人交往,少学些听起来舒服但没有实际用处的客套话,说话就说有用而实际的话,这样就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25

第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⑤素⑥抱朴,少私寡欲,绝学⑦无忧。

【注】

①圣,智:指世俗所谓之圣明、智慧。

②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③文:装饰,指用来装点自我的事物。

④属:归属。

⑤见:通“现”,彰显。

⑥素: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译为纯素。

⑦学:学习世俗所谓之圣明与智慧。绝学:译作远离浮华。

【译】

杜绝圣明,摒弃智慧,百姓将受益无穷;杜绝仁爱,摒弃信义,百姓将恢复孝慈;杜绝技巧,摒弃货利,盗贼将无影无踪。

圣智、仁义、巧利,均不足以作为装饰;〔正因为有人借以装饰自己,〕才使它们有所归属。彰显纯素,恪守质朴,清心寡欲,远离浮华;如此,方能没有忧患。

【释】

1、以水之善,仍无法均利万物;以日之明,尚不能普照全球。善不均则滋恶,明不普则生暗。扬善必凸恶,彰明必显暗。是以圣王之治,中庸而行,惩恶抑善,恒使民不乱不争而少智寡欲。若此,则民性本真,天下大顺。

2、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列子·说符》

3、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菜根谭》

4、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菜根谭》

第3个回答  2019-12-2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扰民,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现,呈现。 素:朴素、纯洁。 朴:淳朴、朴实、自然。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
第4个回答  2018-09-26
正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用圣贤智者、仁义主张、取巧逐利来实现社会文明,是做不到的。
见素抱朴则圣智不显其能,少私寡欲则仁义自行,绝学无忧则巧利不行于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