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为啥流行剖腹自杀?匠人的国度,死亡也是一种行为艺术吗?

如题所述

01 日本文化的生与死

关于日本人的生死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古时,有一位迩迩艺神,又称琼琼杵尊,他是天照大神的孙子,也是日本创世天皇:神武天皇的曾祖父。

一天,迩迩艺神遇见一位美貌少女,名叫“木花之佐久夜毗卖”,意译过来,大致是“樱花盛开”的意思。二人一见钟情,迩迩艺神便向少女的父亲大山津见神求婚。

樱花盛开

大山津见神一看来了接盘侠,非常高兴,便把两个女儿都许配给了迩迩艺神。原来樱花少女还有个姐姐,名叫石长比卖,相貌极为丑陋。迩迩艺神见状非常害怕,赶忙把姐姐请回了娘家,只留下妹妹,当夜成就了好事。

父亲大山津见神遭遇差评还被退货,气愤地说:“我之所以将两个女儿打包献给你,是有原因的。娶了我大女儿,将来无论风吹雨淋,你的寿命都将如磐石一般坚固不动;娶了我小女儿,你将会像那满树樱花,灿烂盛开。现在你把‘磐石’送了回来,那么天神御子的寿命,就只能像樱花那样,荣胜芳华但却转瞬即逝!”

没错,这就是日本文化的生死观,生要像樱花怒放,燃烧自己的最大价值,过后即使迅速毁灭也毫不恋惜。正如日本禅宗鼻祖的道远大师所言:


将死之时不要对生有任何留恋,毅然决然的去死。

而活着的时候,每分每秒都倾尽全力去活。


即将出征的“神风特攻队”

二战末期,日军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在自杀式出击起飞时,所唱的队歌中,也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情愫:


樱花肖人,非草非木。

美丽蝴蝶,便是妻子。

樱花盛开,落英缤纷。

风而去,永做芳魂。

今晨飘飘,明日冉冉。

樱花,樱花,吾将效汝。


受此影响,日本是一个传统的自杀大国,自1998年开始,连续10年的年自杀人数都在3万人以上,甚至频频出现利用互联网召集的群体自杀事件。

而日本的文青们,也执着地渲染、美化着自杀现象,比如著名画家古贺春江就说:“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在文学作品中,也宣扬所谓的“物哀之美”、“毁灭之美”。

不过,要说到死亡的艺术,恐怕没有比“剖腹自杀”更绚烂,更凸显日本特色的了。

02 干嘛非跟肚子过不去?

在咱们中国人的神话里,刑天被黄帝割了脑袋,仍不屈不挠战天斗地。从那以后,中国的悲剧英雄,诸如白起、项羽、伍子胥、尤三姐……好多都是自刎而去的。而日本人习惯于割肚子,也是从神话时代开始的。

楚霸王乌江自刎

据《播摩国风土记》记载,很久之前有一对神夫妻,女的叫淡海,男的叫花浪。这花浪“浪”的有点过,当了负心汉,淡海怨愤不已,切腹之后投水而死。那片水域便被称为“辟腹沼”,池沼里的鱼,从此便都不长内脏。

由此也可见,日本女性柔弱外表之下的刚烈,仅在明治维新后的一百多年间,全国女性剖腹自杀者,就有200多例。

真实历史中最早记载的剖腹者,当数公元989年的大盗滕原义,他在被官军围剿,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刀豁开肚皮,挑出内脏抛向官军,以示对对方的蔑视和嘲弄。

而在1156年“保元之乱”中剖腹自尽的源为朝,则是历史上第一个剖腹自杀的日本武士。从那之后,剖腹逐渐成为武士阶层的一种特权和荣誉,一般平民是严禁“享用”的。

第一次明确将剖腹作为一种刑罚的,是著名的丰臣秀吉。当时剖腹这种处刑方式,就像中华帝国的“三尺白绫”,算是一种“恩赐”,只有君主的亲信部下才“值得拥有”。像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兼继承人丰臣秀次,就是领受了这样的“高级待遇”而慷慨赴死的。

艺术化造型的日本武士

那问题就来了,抬头抹脖子,方便利落,剖腹却要宽衣解带,紧忙的还死不了,日本人为什么非冲着肚子使劲呢?

因为古代日本人相信,人的灵魂就藏在腹中,死前切开肚子,魂魄才有出路。在日本文化里,人的腹部有思想也有感情,简直就是第二大脑,甚至勇气、意志、爱情等等,也都藏于腹中。

日语中,“腹”就有“思想”、“心灵”的意思;还有个词叫“腹黑”,我们都不陌生,这也是日语舶来品,指“为人阴险”的意思;还有“腹污”或是“腹秽”,意思是这个人“品质不佳”;日语说“腹立”,指的是“发怒”;说“腹合”,意思是同心协力或者同谋……

所以你看,这哪是咱们中国人理解的“肚子”呢,简直是灵魂之“腹”,这一刀下去,就跟斩首差不多啊!

特别是对于心高气傲,人倒架子不倒的武士来说,他们信奉“武士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一个一个彪得很。人即使败死,也要剖开自己的腹部,将坦荡的灵魂展示给他人,以示死亡的绚烂和崇高,还带有一点我虽战败,但在精神上你的桀骜。

剖腹的神圣性和荣耀性,就是这么来的。

但问题是,看似简简单单一刀下去,这里的技术含量,可着实不少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