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如题所述

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后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的胜利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的社会制度呢?
一、 为什么中国人民不继续选择走封建主义道路?
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秦朝,终于清朝,期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各个封建王朝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但每个王朝在后期都出现了诸多的严重的封建腐败思想,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改朝换代。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到清王朝,世界正在快速发展时,中国仍然闭关自守,必然受到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尤其在清王朝统治后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从1840年后中国生产力长期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经济上的落后也使得中国在政治上落后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而使中国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在封建社会后期,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殖民者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所以抛弃封建制度,选择另外的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
二、为什么中国人民不选择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但又区别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特别之处在于保留了皇帝。中国社会由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皇帝就是封建制度的标志,封建制度就是建立在以皇帝为中心的政府之上。在清朝晚期,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执政地位,在1906实行了名为“预备仿行宪政” 的立宪的改制;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1]。1911年5月,清政府为形式所迫不得不成立了责任内阁,但所组成的内阁政府中的13名内阁成员中有5人都是皇族成员[1]。预备立宪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这个被誉为皇族内阁的内阁政府没有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样也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个政府不但没得到其他官僚阶级的支持,也没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都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同时也宣告君主立宪在中国的失败。
三、 为什么中国人民不选择之本主义道路呢?
经济上,在明代时期中国就存在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在江南及沿海地区出现了“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性质资本主义手工工厂,但其发展一直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发展缓慢。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开始进行对中国长达100多年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但是帝国主义本意是不愿意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再加上中国封建主义的根深蒂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畸形发展。后来出现的官办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也没能成功,因为其在经济上的力量十分弱小,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抗。政治上,在1840年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开始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政治上没有独立权,经济上也受到外国操纵,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独立领导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且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愿看到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极力压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西方文化对中过传统儒家文化有着很大的冲击,坚船利炮的打击让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外来的西方文化思想除了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外,在社会制度这问题上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相比仍旧处于下风,没有在思想上给大多数中国人一种觉醒。而在后来的资本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时期,又掀起了对传统思想的抛弃风,使中西思想互博,最终西方文化也没战胜传统儒家文化。由此可见,资本主义道路注定在中国行不通。
四、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呢?
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封建制度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又不适合中国的发展,不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选择的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选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当时虽然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工人阶级的数量广大,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且工人阶级有着其极强的生命力和积极的劳动意识,这些优点都决定了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工人阶级的领带下能够完成国家富强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万业萧条的国家。中国共产党要最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必须集中全国上下的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上,共产党代表着最广泛人们的根本利益,由于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所以他们积极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决心是以前任何一个阶级都无法比拟的,他们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五四运动及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它代表了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此,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因为只有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封反帝的革命目标,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与困难,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赶走了小日本,打垮了有美帝国主义撑腰的蒋介石,最终迈进了社会主义,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思想文化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全国上下的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涌现出了像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特别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中国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发展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从理论上指导中国独立自主的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这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党也经历过挫折,发生过失误。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来者继续探索提供了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