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至少两个?

如题所述

1、乌贼喷墨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 千米。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

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

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2、蝙蝠定位

蝙蝠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的。有一些种类的面部进化出特殊的增加声纳接收的结构,如鼻叶、脸上多褶皱和复杂的大耳朵。

由嘴发出高出两万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灵敏的耳朵里。蝙蝠通过大脑,判断出障碍物样子等,来判断是吃是逃。

3、孔雀开屏

孔雀(英文名称:Peafowls、maurya),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构成,这些覆羽极长,羽尖具虹彩光泽的眼圈,周围绕以蓝色及青铜色。求偶表演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求偶表演达到高潮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并发出嘎嘎响声。

4、豪猪竖刺

栖息于森林和开阔田野,在堤岸和岩石下挖大的洞穴。家族性群居,夜间沿固定线路集体觅食。食物包括根、块茎、树皮、草本植物和落下的果实。

虽然不会“射掷”棘刺,但遇到危险时,能后退,再有力地扑向敌人将棘刺插入其身体。报警时摇动尾棘作响,喷鼻息和跺脚。

5、蜜蜂舞 dance of bees亦称收获舞(德Werbetanz)

蜜蜂的工蜂外出发现花蜜或花粉归巢时,到巢脾上密集的蜂群当中,一边激烈地振动着腹部,一边按8字形步行作盘旋行动,由K.Von Frisch详细地进行了分析。

这是对同巢工蜂使之通知蜜源存在的报信的一种形式。体表上剩下的花香,传递了蜜源植物的香味;蜜源距巢的距离超过100米时,就对重力方向保持一定的角度,先划直线,然后向右或左旋转,再恢复原来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直线与重力方向所成的角度,是从蜂巢来看太阳方向与食物方向所成的角度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蝙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豪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蜜蜂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动物也有语言。动物的语言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无声语言,舞姿、色彩、芳香气味,甚至使用超声波等传递信息。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5
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遇到危险时它们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就像摇,动着的白色的信号旗以此来告诉同伴:危险快跑!,
第3个回答  2020-11-25
第4个回答  2017-10-02
那个答案是错误的

昆虫的风飞,聚集,追踪,避敌都是在一定的气味控制下进行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