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是实现福利社会的根本措施
孙中山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深感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他对“平均地权”作了解释和规定:“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核定天下地价,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这是西方福利国家没有的政治举措。“节制资本”是孙中山调剂社会贫富分化不均的举措。但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要发达国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2、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实现福利社会的根本途径
孙中山把发展实业与济贫联系起来,他指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孙中山十分赞赏社会主义,主张以国家的力量来调剂社会财富,他说,“所以我们讲到民生主义,虽然很崇拜马克思的学问,但由于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美那样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认为实现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绝对平均,发展经济才是根本。
3、注重实际,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具体问题
孙中山将吃饭问题列为民生的头等大事,“吃饭就是民生的第一个需要”。“民生的需要,就是大家对于四种需要都不可短少,一定要国家来担负这种责任。”可见孙中山对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了细化。当然孙中山从解决民众的穿衣问题上,看到了国家独立和富强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空谈救国图存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将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传统,又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形成他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观,成为其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认为为国民提供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倡导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

孙中山从其“养民济穷”的民生论出发,提出了很多颇具新意的社会保障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史上的集大成者。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并受到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灾民、难民救济,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他的社会保障思想体现出了以民为本、安老怀少,与发展实业相结合以及救助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特点。
孙中山所设计的这种“国利民富”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人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和大同世界的强烈渴望,但是缺乏实施的社会历史环境,尽管如此,孙中山主持建立起来的民国社会救助体系仍然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保障事业转型的帷幕,对中国当代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稳步推进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完善。
1、继承传统大同思想精神
孙中山先生把“天下为公”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他认为:“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他说:“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饱含大同精神。他关注弱势群体,为救助革命烈士遗孤,他让财政部拨公债票二万元作为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这样既解决了战争孤儿的生存问题,又为社会培育了大量建设人才。
2、吸收西方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优秀经验
孙中山对西方将社会福利事业列入法制化轨道大加赞赏,因此他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妇女劳动保护”等劳工福利政策。孙中山主持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法规,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法治化。他制定出《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以加强对传染疾病的防治。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救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中国防疫史上有重要意义。
3、继承维新派人士社会福利思想的合理成分
十九世纪下半叶早期维新派对社会福利思想的认识已经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上,如薛福成力倡给民以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孙中山曾也说过,“采用国家社会政策,使社会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痛苦,而随自然必至之趋势,以为以及为实现大同理想设计未来可供实践的方案”。这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继承维新派思想家为实现大同理想,设计未来可供实践方案的合理成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