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探讨了哪些主要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9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于礼,成于仁,归于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忠:本义是“尽己”是自内向外的高尚情操、品德和行为。忠贞、忠诚、忠实,为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是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

孝:一是指善事父母,二是对已去世父母、先祖的追孝。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根本,是维系家族内部人际关系秩序的伦理准则。

节:做人的气节和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注意小节;格守做人的根本;重贞操。

义:正义、情义。义同宜,又可引申为善,具体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杀身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礼:渊源于宗教仪式,后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序的制度,即礼制。

智:聪明睿智的品德,孔子将智、仁、勇并列为君子的三种基本品德。智者知人而且自知。

信:遵守诺言,格守信誉。“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

律己奉公:律己使人堂正,优德在于律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谦虚:“满招损,谦受益”。不夸耀自己,也不贬低别人,承认别人的 优点和长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君子泰而不骄”。

勤劳节俭:“养心莫善于寡欲”,“克勤克俭”,“俭以养德”,“勤俭 不匮”。

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有道德修 养的人,即使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立志:依志立身处事,“夫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为修身之首。
第2个回答  2012-05-29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