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各村由来。知道几个说几个希望能补全。

如题所述

1、七汲镇,相传西汉时该村街内为一古河,人们分居两岸,为便于相互往来,在河上建起七座小桥,以此取名七汲。因镇政府驻在该村七汲称之七汲镇。

2、张段固镇,唐代有张、段、固三姓首先在此定居,合三代之姓取名张段固村。

因镇政府在此村称之张段固镇。建国前属二区,建国初期属一区,1953年建小乡,1956年并为大乡,1959年为无极公社张段固生产管理区,1962年建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为建制镇

3、高头回族乡,明代原有白氏三兄弟居于北苏,后来一迁郭庄,一迁高头,一留北苏。高头村址地势低洼,常受水灾,人们向往高地,其意而名曰高头。因乡政府驻此高头村,名高头乡。

4、郝庄乡,明代郝、张两姓在此定居,取名郝张村,后随字音演变称郝庄。1963年人民公社驻地迁至中郝庄,1983年改称郝庄乡。

5、里城道乡,唐代有一姓李官员在此修建通往县城大道,故取名李城道,后演变为里城道,乡政府驻地该村,定名里城道乡。

截止到2018年末,无极县下辖6镇5乡:无极镇、七汲镇、张段固镇、北苏镇、郭庄镇、大陈镇、高头回族乡、郝庄乡、东侯坊乡、里城道乡、南流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极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8
北苏   唐代苏烈坟在此。该村兴建寺碑云;寺后有苏烈坟。相传“打开苏烈坟,世上无穷人”,说坟内藏有当日谷,当日种当日收。苏氏原系此地人,取名苏村。唐后期一部分人迁往村南称南苏,此村遂名北苏。有1290户,4900口人,6700亩耕地。

泊头  唐代时该村南部地势低洼,积水成池,如同湖泊,曾设泊舟码头,故名泊头。有874户,3481口人,4575亩耕地。
第2个回答  2012-05-31
无极镇朱家庄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落户而成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东中铺   北魏在此修建县城,该村随之出现。明代曾取名无极铺,因位于城内东半部,县有买卖铺户,故名东中铺。有776户,3203口人,3007亩耕地。
西中铺   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中铺。有246户,992口人,674亩耕地。
东关    北魏在此修建县城,该村随之。因位于县城东门外,曾名东关厢、东关铺,后改为东关。有348户,1664口人,1688亩耕地。
西关   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关。有732户,2558口人,2674亩耕地。
角头   唐代前该村名桥头,后被洪水冲毁大部,只剩西南一角,遂改名角头。有490户,1773口人,1763亩耕地。
房家庄   据传,明代该村有3600户人家,盛称棋盘大街,因房姓居多,定名房家庄。有207户,983口人,1139亩耕地。
里家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碾子村魏氏三兄弟奉诏迁居于此,取离开故乡之意,因名离家庄,后演变为里家庄。有444户,1755口人,1903亩耕地。
安城   原为安乡县城所在地。西汉置县,东汉废。《水经注》载:“安城,即魏昌之安乡也。”《三国志·魏志·甄后传》:“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乡侯,嫡孔袭爵即此城。”三国时,曹操三子曹植被史曹丕贬职后亦曾受封安乡侯。本为安乡城,后简称安城。有516户,1961口人,2267亩耕地。
东罗尚   隋代建村。因村西有兴国寺,寺内有十作为匀汉画像,并有和尚主持,故称罗尚。因位寺东,冠以方位,称东罗尚。有721户,2883口人,3526亩耕地。
西罗尚   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罗尚。有456户,1837口人,2291亩耕地。
户村   明代“靖难之变”(俗称“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县碾子村迁来田姓、于姓两户人家在此定居,取名户村。有667户,2624口人,2648亩耕地。
朱家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有朱姓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朱家庄。有516户,2045口人,2497亩耕地。
高村   此处原为一高坡,明代角头村常被水淹,其中有18户人家迁此定居,以地形取名高村。有145户,605口人,837亩耕地。
居民委员会 1984年4月建立,管辖64个家属院,1301户,4750口人。
郭庄镇(辖行政村17个)
郭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居民来此定居,郭姓居多,取名郭庄。有1281户,4246口人,4529亩耕地。
马村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居民来此定居,马姓居多,取名马村。有801户,2792口人,3653亩耕地。
磁河店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人家在此开店,因临近磁河,取名磁河店。有521户,2004口人,2103亩耕地。
甄家营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即有此村。甄姓居多,以姓氏取名甄家营。有125户,521口人,776亩耕地。
王家营   原甄家营王姓居民,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迁出独立成村,以姓氏取名王家营。有252户,1061口人,231亩耕地。
张家营   民国26年(1937年)张家小庄分为2村,该村张姓居多,取名张家营。有163户,636口人,920亩耕地。
姚家营   村名来历同前。该村姚姓居多,取名姚家营。有482户,1877口人,2791亩耕地。
冯家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冯姓人家在此立庄,取名冯家庄。有575户,2426口人,3474亩耕地。
张家庄   明永乐年间,该村由张姓人家初建,名张家庄,又称张家小庄。民国年间曾改名张家村,俾与相近的藁城县张家庄有别。今仍名张家庄。木刀沟东岸有一小村,名小张家庄,属张家庄辖。有563户,2101口人,2488亩耕地。
牛家庄   明代初年(1368-1398年),从牛家庄庄来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冠以方位,取名东牛(与西牛相对)。有280户,1120口人,1322亩耕地。
北汪   明代时因村北有木刀沟,取汪洋之意,名北汪(今木刀沟北岸有一小村,名小北汪,属北汪辖)。有416户,1529口人,2560亩耕地。
崔家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崔姓居民在此建村,取名崔家庄。有315户,1184口人,1431亩耕地。
户台营   明代“靖难之变”时,在此驻扎领兵元帅徐达的护卫兵,并有元帅点将台,故取名护台营。后人将“护”写作“户”,便成户台营。有219户,756口人,982亩耕地。
北苏镇(辖行政村6个)
北苏   唐代苏烈坟在此。该村兴建寺碑云;寺后有苏烈坟。相传“打开苏烈坟,世上无穷人”,说坟内藏有当日谷,当日种当日收。苏氏原系此地人,取名苏村。唐后期一部分人迁往村南称南苏,此村遂名北苏。有1290户,4900口人,6700亩耕地。
南苏   村名来历见前。有1089户,4543口人,6258亩耕地。
史村   历史悠久。村南和西南部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甄氏家庭墓群。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迁来几户人家,有一秀才说此处为历史名地,故名史村。有1135户,3887口人,4927亩耕地。
驿头   唐朝时该村曾设邮传驿站,后发展为村,取名驿头。有667户,2758口人,3514亩耕地。
大名庄   南荣年间(1127-1279年)有一名大夫(医生)居此,大名鼎鼎,享有盛誉,故取村名大名庄。有535户,1976口人,2649亩耕地。
南焦   明代该村名西阳。近邻南虎、北虎2村,村民忌讳“二虎食羊(阳)”,改名“难嚼”,以示与虎相抗。后改为南焦。有450户,1840口人,2586亩耕地。
张段固镇(辖行政村12个)
张段固   唐代有张、段、固3姓首先在此定居,合三氏之姓,取名张段固。有913户,3665口人,3457亩耕地。
北丰   清代磁河发水,东丰村被冲塌,部分人迁到此地。居东丰之北,称北丰。有435户,1838口人,2268亩耕地。
柴城   北魏原定在安乡(今安城)建县城,后改在这里,动工后复改于今无极县城地址,故名拆城,后演变为柴城。有437户,1858口人,2785亩耕地。
市庄   北魏时拟在柴城建县城,以此地为集市。因在柴城南,故称南市庄。后虽建城未果,但村名未变,简称市庄。有574户,1939口人,2463亩耕地。
田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氏兄弟2人迁此定居,以种田为主,故名田庄。有497户,2128口人,2531亩耕地。
王吕村   明永乐七年(1410年),山西洪洞县木耳村移民来此建村,因吕姓居多,取名吕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根据姓氏分为王家吕村、郝家吕村和吕家吕村。民国29年(1940年),王家吕村与郝家吕村合并,简称王吕村。有397户,1338口人,1444亩耕地。
吕吕村   村名来历同前。清光绪年间,吕家吕村因多数居民姓吕,为有别于王吕村,取名吕吕村。有390户,1289口人,1396亩耕地。
齐洽   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齐、解两家在此立庄,取名齐解村。后音转变为齐洽。有565户,2340口人,2820亩耕地。
东南丰   明代末叶,东丰村有部分人迁到此地,位于东丰村东南,称东南丰。有289户,1164口人,1421亩耕地。
西南丰   明代中期,北丰村有部分人迁到此地,位于北丰村西南,称西南丰。有516户,2296口人,2846亩耕地。
贾家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立庄,贾姓居多,取名贾家庄。有170户,651口人,837亩耕地。
司家庄   明代“明靖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立庄,司姓人氏在此管理养马,故名司马庄。民国初年改为司家庄。有400户,1366口人,1878亩耕地。
七汲镇(辖行政村11个)
东七汲 相传,西汉时该村街内为一古河,人们分居两岸,为便于互相往来,在河上建起7座小桥,以此取名七汲。1962年分为东西两大队,1985年将东大队定名东七汲。有515户,2184口人,2257亩耕地。
西七汲  村名来历同前。1985年将西大队定名西七汲。有480户,1787口人,2111亩耕地。
甄家庄   唐代有一甄姓大户迁此立庄,以姓取名甄家庄。有500户,2017口人,2313亩耕地。
东流村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来定居。此处地势低洼,一遭水患就平地成河,故称流村。1962年分东西两大队,1985年将东大队定名东流村。有410户,1529口人,2481亩耕地。
西流村  村名来历同前。1985年将西大队定名西流村。有340户,1334口人,2342亩耕地。
东小镇  清初,从深泽县大镇村迁来几户人家,曾名小甄村、小正村,后改为小镇。1962年分东西两大队,1985年将东大队定名东小镇。有520户,2034口人,3339亩耕地。
西小镇   村名来历同前。1985年将西大队定名西小镇。有590户,2248口人,3598亩耕地。
杨村   明代该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一片汪洋,取名洋村。清初改为杨村。有637户,2671口人,3306亩耕地。
东汉  汉代时建村。因地处滹沱河岸,屡受水灾,人们忌讳“涝”字,反其意而取“旱”。后改旱为汉,分东西两村,据其方位取名东汉。有996户,3722口人,5200亩耕地。
西汉   村名来历同前。接方位取名西汉。有1057户,4454口人,6123亩耕地。
西庄  原居滹沱河南,名龙泉固。1939年河流改道,村庄沱于河底。一部分迁到河东(现归晋县),一部分迁来西岸。1956年洪水成灾,西岸居民移至东汉村西重建家园,取名西庄。有79户,338口人,429亩耕地。
大陈镇(辖行政村7个)
大陈   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陈姓大夫在此立庄,取名大陈。有840户,3219口人,4382亩耕地。
高陵   明永乐年间,该村建于当地一个最高最大的丘陵上,取名高陵。有874户,3474口人,5648亩耕地。
赵户   唐代有一赵姓大户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赵户。有844户,3247口人,4662亩耕地。
泊头  唐代时该村南部地势低洼,积水成池,如同湖泊,曾设泊舟码头,故名泊头。有874户,3481口人,4575亩耕地。
西朗   唐代时该村一片汪洋,后变为荒原,丘陵起伏如浪,以“浪”取村名,逐渐演变为“郎”。后有某家兄弟3人分家,各自迁出分为3村,据方位,取名西朗。有440户,1540口人,2458亩耕地。
小陈   明代后期,从大陈迁来几户人家在此立庄,遂名小陈。有825户,3080口人,4854亩耕地。
赵户营  唐代修建寺院时,该村和赵户划为一村,附属于赵户村,人称营里。后独立成村,定名赵户营。有390户,1507口人,2157亩耕地。
甄村乡(辖行政村8个)
甄村   唐代有一党姓官员将其妻葬于此地。后因故犯抄,为避毁家灭族之难,遂改“党”为“甄”,隐居于此,为伪姓取名甄村。有726户,3112口人,3953亩耕地。
东朱村   明代“靖难之变”后,朱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据方位,取名东朱村。有596户,2005口人,2674亩耕地。
东马  明代“靖难之变”后,马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所处方位,定名为东马。1962年分为两村,该村位于东半部,因名东东马,1966年定名东马。有179户,684口人,1035亩耕地。
西马   村名来历同前。1962年将西半部取名西东马,1966年定名西马。有210户,854口人,1035亩耕地。
正村   明代“靖难之变”后,郑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取名郑村。后郑家悉数外迁,遂改“郑”为“正”,定名正村。有452户,1942口人,2146亩耕地。
姚村  据唐代杜昭远墓志载,唐代已有该村。相传,最初由姚氏建村,以姓氏取名姚村。有149户,559口人,636亩耕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