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珠心算有一年了,现在一年级,口算题还会错很多,老师如何解答?

如题所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1.审题不清小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孩子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措施方法:

一、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孩子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和按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坚持练习1条口算题。开始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孩子形成习惯,自觉、自愿的完成。

二、保质、保量的训练每次练习要记录完成1页所用的时间,做完后马上订正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每做一次训练,都与上一次的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家长应当适当地赞扬一下小孩,说"真棒,有进步!"孩子这时需要及时鼓励,正如在球场上拼搏的球员需要自己的队友当啦啦队一样,也可将他们优秀的练习张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作为激励,有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奖品。家长切不可一见自己的小孩的速度稍慢就急不可耐,说"真笨,怎么搞的!"如果当家长这样会对孩子有不利的影响,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对有退步的孩子则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退步的原因,然后再轻轻地摸着他们的头提出在以后口算中应该怎样去做,如果下次成绩提高了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树立自信。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孩子习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从中增长知识,如果长期单独某种练习,孩子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由此,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在练习中可以采用的补充方式有:玩扑克牌(24点),听算,开火车,对口令,夺红旗,送信,找朋友,争擂台大王,定期检测等等。(要注意讲究实效、简便易行)同时通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口算能力的培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买菜,逛超市等)。四、理解算理,掌握巧算的方法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孩子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为此要重视加强孩子对算理的理解。例如:口算中常用的凑整法、凑十法、分解法,以及熟记一些常见的数据等。来看254=100,1258=1000时,提醒孩子们能经常用它们作为口算的拐杖,有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分解法将题目转换成有254=100,1258=1000的形式。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孩子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应该做到"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个别孩子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拿到计算题后,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运算顺序,就盲目的算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