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方志的发展

如题所述


方志的发展经历了从地记、图经到方志三个阶段。地记阶段(1-6世纪)主要形式是反映一方风土人物的“地记”,内容和文字简略,体例多变。代表作品有《越绝书》和《华阳国志》,其中《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

图经阶段(6-12世纪)志书主要形式为舆图和说明文字结合的图经或图记。图指的是行政区的疆域图,图经以图为主,以经为辅。现存唐代《沙州图经》、《西川图经》残卷,体例、类目包括区划、官署、河流、驿道、学校、寺庙、古迹、歌谣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志体例。隋唐时天下一统,朝廷诏令编写地方志,中央编纂全国性总志,规定各州郡每三年或五年编选一次图经报中央,这种制度被后世效仿。

方志阶段(12-20世纪)志书几乎都称方志,是方志体的成熟时期。中国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内容趋于完备是在宋代,此时“地记”、“图经”等基本被“志”取代,方志记述的重点开始从地理情况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人物”和“艺文”在方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后来方志的一般格局。如《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及“临安三志”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元代修成的《大元一统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同一统志,为明清两代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明清两代是修志极盛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各省、府、州、县60年修一次志,各地设有专11的修志机构,文人学者竞相编纂、辑录方志,出现了一大批方志学家和高质量的方志,保存至今的达5500种之多。

中国地方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体例、内容逐渐完备,积累的数量也极多。可惜的是,许多方志在流传过程中都已亡佚,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方志。国内收藏的地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有8500多种,几乎相当于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北京图书馆最多,约6000部,上海图书馆次之,约5000部,南京图书馆居第三,约4000部。大学图书馆的收藏也不少,北京大学第一,南京大学第二,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宁波天一阁收藏明代地方志最有特色,1961年以来已影印出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杰选刊》107种。

我国方志不少流散到国外。美国人从1869年起有意搜集我国珍贵图书,其中有方志5500多种,仅哈佛大学就藏有宋明珍贵方志上百种。日本所藏比美国还多。此外,英、法、德、意、荷兰、瑞典等国也都有收藏。


扩展资料

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制两类。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