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出家的帝王有几个?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找出其中最有意思的七位“佛门皇帝”来聊聊,看看其中哪一位算是真心和尚。汉明帝刘庄: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从中国历史上看,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这位少年聪慧的皇帝对佛教传入中国贡献很大,似乎可以称其为中国信佛第一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记载,“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从上面来看,刘庄是最早将佛教引入中国的皇帝,司马光的编著中说得很清楚,“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刘庄派人去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具体时间,史书上记载是其在位时的“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刘庄的佛缘源于一梦。据说在派员去印度取经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时,遂有《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当时派去的使臣一个叫蔡音,另一个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时,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国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阳。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另外要提一下,有学者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定在刘庄的永平年间,我认为是不妥的.既然刘庄的臣子知晓“佛”,证明在此之前就已传入中国。“永平求法”只能算是官方正式引入佛教的时间,“始于西汉”还是可信的。梁武帝萧衍:最喜欢玩出家秀的皇帝 佛教初传中国,走的是上层路线,注定中国帝王会与“佛”结缘。 在帝王的影响下,佛教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以佛治国的皇帝,南朝梁系第一任皇帝萧衍即是这样。 萧衍(公元464年-549年),享年86岁,史称梁武帝。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么多寺庙就是萧衍的功劳和善举。萧衍是一位“博学多通”、“文武双全”的皇帝,即位前是齐雍州刺史。公元501年起兵攻建康(今南京),城中禁卫军杀萧宝卷迎之。但萧衍并不急于做皇帝,而是玩了一个手法,奉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为帝,然后逼他禅位于自己。公元502年,萧衍堂而皇之当了皇帝。旋即杀萧宝融。 萧衍是兰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萧衍称帝前本信道教,当了皇帝后,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开始改信佛。萧衍最喜欢玩“出家秀”,曾四次舍身佛寺。从第二次开始,他脱下龙袍,穿上僧服,还真的当起了和尚。后由大臣用钱将其赎出,这才肯回到皇宫,时人称之为“菩萨皇帝”。 《梁书·武帝》(本纪第三)记载,萧衍“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覃潘。听览余闻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梁衍确是历史上很博学皇帝,用今年的流行语来说是“太有才了”,“四书”、“五经”无所不通。佛学造诣尤深。操政之余亲自动手编辑佛学讲义,还如现在CCTV开办《百家讲坛》一样,喜欢手拿经书开讲坛,连“名僧硕学”都喜欢来听,“现场听众”经常在一万多人,盛况空前,比现在易中天说三国要厉害多了。 帝王多好色,萧衍虽然一心事佛,但前期并不拒女色。不过到后来,萧衍“走火入魔”了,似乎动了真格,坚持吃素,反对吃荤(据说中国出家人吃素就是始于此),并拒绝房事,远离女色。不只自己做表率,还号召“全国人民”都向他学习。公元549年侯景兵变攻破台城,第三子萧纲继位,已85岁高龄的萧衍被囚禁于皇宫中的净居殿,次年崩。据说是被活活饿死的,这不知是不是一种报应。需要说明的是,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为数很少的几位高寿皇帝之一,这应该与后期信佛,不近女色有直接关系。隋文帝杨坚:与佛结缘最神乎的皇帝 中国佛教的鼎盛时间在隋唐。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帝王多信佛,其中以隋开国皇帝杨坚为最。杨坚志在“中兴佛法”,虽然隋从建国到灭亡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但佛教得到大力的宣扬和推广。 杨坚(公元541-604年),与佛结缘是因为他生在庙里,与佛结缘的过程最神乎了。 《隋书·高祖》(帝纪第一)记载“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朱元璋出生是红光满室,杨坚是寺院里出现紫气。因为出生怪奇,有一外来尼姑对杨坚母亲吕氏说,这个小孩子不一般,不能放在寻常世俗之地抚养,将杨坚抱走了,尼姑自己带。这期间,有一次吕氏抱抱儿子,忽然看到儿子头上长出了角,浑身起鳞。惊吓之中,把儿子失手甩地上了。因为这一甩,坏了大事。尼姑告诉她,你惊着孩子了,他将晚得天下。 上面这段故事,《隋书》有记载: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日:“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人见日:“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日“王”。 据说,杨坚一直长到十三岁时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后来,杨坚当了皇帝,便大力宣扬佛法,广建寺庙,成了中国帝王中又一佛门皇帝。实际上,《隋书》上所记明显是一种附会。杨坚结下佛缘,与他的家族出身有直接关系,其父也是佛徒。在他正式称帝前做北周辅臣时,即已下令恢复佛教。但有佛缘的杨坚就差一步未得善终。由于没有处理好皇位的承继关系,被二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害死于仁寿宫龙床上,时年64岁。杨坚一生事佛,最后结果却是一场悲剧,也不知哪柱香没有烧到。大周女皇武则天:性生活最烂的出家皇帝 佛是抑人欲的,除居家修行外,专职僧、尼是不能过性生活的,这是是否是真心出家、能否修成正果的标准和条件。但帝王拥有绝对的性交权,在房事方面是很难控制的,除非像萧衍那样老了、没有性功能。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异类,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还是惟一从尼姑中走出来的一位,也是史上一绝了,武氏的性生活就很糟糕,有辱佛门。 《旧唐书》是这样介绍武氏当尼姑这段历史的:“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人宫,拜昭仪。” 《新唐书》表述为:“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久之,立为昭仪,进号宸妃。” 《旧唐书》始撰于后晋天神六年(公元941年),由后晋皇帝石敬瑭命张昭远、贾纬等修撰;《新唐书》则修撰于100年后,是宋祁、欧阳修等人于宋仁宗赵祯当政的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编撰。 从上面介绍武氏的文字上看,《新唐书》显然优于《旧唐书》。但其共同可表扬的地方是,都没有回避武则天当尼姑一事,这应该是历史上最大的真实,也是史家修史时良心所在。 武氏这段从出家到还俗的过程是很不体面的。出家前是李世民的女人,还俗后就成了李世民的儿媳妇。武氏出家是被迫的,可能是做婊子还要立牌坊,也可能真的出于对佛的感谢,武氏后来对佛的虔诚异于常人,遍塑佛像,始凿于北魏的龙门石窟,到了武氏执政时期进入高潮。但尼姑经历并没有让武氏“戒色”,她广蓄面首,还母女共享,把后宫搞得乱七八糟,连大臣们看了都不好意思。武氏荒淫至极,堪称贩依过佛门帝王中的第一淫人,这不知是不是对佛的一种讽刺。唐宣宗李忱:最搞笑的事佛皇帝 但在大唐王朝历史上,佛虽然得到武则天等诸多帝王的崇尚,但也受到过个别皇帝的严重打压。信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对佛教就十分感冒,在政时发生了“会昌灭佛”事件,崇尚道教,掀起了一股毁庙还俗运动:除保留部分寺院外,绝大部分都被拆毁了,僧侣被迫还俗。但李炎的接班人、唐宣宗李忱在李炎死后,重新提倡佛教,还击道教,处绝了李炎生前宠信的刘玄靖等12位道士,佛教又得以复兴起来。 《旧唐书·宣宗》(本纪十八下)详细录下了李忱复兴佛教的事情:“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两所依旧名兴唐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政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福寺改为兴福寺,化度寺改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敕旨依奏。”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忱是把复兴佛教当作国家大事来办的,连正史上都不厌其烦,记载得如此详细。 最搞笑的是,信佛的李忱杀死道士,后来却迷上了道士最擅长熬炼的丹药,竟然死于过量服食,“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不知道佛家该如何解释这个矛盾现象。不过,历史上对这位晚唐帝王的评价还是不错的,称“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大概与其有佛徒善心,在位时革除政弊,惠爱民物的施政行为不无关系。 需要提一下的是,李忱的长子李漼继位后,对佛更为迷信,甚至在皇宫内开设道场,在佛事上破费了大把钱财,这就过了。民间老百姓讨其所好,为了逃避税赋,纷纷剃度出家,也不搞生产了,当时形成了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明太祖朱元璋:当和尚最无奈的皇帝 在中国帝王中,唯一的,也是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像刘庄、萧衍、杨坚他们实际上都不曾出过家。朱元璋能从当年的一个小和尚,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这实是一个奇迹。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其出生亦很神乎,母亲怀他时,是神受丹而孕,这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 生下时红光满室,邻居还以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纪第一)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隋文帝杨坚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简单,“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意志廓然。人莫能测。” 朱元璋与佛结缘,是因为穷,是最无奈的选择。出家时朱元璋只有17岁,“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风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当和尚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额诸州三年,复还寺。”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出家当和尚的历史,朱元璋并不觉得丢人,但他神化了这段历史,虚构出“二紫衣人”出来。 朱元璋的事情我在博客中说得比较多,这里就不多聊了。可能是真正出过家之人吧,朱元璋似乎得到了佛的关照,得寿终正寝,“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明恭闵帝朱允炆:遁入空门时最尴尬的皇帝 因为有了朱元璋出家的一段经历,大明王朝的帝王多与佛有缘。 如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位十分相信佛法的皇帝,其死后尸体侧卧状葬式,有学者分析就是缘于佛祖释迦牟尼涅盘时所取姿势。在明帝中,最后以僧人身份了结一生的,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恭闵帝朱允炆,这事也是中国盛世帝王中的惟一。 其出家当和尚,迷信的说法是因朱元璋的佛缘未尽,注定要由后代遁入空门续结,是朱家前世因缘使然。 对于朱允炆出家一说,《明史》中并未下定论,表述为,“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但在接下来称,“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民间传说,当朱棣的大军攻入内城时,朱允炆派人取出藏在奉先殿的铁匣子,这是朱元璋生前给他准备的,让孙子在危急时刻打开。朱允炆打开一看,心里什么都明白了:里边有三张度牒,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嘱让他从位于太平门的鬼门出城,其他人则从水关御沟走。朱允炆出了鬼门后,见早有一和尚在等他。朱允炆出逃时是公元1402年,他只有26岁,是明帝中惟一没有陵寑的皇帝,其出家迫不得已,最最尴尬。 清顺治二年设明史馆,着手编修《明史》,但直到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才正式开始。总裁是时大学士徐元文,后张廷玉、王鸿绪相继继任。从文字中看,他们是相信朱允炆出家当和尚一说的,但由于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未下定论,而是记以民间有和尚冒充朱允炆一事,表明其态度,暗示这种史实的存在:“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敲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巳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实际上,当时民间对朱允炆出家一事是深信不疑的。朱棣也觉得蹊跷,因为对朱允炆的死半信半疑,在国内四处派暗探打听,听说朱允炆逃到了海外,又派郑和下西洋查找。朱棣到死都没有给朱允炆一个谥号什么的,反而将其五年执政全抺了。“恭闵宗”还是大清的皇帝给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弘历诏廷臣集议,追谥朱允炆为“恭闵惠皇帝。”300年后才被恢复皇帝称号,不知是不是朱允炆出家修行得来的正果。 上述仅是众多与佛有缘帝王中的七位。除了这些正史上明确记载的“和尚皇帝”外,野史、民间传说中还有不少出家皇帝。如,大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一帝、世祖福临,即史上的顺治皇帝,为出家而放弃了江山。据说,福临的陵寑内是空的,深爱的宠妃董鄂氏死后,福临万念俱焚,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福临出家曾是清初的“三大谜案”之一,但现在看来这种传说是没有根据的,主流观点认为,福临是病死,致命疫是天花。《清史稿》中明确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太渐。放死罪以下。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并没有只言片语提到福临出家当了和尚。 聊到这里,该总结一下了:七位皇帝中,谁算是最称职的“佛门皇帝”?如果从“不近女色”、“不杀生”等佛法标准来评判,我看来都不合格,似乎没有一位是真心和尚,佛缘不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一、萧衍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缤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做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二、杨坚


统一中国,结束乱世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奉佛,是有着深刻的个人背景的。隋文帝从降临人世,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绿。他出生在佛教寺庙里,从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给僧尼抚养,主要由一个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庙里生活了13年。以后做了皇帝,他也时常对臣下讲起自己幼年时代的这段佛门生活,毫不避讳。暗文帝还令史官为抚育自己的尼姑作传,对自己生活过的尼寺大加修缮。据载,仁寿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内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为他少时得智仙育养的缘故:隋文帝常对群臣感慨:我兴由佛法。



三、武则天


如果说杨坚是尼庵里长大的皇帝,武则天则可以称佛门里走出来的女皇了。她出生官宦之家,14岁那年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来到感业寺,削发为尼。这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不久之后,爱慕已久的高宗就将其接回宫内为妃,后又册封为后,开始参与朝政,直到后来垂帘听政,以致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成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那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80卷《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武则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为自己广积功德,她个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号.


四、朱元璋



朱元璋的贫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他的祖籍本在江苏沛县,祖父辈由于家贫,全家一再迁徒,最后定居壕州(今安微风阳)。因为出身穷苦,他幼年时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后来起的。元顺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带百姓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纷纷而来,半年之间,朱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穷得办不了丧事,靠邻居给了一块地才把亲人埋葬了。为求生计,进皇觉寺当了和尚。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朱元璋只好出门化缘乞讨,尝尽人间疾苦。这段经历,后来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朱元璋本人虽当过和尚,但对佛法并不了解,却十分忌讳别人提起他早年当过和尚这事。甚至每当他看到“光”、“秃”、“僧”这些字眼,都觉得刺眼。有不少儒士文人因此而掉了脑袋。明初地方官过年过节以及皇家喜庆日子都照例上表笺庆贺,都是些歌功颂德的言辞,就是这也惹出了不少的麻烦。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等语,朱元璋牵强附会,说文中的“光”指光头,“生”是“僧”的谐音,徐是在借进呈表文骂他当过和尚。德安府训导吴宪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门”之语,朱认为,“青门”是指和尚庙。这些犯了忌讳的,都被“诛其身而没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丧了命,实在冤枉。



五、顺治


有一个比较流行的传说,说顺治帝因爱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认为“四大皆空”,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跑到五台山上剃度修行。后来,顺治之子康熙皇帝多次奉国母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即是希求夫妻、父子相见,但顺治一直隐而不见,终成正果。传说中的顺治似乎成了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多情皇帝。


顺治是否真正是出家为僧,乃是一个疑团。不过顺治好佛,沉迷佛教则是事实。史载顺治确实曾在宫中落发,意欲出家,后被劝阻。接着,又特命近侍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替他出家,到悯忠寺为僧。学界一般看法是顺治乃死于天花。


正史未必确凿,野史未必讹传。无论出家案真伪,在人们心目中顺治都算得上是一个至性的佛门皇帝。如他的诗所言“吾本西方一衲子,无奈落入帝王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9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夏、辽、金、南宋,共四个。由于口径不一,难以有权威的统计。如:一、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二年,-207年),二世嬴胡亥卒,嬴子婴即位,仅称王。二、汉惠帝七年(南越武王二十年,-188年),惠帝刘盈卒,少帝刘恭即位。但高后吕雉称制,史家以高后纪年。汉高后四年(南越武王二十四年,-184年),少帝刘恭被废,少帝刘弘即位,史家仍以高后纪年。三、汉元平元年(-74年),昭帝刘弗陵卒,昌邑王刘贺即位。旋被废。宣帝刘询即位。史家不以昌邑王刘贺计入世系。四、汉元始五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四年,5年),平帝刘衎卒。汉居摄元年,孺子刘婴被立为太子,王莽称假皇帝。汉初始元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七年,8年),孺子刘婴被废。史家仍以孺子刘婴计入世系。五、汉更始元年(新地皇四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六年,23年),淮阳王刘玄称帝。汉建世元年(汉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刘盆子称帝。史家不以淮阳王刘玄、刘盆子计入世系。六、汉延光四年(高句丽太祖王七十三年,125年),安帝刘祜卒,北乡侯刘懿即位。旋被废。顺帝刘保即位。史家不以北乡侯刘懿计入世系。七、汉中平六年(高句丽故国川王十一年,189年),灵帝刘宏卒,弘农王刘辩即位。旋被废。献帝刘协即位。史家不以弘农王刘辩计入世系。八、晋建始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受禅即位。旋退位。惠帝司马衷复辟。史家不以赵王司马伦计入世系。九、晋建康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十年,晋太兴二年,成玉衡九年,赵光初二年,赵明帝元年,319年),南阳元王司马保自立。史家不以南阳元王司马保计入世系。……像上述案例,在历史上有上百起。此外、历代起事者,自称皇帝的,不下数百起,并且难以作全面统计。即使在当代,这种案例还有出现。如:“中原皇清国元年” (1982年),张清安僭号于四川巴中,旋被擒。“正坤元年”(1986年),晁玉华僭号于山东潍坊。“正坤三年”(1988年),被擒。因此,无论是正统的王朝君主,还是其他政权的皇帝,都难以有权威的统计结果。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10岁到19岁的有28位。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在位九年有6位,八年有9位,七年有15位,六年有18位,五年有18位,四年有21位,三年有29位,两年有39位,一年有42位,不满一年有40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武则天66岁才登基;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第3个回答  2012-06-29
朱元璋算是一个,还有民间传说中朱允炆也曾经出家,传说清朝顺治帝也在宠妃死后出家,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也出家。
还有梁武帝萧衍,更是以佛治国。还有隋文帝,出生在寺庙里,虽然并没有出家,但是大力推广佛教。唯一的出家女皇帝是武则天,在李世民死后出家做尼姑,后来被高宗宠幸还俗。
唐宣宗,虽然也没有出家,但他大力推广佛教,打击道教。
第4个回答  2012-06-29
我就知道顺治(清朝),算上大理国的九位国王出家,朱元璋原本是和尚,后来改行做皇帝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