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诊疗知多少?

如题所述

?在门诊工作中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我片刻的安宁,我就知足了”,可见耳鸣对人影响之大。耳鸣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确切说耳鸣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性症状,而且很多患者因伴有焦虑、抑郁等继发症状,主观感觉非常痛苦。当听到有些医生告诉患者是‘神经性耳鸣’,没什么好的治疗手段就更加痛苦。其实只要对患者进行比较规范的诊疗处理,患者的症状还是能够得到很大缓解的。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音参与的情况下耳朵里却有某种响声。例如,你周围并没有蝉叫,但耳朵里却有蝉叫的声音,这就是耳鸣。通常按照耳鸣性质、耳鸣病因、耳鸣病变部位等进行分类。

①根据耳鸣性质分类;生理性耳鸣、病理性耳鸣;主观性耳鸣、客观性耳鸣;持续性耳鸣、波动性耳鸣或搏动性耳鸣;单调耳鸣、复调耳鸣。

②根据耳鸣的病因分类:药毒性耳鸣、突聋后耳鸣、梅尼埃病、耳硬化、听神经瘤等。

③根据耳鸣病变部位分类:单耳鸣、双耳鸣、颅鸣;耳源性耳鸣及非耳源性耳鸣;周围性耳鸣及中枢性耳鸣。周围性耳鸣是指外耳、中耳、内耳及听神经病变引起的耳鸣。中枢性耳鸣是指蜗神经核以上听觉通路一直到大脑听皮层病变引起的耳鸣。非耳源性耳鸣泛指一切与听觉器官无关的疾病所引起的耳鸣,如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神经衰弱,高血脂症等引起的耳鸣。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用神经性耳鸣来命名原因不明的耳鸣是不准确的,国内建议用“特发性耳鸣”来命名原因不明的耳鸣。一旦查明病因,因以原发病来命名诊断,耳鸣只是伴发症状。

耳鸣须做的检查: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耳鸣频率匹配,前庭功能检查,全身检查(如颈椎、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影像学和化验检查(CT、MRI、血生化等)。其中:颞骨薄层CT:对儿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先天畸形;对成人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中耳炎、肿瘤等疾病。 全血计数可以排除高动力循环状态患者中的贫血者。

怀疑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的患者要作Vit A水平和甲状腺功能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患者应作血清脂和血糖测定,在放射学检查之前作两侧颈动脉超声检查, 因为这可能是诊断该病所需的唯一检查。在这些检查中耳鸣音频率匹配有较大临床意义,因为低中频耳鸣往往提示中、内耳病变,疗效较好,而高调耳鸣和颅鸣则提示听神经或听中枢病变,药物疗效往往欠佳;双侧耳鸣如果同频,往往提示中枢性耳鸣;而耳鸣声音是复音的话,则提示听觉通路的多个部位存在病变。

常见耳鸣的特点: 听神经瘤早期的症状往往是单侧持续耳鸣和听力下降,严重时耳鸣加重伴发面瘫、面麻等。耳鸣是高频音,像蚊子叫,像蝉鸣,音调又尖又细。

中耳炎性鸣:耳朵闷胀有低频音,耳鸣大多声音低沉,如“卡拉卡拉”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搏动性耳鸣:自己的心跳声或非常大的“哗哗噪声。

客观性耳鸣:患者不但自己能听到耳鸣,别人也能听到耳鸣,呈吱吱声或卡搭、卡搭声。有的人可以通过吞咽或咽部的肌肉运动来控制耳鸣。

耳鸣的常见病因:

(1)耳源性耳鸣:

①传音部分(外耳、中耳)的病变:耵聍栓塞外耳道、外耳道湿疹、鼓膜炎、中耳炎、耳咽管功能不良。这类疾病引起的耳鸣一般不严重,病因去除后耳鸣多可消失。

②感音部分(内耳)病变:梅尼埃病、噪声性聋、耳毒性药物中毒、突聋等。这类疾病引起的耳鸣比较严重。

③蜗后病变(听神经):Hunter综合证,听神经炎、听神经病,听神经瘤。

④听觉中枢病变从耳蜗神经核一直到大脑听皮层的听觉传导通路):传出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延脑背外侧综合证等。这类病变引起的耳鸣非常顽固。

(2)全身疾病引起的耳鸣:

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冠心病、动脉硬化、脑血栓、血管瘤、动-静脉瘤。这类疾病常引起博动性耳鸣,与脉搏一致。

②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A。

③脑外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头部外伤、脑震荡、脑炎、脑膜炎。这类疾病常引起耳鸣及高频听力下降的感音神经聋。

④精神性疾病:焦虑证、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⑤代谢性疾病:甲亢、甲减、糖尿病、高血脂症、纤维束或微量元素缺乏。

⑥其他如肾病、妇科病、胃肠疾病也可引起耳鸣。

(3)心理因素引起的耳鸣:紧张、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愤怒、更年期等都可以引起耳鸣。

耳鸣患者要注意:

1、耳鸣一定要排除颅脑疾病。

2、和突发性耳聋一样,耳鸣应该尽早干预。

3、有的耳鸣可能是耳病的先兆,应当及时治疗。

4、耳鸣患者白天耳鸣程度减轻或消失而晚间则症状重新出现或加重,这是因为白天外界的噪声掩盖了耳鸣,夜深人静时则缺少了外界的掩蔽声,所以,现在还可以用掩蔽疗法对付耳鸣。

5、耳鸣有记忆情况,故完全消除比较困难,故要适应它,即习服治疗。

6、转移你的注意力。

7、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耳的各种“伤害”,如鞭炮爆震伤、鼓膜外伤、噪声刺激特别是长时间听高分贝的MP3耳机、舞厅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等,很容易造成内耳损伤导致耳鸣、耳聋;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新霉素等药物;不抽烟、不暴饮烈性酒。饮食上要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避免引起内耳的缺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