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是什么?

首孝弟 次见闻是什么意思?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孝弟”有如下解释:“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这里,我以为钱穆先生如此注解,主要还是旨在原文的基础上还原封建时代的特殊道德准则、习惯或定义。即为人“孝弟”者所善事的对象非常明确,惟父母与兄长尔。比如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可以听到的一句台词“长兄为父”(亦出自孟子《跬道》),所以“弟”应该是特指对兄长的善事,至于弟弟或姊妹就不必了,自要他们来善事我们的。然而,对家中其他长辈(如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的善事就不是孝了吗?我想这种行为即使在古代也是应该曰孝的,钱穆先生此处或者是为了语言的简练与工整?也未可知。又或者因为封建时代的家族关系庞大、复杂,以至于在孝的概念里,可以省去相对疏远的长辈?恕未能考。当然,尤须明确的是这里所引的“孝弟”,是《学而》篇中为了推崇、鼓吹封建君臣的尊卑、上下关系,怕人作乱犯上,才对应以家庭关系的“孝弟”的。所以,明白此点也就够了,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只是对于“弟”的概念,在今天或许应该扩大来看,所谓道德是要因时、地的不同而变的,即:“弟”应该是对家族中所有兄弟姊妹的兼爱、兼事。并且也一定是相互的。
所以,至于“首孝弟,次见闻”,自然是指在“孝弟”、“见闻”二者间存在首要与次要的问题。我觉得这句话仍要在封建时代的具体语境、情境下来谈:因为见闻的前提是什么?那必是要出门了。不出门的“目见耳闻”能有什么?不出门岂能广增见闻?(当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大可不必要出门才能见闻了,“宅男宅女”们应该庆幸——当代似乎已不需要在此二者间艰难抉择了。)所以,继而联系孔夫子“曰”的那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就可以理解“首孝弟,次见闻”亦不过是它的一种变体,另一种巧妙、含蓄的说法罢了。因为,父母兄长仍在世、在家,所以要孝弟,所以不能远游,所以见闻也就先别想了,起码是可以将之放在次席、宾位了。如此而已。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见闻自是可以通过网络轻易实现的:看“怪力乱神”之新闻不必出门买报纸,读“古今中外”之书籍亦可以网购或者下载,甚至连穿衣、吃饭也可以快递上门。我们仿似已不必“首孝弟,次见闻”了——整天“宅”在家里,还不孝么?可是如果整日善事电脑、善事网络、善事网络中的见闻,而忽视陪伴父母、帮衬父母、关心父母,忽视父母的感情,乃至忽视他们的存在。那么,还能算是孝(善事父母曰孝)吗?连孝尚且不能,何谈首与次,先与后的选择问题。简直要:首网络见闻,而无视、不管“孝弟”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首孝弟,次见闻”这句话又不仅仅是古代的,它可以是现代的、当代的,通达古今、永远适用的。毕竟,只要人类存在,人性犹存,“孝”与“弟”难道不是古今中外都应该适用的吗?
子又有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说:今天的人们或以为孝就是养活父母,然而养狗养马、养宠物、牲畜也是养,如果对父母的“养”失去了尊敬,又怎能与之区别呢?我以为这句话犹可对应以前面的问题,此处试略加变化:今之“孝弟”者,是谓在家。至于上网“见闻”,皆能在家。不敬、不爱,何以别乎?
无意中看到这个问题,本来只是想将钱穆先生的解释转录一下罢了,不意竟写出这么多个人的浅见与感受,原无他意,还望不要见怪。既非文学专业出身,难免扯得远了,抑或理解、诠释得不当,亦请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8
弟应该做“悌”,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话!
“首”,是头也。“孝”者,孝于亲也。“悌”者,弟于长也。“次”, 是次一等。“见”,是眼见。“闻”,是耳闻。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弟,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弟。孝 弟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02
“孝”是孝敬父母的意思,“悌”是恭顺兄长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