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由来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在空气中吗?周围都有细菌?

细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大约出现於37亿年前。

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通常被认为是来源於内共生细菌。

微生物大量分布於有食物,潮湿,合适的温度,适於它们繁殖和生长的地方。细菌可以被气流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人体是大量细菌的栖息地;可以在皮肤表面、肠道、口腔、鼻子和其他身体部位找到。它们存在於人类呼吸的空气中,喝的水中,吃的食物中。

细菌(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它们多数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由於这些特徵,细菌属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另一类是古菌(Archaea)。或者本类群称作真细菌(Eubacteria),而另一类为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与原核生物相反,具有更复杂细胞结构的生物被称为真核生物(Eukaryota 或 Eukarya)。

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它们广泛分布於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它生物共生。很多病原体是细菌。细菌非常小,通常大小只有0.5到5.0微米,尽管有一些直径可达0.75毫米(硫珠菌(Thiomargarita))。细菌通常像植物和真菌一样,具有细胞壁,但其组成不同,为肽聚糖。很多细菌利用鞭毛运动,其结构也与其它生物不同。

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 1795-1876)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这个词来源於希腊语βακτηριον,意为「小棍子」。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 1834-1919)建议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单细胞生物(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

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 1804-1883)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的用来指微小生物体。

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1843-1910)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1年前 - 检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6
微生物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
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种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 无论那里都有细菌的 更别说是空气中了
人体里也有成千上万的细菌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细菌跟人体是相互依存的
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不少疾病就是人体细菌数量不平衡产生的
第2个回答  2008-01-26
他妈生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生物起源有很多学说,其中受最多人推崇的是"化学起源论",过程:
1、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米勒模拟实验(Miller’s simulated experiment)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195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S.L.Miller)在其导师尤利(H.C.Urey)指导下完成,故名。
2、从有机小分子生成高分子有机物
AA---Pro
核苷酸---核酸
3、从高分子有机物组成多分子体系

①团聚体(coacervate)模型。奥帕林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在一起,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无数的小滴即团聚体。后来发现蛋白质与糖类、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相混,均可能形成团聚体。奥帕林把磷酸化酶加到含组蛋白和阿拉伯胶的溶液中,酶就浓缩在团聚体小滴内;再把葡萄糖-1-磷酸加到溶液中,后者就会扩散进入小滴并被磷酸化酶聚合成淀粉。聚合作用所需的能量由葡萄糖-1-磷酸的磷酸键提供,而所释出的磷酸根则作为“废物”从小滴中扩散出来。由于阿拉伯胶是一种糖类,故合成的淀粉可使团聚体的体积增大。当团聚体变得过大时,它们就会自发地分裂成几个小滴。若把磷酸化酶和淀粉酶一同加到团聚体的配制物中,则这两种酶都会浓缩在小滴里,随后就发生两步反应:葡萄糖-1-磷酸进入小滴并被磷酸化酶聚合成淀粉;淀粉酶则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后者与磷酸根一道扩散回周围溶液中。这样的小滴可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而长期保存。可以设想,如果团聚体能自行制造磷酸化酶和淀粉酶(含有能“指导”合成这两种酶的基因核酸系统),在它们周围环境中又有足够的葡萄糖-1-磷酸作“食物”,则它们就既能合成,又能分解;如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团聚体就能“生长”,并通过分裂而“繁殖”。由于团聚体模型能表现出这些最简单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②微球体(microsphere)模型。福克斯等将酸性蛋白放到稀薄的盐溶液中溶解,冷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无数的微球体。微球体有双层膜,较稳定,在高渗溶液中收缩、在低渗溶液中膨胀,能通过“出芽”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并表现出水解、脱羧、胺化、脱氨和氧化还原等类酶活性。但类蛋白还不是蛋白质,因它除有一定量肽键外,还有大量其他化学键,故不能被蛋白酶完全水解。它的类酶活性很低,并且几乎全是分解性的,而在进化上更有意义的是合成酶的活性。但类蛋白是以20种天然氨基酸为原料、模拟原始地球的干热条件产生出来的,较之团聚体来自生物体产生的现成物质(如白明胶、阿拉伯胶等)有更大的说服力,所以受到广泛的重视。
4、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细菌是最原始的生命之一,是由一系列演变产生的

参考资料:http://www.infooo.cn/science/shiyan/23100.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