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属于昏君,还是明王?

如题所述

这就要看是哪方面了,就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上而言,秦始皇在当时绝对算一代明君,但他的缺点也不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和传统贵族一样,都不并不是很在乎民力的过度损耗,他做的事情分开来都是好事,可加到一起,就不是一代人能够好好承受的了,再加上他为了追求长生而大量服用水银,造成他的脑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以至于晚年时他变得非常的多疑与暴虐,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又是个暴君,甚至有时候还会很昏聩,但总体上来说他依然是功远大于过,他做的事情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甚至可以说,他决定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走向,天下大一统的理念,自他而始,又被儒家所完善,成为了古代中华文明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保证,而他对封建制度的大胆尝试,更为后世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可以说,没有他的大胆先行,古代中国文明也许根本延续不到今天,以一人造就一文明模式,中国历史上唯有始皇帝一人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30
昏君明王都是老百姓的说法,人民生活好便夸,反之则骂,当时秦始皇过于急功近利,未稳定经济而大兴土木,老百姓自然说他是暴君。
但就他个人来说,作为帝王,不可否认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军事家,善于招才纳贤,后世受汉儒束缚,汉人帝王再没有如此气魄胆识的了。
第2个回答  2012-07-04
很多历史学家都对秦始皇尊为“千古一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所有历史人物中第一位的,并且是永远无人可以超越的。就政绩而言,基本上没有其他帝王可以超越他的。首先秦始皇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帝王,这个统一是将与自己实力相仿的六个国家,实际上不止这几个国家,进行统一。虽然他有先辈们的基础在,但是其个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需要的个人能力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后面的朝代,以比秦始皇强大得多的国家实力去征服一个小小的附属国,所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结果,以此比较秦始皇的能力可见一斑。
而秦始皇在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做出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功绩,这些才是造就中国延续发展几千年至今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秦始皇就不会有中国后来灿烂的的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发展延续,就不会有中国经济几千年的发展繁荣,不会有一个完整的政治体制统一中国几千年,不会有一个如今的一同的中国。如果没有秦始皇,后世也不见得能够出现一位如秦始皇般的历史强权人物来统一中国,即使出现,也不见得能够一次性的在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进行如此完整的改革和一统。那得需要多少位有魄力有能力的明君和强权人物来进行一步步的改革。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最多也就像今天的欧洲,貌合神离。至今也没有出现一位强权人物如秦始皇般来统一欧洲。没有一统的文化是欧洲分裂的根本原因,没有一统的经济是欧洲分裂的经济基础,而统一的政治制度只是欧洲统一最简单的一环。
而后世尤其是后朝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却是有意的夸大了,为了美化自身的统治,恶意的丑化了秦始皇。文化的统一对国家的发展和认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国家认同的基础。经济上的改革和统一也最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融合,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成本;政治上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历史的渲染,历史学家把荆轲描述为第一猛士,把秦始皇贬为残暴的侵略者形象和无能的暴君。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文学渲染,秦始皇的“暴政”更是一览无遗,却不说长城对当时北方起到的极大的防御作用和长城对后朝各代的战略作用,这对民生的战略保护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要说在当时即使是当今时代,在工程修建上也难免出现工程事故和个人牺牲。其他史实的描述也或多或少有渲染的成分了。秦始皇其统治之多算是苛政,远谈不上暴政。后朝在很多方面都远比不上其统治时政治的清明。只是制度的滥用和人祸让秦朝在极短的时间里灭亡了。但是他的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却从此延续下去了。
第3个回答  2012-06-30
很难一言以蔽之,毕竟老嬴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修筑万里长城,都是历史功绩,看起来是明王;但是严刑峻法(陈胜、吴广就因为这个才反的秦帝国),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尽管历朝历代所有皇帝都这样干过)又都是其人生污点,瞧上去属昏君。所以不能说始皇帝绝对的是昏君,或者是明王。应该是三七开这样来评价才合理。
第4个回答  2012-09-02
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