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哪些准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15

又到了大学生毕业求职、找工作的季节。面对今年工作不好找、人才竞争激烈、就业签约率只有三分之一的现实,大学生们面试前还是需要做些“功课”和准备的。

一、要对用人单位有个基本了解

一旦你得到面试通知,请一定要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如今的单位,大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若你不知道网址,一般通过搜索引擎工具即可找到。通过浏览“公司介绍”、“经营范围”等,你就可以对公司的大体情况,有个了解。有的单位网站还配有组织架构图,通过读取这个信息,你也可以了解你所应聘的岗位在公司的大体位置。另外,在“联系方式”栏(通常在网站频道靠右的位置),你可提前知晓单位的具体地址,从而方便你选择面试时的交通路线和出行方式。

另外,若有朋友或师兄师姐在那单位工作,他们的表述会更生动和真实;对你了解单位,更有帮助。

二、对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要多研究

因为你当时是根据“岗位描述”投的简历,这时你一定要仔细“复习”这个内容了。比如你当时应聘是“HR助理”,所以你一定看清相关的工作范围和要求,诸如“人才简历的整理”、“协调候选人面试”、“HR管理数据的统计”等等。针对每项工作内容,你都要考虑好自己的“答案”,以便届时有准备的回答。无论你实习时的相关工作场景,或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这时都要“捋一遍”、“对上号”。

三、重新梳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大学期间,我们都学习了30门以上的专业课程。这时候,我们要逐一“回放”:想想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课程,这课程里牵扯到了什么关键的理论与方法。要知道,HR部门的考官知道咱们没啥工作经验,不会过多考问职场上的事情的。更多的,他们的会涉及到你学业上的问题,以及你在校的情况。

也许考官会问你“最喜欢哪门课程”、“最不喜欢哪门课程”。他们这时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想听你的见解,想听你对知识的把握;甚至,他们想听你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评判问题的能力。

四、得体的装束与打扮

“第一印象”,对于职场上的面试非常重要!得体的穿着打扮是有“加分”的。除了美编设计类、艺术类的专业,其它岗位大都要穿着正式。你不一定要西服革履,但穿着整洁,不夸张不另类,也是起码的。很难想象,人家单位需要个“人事助理”,男生应聘时偏得梳着小辫儿或女生染着红色或蓝色的头发,肯定面试要失败。

五、准时参加面试、候场

因为事先知道了单位的具体位置,你面试时宁可提前也不能迟到!要知道,HR部门为了一个职位,要通知好多候选人逐一面谈。你迟到了,留给自己展示的时间势必会减少。大城市的交通状态有目共睹,万一觉得自己要迟到,你一定要用手机提前通知面试官,说明原因。这样,既可得到对方的谅解,也体现了你基本的礼仪礼貌。

六、问答时“详细”与“简洁”的把握

因为你提前“复习”过岗位描述,在回答考官的问题时请尽可能地放松(大学生面试时紧张是正常的)。在面临“开放式”的问题时,你要尽可能地详述。比如先说出自己的“论点”,再叙述自己的支持性“论据”;当对方显现出“够了”的表情或姿态时,你就可以把话题借此打住。这就是沟通时“简”与“繁”的平衡掌握。

谁都喜欢有幽默感的人。彼此问答间有时会有“闲聊”阶段,这时你若适时把语句、语气幽默式地表达出来,谈话气氛就不一样了;彼此的距离缩短了,好感也就产生了。。。。。。

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不同于职场人跳槽时的面试。用人单位的HR,更看中年轻人向上的活力、自信、未来发展的潜质! 所以我多说一句:在你面试时,请始终保持和面试官的“眼神接触”! 这不仅体现了你对对方的尊重,更体现了你的热情和内心的沉着与坚定!

第2个回答  2022-08-11
1、首先做好心态的调整
  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改变,首先就是需要做好心态的调整。角色的快速转变,对于初入职场的同学来说难免会有一定不适应。我们很容易带上浓烈的校园气息,在大学校园里,可能我们做过校内社团或者组织的各种部长、主席,在一个团队里担当核心领导者,但是入职后,初期没人认识你,甚至一个月都叫不上你的名字,你也要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

  而且,我们还需要适应在自己很努力完成一项工作后,不会得到任何期望的夸赞,甚至一份我们自认为完成不错的工作被领导骂的狗血淋头。始终记住一点,你所有的工作都只是职责所在,都不再是为了为别人而完成的。忘掉自己昨天还是学生,放低自己,学会
2、工作积极主动一点
  积极主动一点,你将成长的更快。在初入职场的阶段,我们也会普遍表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比较机械的等到领导派活,无法将自己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在学校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听从老师的安排指导,入职后我们也容易就此顺其自然。但是在职场,没有人会告诉你每天应该做什么,也没有人会具体告诉你每项工作该如何进行。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都能积极主动,主动找部门领导规划安排某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询问同事或领导好的解决办法。很多入职的新人会感觉自己活很少,但是实际上不是你的活很少,而且你没有主动的去承担更多任务和自主创新的构想更多任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