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换一个角度》

如题所述

不知道您要多长的,给你两篇作为参考,自己选一篇吧:
1,换一个角度 / 大胆创新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换个角度,别有洞天。
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错了",这不正是当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的代表吗?所以,改革者就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旧做法,大胆创新,另辟新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新的结果,才能有所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做事方法经过人们多年的重复,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大家墨守成规,不再想着另选一种方法,因而事情永远是老样子。其实这些旧有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都这么做而已。在这种时候,想要发展进步,这种旧有的观念就成了绊脚石,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
举个圆珠笔的例子说吧。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俗话说“别一条道跑到黑”,应该给我们些启发。它虽说通俗,却一样在告诉我们:换个角度,别有洞天。
让我们向孩子学习,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做个能换个角度,大胆创新的革新者!

2,换一个角度
人生无常,心灵多少次在黑暗的抑郁中沉重,又多少次在喜极的旋涡中轻浮。然静下心来,换一种角度思考呢?
失败、挫折不都是一种阅历的收获?成功、业绩难道不会成为阻碍更高追求的桎梏?如是思之,心灵便不禁释然,于是,人生也显出了深邃、厚重和丰富。这,或者是真正读懂人生的经验罢!
萧瑟深秋,当一叶枯黄在袭人的寒风中蜷缩、颤抖时,多愁善感而潸然泪下者甚众。朋友们,你难道只看到了她枯萎的叶脉、残败的身躯?换一个角度思考吧,落叶永归于泥土固然是一种结束,但这同时也是寄寓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来年又是一朝春晖。 数九寒冬,飘雪纷飞,真不知冻僵了多少人的心。足不出户,却大怨天气之恶劣,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天气固然恶劣,但并不足以成为阻止人们进行正常活动的托辞,相反,只要添上了一份与困厄作斗争的心,纵使失败了,也是一种极有意义的经历。不是么?所谓“一朵飘雪,冷暖由心”,关键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看待它。
其实,换一种角度不仅是对人心灵的解脱、生命的丰富,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判断。 九方皋相马,不辨其雌雄、毛色,却深谙马的本性,知其能否日行千里。这在于他不是站在常人辨马的一般角度,而是摒弃外表的迷惑,站在观马之潜力的角度上来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此乃超乎凡夫俗子的大智。塞翁失马,不问祸福。时人哂之,却殊不知“祸者福所倚,福者祸所依”之道,这是造物主神秘的规则,大自然微妙的工夫!不深谙此道,而站在只重视眼前表面得失的角度,马失而恸哭,马得而喜极,子伤又复悲,免役又复喜,这难道不是一种被愚弄的悲哀么?诚然,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且好以其表象示人,倘以单一的角度窥之,可乎? 北宋词家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句,充分阐明了多角度看待事物的重要性。故说,惟有懂得换一种角度思考,才能理性地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世界,而不至被外物所惑。
总而言之,换一种角度,就是给自己一次重新认识事物的机会,结果的或喜或悲,这些似乎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换一种角度思考的过程中,你须要更多、更深的读懂人生哲理——人生落魄时不要悲观丧气,一蹶不振;人生得意时不要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如是,人生才会变得厚重和精彩。 年轻的朋友们,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吧!换个角度看冬天 冬天,一片衰败的景象,干枯的枝干与夏日那饱满的浓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沉闷、凋谢和夏日的鸟语花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是悲观者对冬天的感悟。而乐观者带上透视镜,去领悟冬天展示给我们的生机,去感悟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命力。在厚厚的落叶下,冰冷的泥土里,那繁密的根系依然存活着,正在努力收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储存着能量,上面的枯草是它最忠实的保护伞,为它抵御着寒冷和冰雪的袭击。枯萎的花瓣和落地的干枝将自己最后的能量渗进泥土、传给了根部,将自己今世的生命奉献给了来年的缤纷,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冰雪覆盖了整个大地,悄然无声。雪花放弃了自己的多姿,化作雪水为每一寸干渴的土地送去冬天最可贵的礼物。孩子们的笑声打破了雪地的宁静,五彩的棉衣是冬天最亮丽的风景。
地下的活动原来如此精彩,这一切能量的传送、生命的延续正在地下激烈地进行着;而人们只看见了它表面的衰败。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冬天,它不再是休眠而是孕育新的生命;不是沉闷而是无声的生机;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生命的地下延续。换一种思维去对待身边的事物,生活不就需要我们这种思维转换吗?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黑夜里的一丝光明,它会给你更多的惊喜。冬天在此,春天还会远吗?换个角度看生命,人生就像一朵鲜花,有时开,有时败,有时微笑有时低头不语,其实生命就是这样,无论当你是成还是败时,都应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
古之开窗之人甚多,大多乃圣人也,乃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信困秦而作《说难》《孤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之所发愤所作也。《史记》作者司马迁因被小人残害而受极刑,但他打开了自己心灵的另一扇窗,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享受到了写成《史记》一书后的喜悦,他抛弃了别人对他的种种不善看法,最终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变的《史记》。所以当你困获时,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去换个角度看生命,生命是非常美好的,你也会因此而成功的。
贝多芬一生贫寒,疾病始终困绕在他身边打转,但贝多芬成功大开了自己生命中的音乐之窗,感受到了音乐之美,忘却了自己的种种不幸,最终以一首《命运》道出了他的心灵世界。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乐从小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之中,但在她的老师苏里文的指点下,凯乐心灵的美好之窗被点开了,海伦。凯乐也因此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看世界,最终成了当代著名作家。
毛泽东的《咏梅》一词就表现了毛主席对抗战所持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所有共产党战士去积极、乐观地战斗,最终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挽救了人民。世界上这样的圣人有很多,他们都是克服了挫折,打开自己心灵的另一扇窗,去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看世界,最终取得了成功。人生之路就是一条曲折之路,当被拌倒时,我们应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去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站在人生道路的最前沿,以另一种角度看生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丽。
换个角度看烦恼,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打鱼的,小儿子是买雨伞的。虽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老妇人整天愁眉苦脸:晴天时,她为小儿子卖不出雨伞赚不到钱而烦恼;下雨天时,她为大儿子出不了海捕不了鱼而烦恼。一个邻居跟她说:“你为什么不换过来想呢?晴天时,小儿子赚不到钱,可大儿子可以出海捕鱼赚钱呀;雨天时大儿子出不了海,可小儿子的雨伞就好卖多了。”老妇人听了茅塞顿开,从此便高兴地安度晚年了。你听了这个故事,是否有所感悟呢?人生中难免遇到烦恼,可换个角度来对待烦恼,结果则大不一样。你也许会说:“那个故事中的人物没名没姓,我不认识。”那我们来看几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 周处在得知乡里人为他的“死”而“更相庆”时,并没有因为这个烦恼而消沉堕落,而是把它看成给自己敲的警钟,因此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又虚心改正,终成大业。德拉和杰姆生活困难,很贫穷,他们为送礼物又失去了家中最珍贵的两样东西,这可是雪上加霜,真够认上烦恼的,但他们把这看成是彼此爱的见证,因而倍感幸福。《菜园小记》的作者吴伯箫并不把在我们看来每天很辛苦的种菜当成烦恼他把种菜看成有极大的乐趣,苦中作乐,以苦为荣,使小菜园得到大丰收。 简并不认为生活中听到无休止的蝉声是烦恼,反而把它当成最贴近心灵的天籁之声去欣赏,因而有了美文《夏之绝句》。他们都把看似很烦的事看成好事,所以他们的生活中也就自然少了不少烦恼。他也许会说:“那些人都离我太远,不切实际。”好吧,我们来看看自己身边的所谓的“烦恼”。你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是件烦恼的事,可它何尝不让你知道自己学习的漏洞呢?你认为父母冲你唠叨是件烦恼的事,可你为什么不想想父母说你是因为爱你呢?你认为遭人嫉妒是件烦恼的事,可你怎么意识不到这是从侧面证明你某方面的实力呢?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只是我们总在为烦恼而烦恼,而忽略了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请记住:换个角度看烦恼,生活就会更美好。
换个角度看问题,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国色天香,抱怨今天天气糟糕透了,抱怨自己总不能事事顺心……刚一听,还真认为上天对他太不公了,但仔细一想,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容貌天生你不能改变,但你为什么不想一想展现笑容,说不定会美丽一点;天气不能改变,但你能改变心情;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这样一想是不是心情好很多?由此我想到了很多…… 人生路上难免有许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不要死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我们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闻名沪上的劳动模范徐虎,只是一名普通的水电工,换了别人在他这个岗位上,他或许会想:我再怎么说总有些才干,却叫我给别人修水管、修马桶,简直是埋没人才。为此而整天大呼没遇伯乐。而徐虎却从小事上做起——“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徐虎从这个角度上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安心于做一名普通的水电工。这是他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收获。或许你会说徐虎太安于平凡,现在的社会要的是高学历人才,人要向高处爬,但也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向上爬,那么这些老百姓“柴、米、油、盐”,社会小事谁去做呢?所以说你也别老给自己订什么高额标准,要求自己冲刺到第几,你只要想自己尽力也就行了;你呢也别总是想着去当高干、总裁、元帅……这些人固然是人类精英,拿破仑也曾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元帅的。钱钟书先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固然可惜,但你想钱老至少扬名中外学术界,这一点也可喜可贺。杨绛先生在《隐身衣》一文中说道:“假若是个萝卜,就要力求做一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白菜,就要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有很多人固然生活在平凡中,但在平凡中可以创造一个不平凡的自我,而不是暗自地埋怨。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生活就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再给你几篇素材,自己写的时候可以用到:
[1]
要做到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或灾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睿智与勇气。在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67岁时,他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金。大火最凶的时候,爱迪生的儿子在大火中找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平静地看着火势,白发在寒风中飘动着……一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烧了个干净,我们又可以重头再来了。”67岁,眼看着自己几乎是耗费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面对这要的灾难,换了其他人都会感到命运的无情甚至绝望,而爱迪生有那种勇气,可以昂然面对灾难,他更有那种睿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从灾难中看到了其存在的价值,看到了“从头再来”,看到了新的希望。

[2]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蜜蜂放进一个敞开口的瓶子里,并将瓶底对准阳光。遗憾的是,这些蜜蜂竟没有一个能够飞出来。因为它们不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只想飞向有阳光的地方,以为那样就能出来,却对稍稍黯淡的敞开的瓶口不理不睬,最终全部撞死在了瓶底。

[3]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4]

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从每一个面看,都有不同的形态。同样,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哲学上讲的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有时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便下了总结论,这往往会一错再错。因此,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别样收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古代故事。那个老者并非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只是正确的分析事物的现象和发展过程,既看到了失马这个坏的一面,又看到了得马这好的一面,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如果他与周围人一样,只从失马这个角度一味的悲伤懊悔,只会平添痛苦;得马后又一味的欢喜,就更显得愚昧了。
一般事物有多个角度,对于一个复杂的人更需多角度考虑。从历史角度讲,评价一个人物需要多方面综合他的特点,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文化大革命中犯过严重错误,大逆不道的蒋介石在军事上却是个难得的人才。换个角度评价这个人,你会从中挖掘出他的内心深处更本质的东西,帮助你更全面的认识这个人。
换个角度看问题,让你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让你全面的认识了事物,使你在角度变换中不断收获,不断进步。

(看看这些对您是否有帮助,如不满意请追问,若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2
换个角度来理解

——读《作文为啥不及格》有感

偶然看到了郝月梅老师的杜小都系列,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郝月梅老师那幽默、易懂的作品。看了郝月梅老师的书,让我的感触至深。

坐到桌前《作文为啥不及格》这本书,赫然映入眼帘,打开书页,,杜小都的形象便在我眼前跳跃:妈妈让她上兴趣班、读名著。杜小都在姑姑的大学图书馆中找到了一本《蛇岛的秘密》,由而激发了她读课外书的兴趣。她开始认真品读,用心灵去感悟每一本书的内涵。

语文期末考试,这次,杜小都发誓要比过班里的同学。试卷发下来了,要求写一篇关于家的文章,因为临近考试,她的课外书被妈妈没收了,于是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构思:把书的海洋当做是家,在“家中”尽情畅游,每一天都充满幻想的色彩。可是,老师很古板,认为除了有亲人的家别的一律不是家,看了杜小都的文章,直接判了不及格。杜小都知道了,坚持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追问老师错在了哪里。可老师含含糊糊,几次都想避开。最终,杜小都上网求助特级教师,得到了特级教师的认可,并把她的文章发表在了《小学生》一书刊中。

一个字“家”,你首先想到的就是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家,杜小都同学换了一个角度来构思,采用了一个不一样的材料,却遭到了老师的质疑,面对不及格的成绩,杜小都并不是灰心丧气,认定是自己的错,而是通过别的途径,让别的老师来判断,终于,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就是这样,有时候,面对的问题、任务,不要只想到1+1=2的古板,更多的可以采用别的途径,换另一种角度。若大家都只用同一个角度,那每一篇文章,不过就是事情的不同,文章的长短不一罢了,创新二字从何提起?

记得自己曾看过的一篇文章,他的语言虽很短很简洁,但却给人偌大的震撼。讲的是一位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大学”的文章,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想上的大学,只有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将来想要建造的大学,审卷老师看了,认为他是白日做梦!并没有给他太高的分数。可是几十年后,这位同学真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向老师证明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用常理来推断的。是啊,有的时候,角度不同,文章、事情也会不一样。

我们做每件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衡量,就会别具一格,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灵感,自然对于一个字、一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若每个人都限制在某种局面中,那么生活就变得很单调,很乏味。只有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敢于求知的人才能过的有滋有味。

换个角度来理解,面对别人将心比心,这样,做人就会舒坦很多,然而做每件事更多的会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源不断的创新!

《作文为啥不及格》这本书,在我心底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启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02
偶然看到了郝月梅老师的杜小都系列,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郝月梅老师那幽默、易懂的作品。看了郝月梅老师的书,让我的感触至深。

坐到桌前《作文为啥不及格》这本书,赫然映入眼帘,打开书页,,杜小都的形象便在我眼前跳跃:妈妈让她上兴趣班、读名著。杜小都在姑姑的大学图书馆中找到了一本《蛇岛的秘密》,由而激发了她读课外书的兴趣。她开始认真品读,用心灵去感悟每一本书的内涵。

语文期末考试,这次,杜小都发誓要比过班里的同学。试卷发下来了,要求写一篇关于家的文章,因为临近考试,她的课外书被妈妈没收了,于是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构思:把书的海洋当做是家,在“家中”尽情畅游,每一天都充满幻想的色彩。可是,老师很古板,认为除了有亲人的家别的一律不是家,看了杜小都的文章,直接判了不及格。杜小都知道了,坚持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追问老师错在了哪里。可老师含含糊糊,几次都想避开。最终,杜小都上网求助特级教师,得到了特级教师的认可,并把她的文章发表在了《小学生》一书刊中。

一个字“家”,你首先想到的就是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家,杜小都同学换了一个角度来构思,采用了一个不一样的材料,却遭到了老师的质疑,面对不及格的成绩,杜小都并不是灰心丧气,认定是自己的错,而是通过别的途径,让别的老师来判断,终于,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就是这样,有时候,面对的问题、任务,不要只想到1+1=2的古板,更多的可以采用别的途径,换另一种角度。若大家都只用同一个角度,那每一篇文章,不过就是事情的不同,文章的长短不一罢了,创新二字从何提起?

记得自己曾看过的一篇文章,他的语言虽很短很简洁,但却给人偌大的震撼。讲的是一位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大学”的文章,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想上的大学,只有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将来想要建造的大学,审卷老师看了,认为他是白日做梦!并没有给他太高的分数。可是几十年后,这位同学真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向老师证明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用常理来推断的。是啊,有的时候,角度不同,文章、事情也会不一样。

我们做每件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衡量,就会别具一格,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灵感,自然对于一个字、一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若每个人都限制在某种局面中,那么生活就变得很单调,很乏味。只有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敢于求知的人才能过的有滋有味。

换个角度来理解,面对别人将心比心,这样,做人就会舒坦很多,然而做每件事更多的会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源不断的创新!

《作文为啥不及格》这本书,在我心底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启迪。赞同1| 评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