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初中文言文虚词"为""乃""则"的用法.讲解和练习........急用啊!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这是示例.....

(文言虚词"而")
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而"都作连次,大抵是以下几种情况
A.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是,一般不必翻译.
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
2.学而(然后)时习之
3.温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远
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堕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
9.启窗而(来)观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
14.执策而(然后)临
15.潭西南而(表递进)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磊而(表并列)歌者
B.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却)不愠
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4.而(但是)日中时远
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
7.而(但是)乐亦无穷
C.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
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
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
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这曰
详细一点的!!!!!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①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则施施而行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 《隆中对》
则其所能 《墨池记》
② 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