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踶嗒”声响的木屐,源于华夏,为何在日本颇受欢迎且成为传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提起日本的传统鞋子,大家脑子里条件反射的可能就会想到了木屐,这是一种几乎能够代表日本文化的鞋子。说到日本女子,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美丽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穿着和服,脚踩木屐缓步走在木质长廊上的画面。

而如今,木屐也并没有完全从日本人的生活中消失,在我们去日本 旅游 的时候,走到日本的大街小巷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穿着和服的女子脚下配着一双高高的木屐,看起来既优雅又妩媚。

在日本的文化输出之下,很多中国人都觉得木屐是日本人的发明。但是其实木屐最早来自是中国的,现在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

木屐最开始是发明给宫廷中的贵族女人所穿的,但是在中国古人看来,这种木屐不但看起来非常笨重,走起路来也非常不方便,所以很快就被主流审美抛弃了。

但是日本人却非常喜欢这种鞋子,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到世界上提起木屐就会想到日本人的程度,甚至成为了大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

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木屐这种看起来就不方便行走的鞋子呢?

屐,出自于我国的“ ”字,表示的是人们穿在脚上的鞋子,而木屐,顾名思义就是用木头做成的鞋。我们看到日本的木屐,其实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字拖”很是相似,只是木屐的底部是木板做成的,而我国最早出现“ 木屐 ”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木屐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记录中,早在 《急就篇》 中就有过“ 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的说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木头底子的鞋子底下再钉两个齿子,就能在泥地里走了,这就是在描述我们现在的木屐。

提到类似东西的古书还不止一本, 《晋书·宣帝记》 中也记叙了关于士兵穿着木屐征战的故事:关中地区的战场上有很多荆棘,人们是没办法直接通过的。于是当时的皇帝想出来了一个办法,让士兵两千人穿着“ 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 ”,成功的打赢了这场战役。

由东晋时期流传至今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也有对于木屐的描述:

这句话讲述了男士木屐和女士木屐的区别,女人一般穿的木屐是圆头的,而男子穿的一般是方头的,巧合的是,在日本文化中,大多数人也认为女性穿圆头木屐才是正统。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日本木屐来自于中国的又一铁证。

虽然木屐在我国的 历史 上有很多记载,但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中学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一句:

这首李白的诗句中的谢公屐,就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所穿的一种木制鞋。据史书记载,这种鞋也是木头做的底,底上放了两个木齿,走山路时候非常方便。

东晋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 这就足能说明木屐也在我国诞生了两千多年 ,这就完全否决了木屐是日本人发明的说法。

毕竟众所周知,两千年前的日本还处于绳纹时代,也就是石器时代的后期,根本不可能发明出这样的鞋子。

在汉朝的宫廷中,木屐还是很常见的鞋子,但是到了宋朝,木屐就渐渐的从我们的 历史 中消失了,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古文中,都难以寻觅到它的踪迹。

在我国最早的木屐出土之前,即使有着诸多的文献记载,日本方面大多数人也是不承认的。在他们看来,木屐是他们的传统服饰,那么自然就是他们发明的。

但是在1984年6月,真正证明的实物出现了,在我国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朱然的墓中,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屐,可是结结实实打了那些自称木屐就是日本本土发明的学者的脸。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和现今日本所穿的木屐十分形似,在日本展出的时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个漆木屐的发现, 也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时间提到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日本的木屐也称为“ ”,是一种下面用四个铁钉固定的木底鞋,底下的铁钉在走路的时候有耐磨和防滑的作用,在穿着木屐走路的时候会有吱呀吱呀的的响声,听起来非常有趣。

这种鞋子比较适合在雨天出行,或者走在湿润泥泞的路上,会很省力气。但是我们仔细查看它的结构,是和我国的“谢公屐”没有任何区别的,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日本的木屐就是来自于我国的“谢公屐”。

当然,日本人在我们国家的“ 谢公屐 ”的基础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围绕着木屐所做出的产品也很多,分趾袜就是其中一种。

日本人的分趾袜就是为了穿草履鞋或者木屐而诞生的 ,和普通袜子不同的是,它在大拇指和其他脚趾之间有分叉,也有对于分叉的有防滑装置。

相信看过日剧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化中,客人在进入主人家之前,往往要在门口脱鞋,如果客人要是穿了一双脏兮兮的袜子,那么这样进入主人家就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有的时候,主人家有可能会看着客人所穿的袜子来判断对客人第一印象,所以日本人对于袜子是非常看重,这也是木屐催生的新的习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是中国的发明,中国的传统,日本人却如此喜欢呢?其实,这还是和日本的气候有关系。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个国家因为四面环海,经常被台风和地震光顾,所以气候比较湿润,雨水也多,山路也多,沼泽地也多,所以当地的植物大多数长的比较低矮,大多数都能够伤人。

而穿着木屐走在湿滑的路上,不但可以抬高脚面,不被地上的植物所伤,还能够防止地上的泥水粘在脚背上,保证湿气不进入身体,让脚更加干燥清爽,防止脚气病的诞生。

最重要的是,日本古代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到明治维新之前,其实日本的经济几乎并没有过明显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低,农耕和畜牧业都不如中国,所以 并没有太好的材料浪费在鞋上,木屐的取材比较方便,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受当时的平民欢迎。

另外, 日本女人穿木屐的方便之处,就是她们小时候并不像我们国家古代女性一样缠足,所以即使穿着木屐也能好好走路。 但是如果放在我们国家,缠了小脚的女人再穿木屐,那走起路来真的是难如登天了。所以也有人认为,女性开始缠足是木屐迅速在我国没落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 探索 日本木屐和中国谢公屐的相似度的问题:纵观我国的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其实都带一点汉族服饰的味道,无论是宽衣大袖的长袍,还是艳丽的色泽,亦或是斜襟系扣或有束腰带,都是汉服的主要特色之一。

这就说明了一问题,我国汉族的兴盛,让汉文化对于周边文化的影响很大,让他们下意识的向“ 正统 ”更改。

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偏安一隅,信息比较闭塞,所以他们衣服的衍化速度没有赶得上中原地区,有随着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渐渐改良,所以才成为现在这样似像非像的状态。

日本的情况其实是和少数民族类似的,曾经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员,只不过日本因为和我们国家隔海相望,所以信息流传的更慢一些。

在他们从中原带回汉族的服饰之后,根据自己的生产和劳动需要进行了改变,把汉服改成了和服,把传统的木屐保留了下来。

在日本,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其实来自于我国的云南地区,现在我国的云南地区也是有着穿与木屐异曲同工的“ 人字拖 ”的习惯的,也许这就是一个佐证,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个巧合。

看过了木屐从中国从到日本的变迁史,相信大家也是深有感触。很多人对于国外的东西都是一知半解,只是听到别人都这么说就自己也当真了,我们在探寻其他国家的特有习俗的时候,应该多刨根问底,真正找到它的起源地。

其实国外的很多东西都是取自于中国的,只不过近些年我们过于迷信外国的文化,反而忽略了我们国家的 历史 。


参考文献:

《急就篇》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