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彬彬:企业薪酬竞争力提升秘籍

如题所述

领先的薪酬竞争力至关重要,不同企业的领袖,曾经都对薪酬竞争力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任正非先生在今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到:“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这是非常经典的话,钱给够了什么意思,就是钱给得相对于同行业来说够高了,据说华为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达到60多万。

史玉柱先生也曾讲过:“根据我过去总结的经验,给员工高工资的时候,实际上是成本最低、公司的利润率是最高的时候。如果用高工资,在你和他的这种关系上面,你是主动的,如果你比前面两个竞争对手,工资就这么高一截,我坚信,一年之后你回过来看,你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你的成本是最低的。”

我认为,这两位企业领袖级的人物,阐述了薪酬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做薪酬绩效研究近10年,一直建议,我们的企业在做薪酬设计的时候给予员工高薪,在不同的场合我都是这样支持的。

我个人认为,企业薪酬竞争力提升的秘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员。当你这个组织里面,冗员太多的时候,你是涨不上薪酬的。只有减员了,才能剩出钱加到其他员工身上。

根据2015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劳动生产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跟美国比较就更低了。如果我们的人效这么差,劳动生产率这么低,我们就没有理由挣更高的工资。

就在前天,我有一个做高级餐吧生意的朋友来咨询,他们的用工对形象要求很高,都是空姐级的标准,然而1个月的离职率达到10%,相对于同行业来说算低的。他们给出的工资是三四千,觉得在当地还是有竞争力的。

经过我给他分析,这个工资绝对不高,而且1个月离职10%,一年下来肯定超出去了,企业的营效一定低。

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把人员稳定下来,稳定下来的前提是涨工资,涨工资的前提一定是提高人效。现在如果一个人销售10万,那么就该让他达到销售20万的目标,工资可以翻一倍。

你想一个有空姐级条件的人,一个月三四千,她不可能满意。如果现在让她加薪,现在也加不上去,只有提高人均效益,提高贡献,才可能加薪。

那么,人均效益的指标有哪些?我给大家提供经典人效指标结构,包括人均收入增长、人均产值增长、投入产出比下降。

一、经典人效指标结构

第一,我们要确保每年人均收入增长。虽然现在工资好像不低了,公司负担不起了,但对不起,我们的人均收入原则上应该增长;

第二,人均的产值要增长,也就是人均的贡献要增长;

第三,投入产出比下降,也就是在我们的收入中,工资的比例要下降。

刚才苏老师说了“345薪酬原则”,就是4人薪酬,给3人干,出5人的业绩。我这个比他更狠,当然也不是我说的,一个著名的管理大师提出来的,一个人,拿两个人的工资,干三个人的活,创造四个人的价值。有人说,这个做法不能实现,那就对了,这要当成我们的目标去完成。

但是,我告诉大家,有一个上市公司经营的还不错,老板有创新的意识,引入了国内的多层经营合伙人的分配机制。对他的这个800人的公司,进行组织机制调整和薪酬激励制度的再设计,最后变成500人。

注意,它不是国企而是民企,在这样的企业中还富余300人,我认为它是所有企业中的标杆,你们都可能存在冗员的问题。其实,你们不用不信,人均人效低就是冗员多。所以,你们想增加人效,就要在这三个基础上做工作,减员、增效、加薪。

如果说一个企业要想减员,只用考核工具的话,这样太慢,对组织结构的改变没有多大作用,还可能淘汰一些不该淘汰的人。在我们国内一家晚宴公司,以前也在进行过减员,但一直效果不好。后来换了个总经理,一上任就纵向减员,从上到下都减30%,减不了的就让位,这都是很粗暴的方法。

二、人效提升六字诀

◆如何减员?

第一,组织结构优化。比如,凡是亏损的、勉强盈利的部门都应该减员,除非是战略性亏损。很多公司在遇到经营苦难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裁员,一旦裁员立刻就不会盈亏。还有一种就是组织结构上的微调,可以节省大量的薪资空间。

我们的组织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从原来很宽到现在越来越专业和精细,这是发展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它又会复原,应该再往回发展,有一些业务应该合并。有很多的部门在做的工作就根本没有用,大家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跟公司的发展发现没有关系。

第二,流程优化。流程是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你们回想下在公司初创的时候,产品到客户那里需要多少个流程,花费多少时间,现在又是多少。华为要求,加一个流程必须关闭两个流程,如果增加的这个流程未来会降低受益效果,谁就负责任,这个是要签字的。

华为每年要花5000万-1亿的资金,去请国外的咨询公司在做流程设计,仍然认为他们的流程存在着冗长的问题。我想请问在场的各位,你们所在企业存在的流程问题是不是更严重。

第三,岗位优化。一定要在公司内部保持好业务或技术性岗位与职能型岗位的比例,要研究下近几年公司的这个比例是否已经关系失衡。岗位发展的方向,第一步是控制好人员比例,逐渐压缩职能岗位的比例。

压缩的方法除了直接删除,还有就是和业务岗位合并。比如,销售部会有销售助理,这属于职能岗位,可以直接取消这个岗位把他变为销售人员。

在华为认为技术类、业务类是创造价值的,职能类不能创造价值。举一个央企的案例,当企业是400人的时候,人力资源部是4个人,这是恰当的配置比例。后来发展到1000人,人力资源部仍然是4个人。

第四,人员优化。公司一定要有计划的裁人,有目的的裁人。华为在世界上的通信行业已经排第一,而且通信行业的增长已经放慢了,必须进行人员优化。他们每年都进行绩效考核,优化的就是打分为B类的人。

A是好的,B是良的,C是合格的,D是差的。但是,若干年后还是B,尤其是在目前业务发展已经到顶的状况下,N年是B的人浮现出来。任正非给他们一个定义叫“精神离职”,没有奋斗精神了,一次A都没取得,又滑不到C,这类人会被派到艰苦的外地。

人员优化一定要有原则,有些公司到年底不加薪,甚至于这个月业绩不好就减薪,是错误的。这样优化很有可能把好的人优化出去了,你还不如直接把那些次的裁掉,剩下的钱加给好的。

◆如何增效?

既要减员还要增效,我们都是围绕着提升薪酬竞争力来做准备。每个部门都应该增效,不仅仅是技术、业务部门,也包括职能部门。每个部门都可以拿出可衡量的人效,有人说人力资源部的人效就是培训了多少课时,这样的人效是可取的,但不是最好的人效。

我这里所说的人效是指与业绩相关的可衡量的指标,每年衡量的人效都必须提升。就像我上面指出的,400人的企业配4个人力资源,1000人的企业还是配备4个人力资源,这就是人效的提升,必须要用表现非常明确的指标。

我们提高人效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使用多种的用工模式,比如实习生。实习生是一种极其低的用工方式,我去杭州西湖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开会的时候,发现从门口开始到酒店内的服务人员全部是实习生。然后我就问他们的实习生比例,他们说这个酒店的特点就是正式员工很少,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实习生,他们在人效上的布置提升到极致了。

计件工资可以增加人效,改变用工关系。在山东淄博有一家生产皮革的企业,1000多人的生产车间,业绩好收入高,业绩不好收入低,没有人求你干活。

综合工时、不定时工时也能提高人效,在此就不细说了,一定是通过改变用工方式,尽量减少我们的实际用工。

有一本书叫做《指数型组织》大家可以去阅读下,指数型组织的发展就是我们的产值非常高,用人非常少,而且按指数型发展,如果一个公司有很多的人,估计就很难按照指数型发展。

当你变换思想的时候,我们的用工模式完全能够改变。这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7-Eleven,你们应该都在这个便利店买过东西。我家门口就有一家便利店,但我没有时间去买东西,挨着它紧紧的,开了有一家比它面积大两到三倍的7-Eleven。

我就想,这附近得有多大的客流量开这么大便利店,能行吗?这个店一开,我告诉你,客流忽的一下不知道从哪来的,都在排队买东西。

2016财年7-Eleven零售总额为2473亿元人民币,这家公司总部才8064人,它所贡献的人均效益值达到116万,可以比肩阿里巴巴。那么这家公司实现这样的利润,它在日本有1.8万家便利店,它有171个工厂,150个物流配送中心,整个系统有40万人都不是它的员工。

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是我们很多的企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恰恰我们国内很多企业走的是相反的方向。比如我们要开个专卖店,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自己的,必须要有直营店,我感觉比较危险,经济形势总这么好吗?一旦波动,就可能关门。

◆如何加薪?

加薪的原则是要由工资推导出任务,做薪酬的都有苦恼,就是每年很多人要求加薪,不加薪就辞职了。我们一直都扮演着保守的角色,这样员工也不开心,我们未来的趋势是每到年底就主动给员工加薪。

我给河北的一个教育集团的事业部做过激励方案,给他们的高管工资每年增长20%,业绩目标都有相应的增长,第一年企业就从亏损变成盈利。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

第一,要求每个组织人效至少增长10%,甚至是20%,这样才有加薪的空间;

第二,每年编制的人员减少10%,把人效低的都裁掉;

第三,对现有人员至少增加10%的工资,由剩下人效高的来享用;

第四,再对组织增加10%的编制;

第五,再用更高的人效指标来衡量,这样你的任务目标就推导出来了。

在华为,有一种定业务目标的方法。以前我统计过,华为近20年企业的复合增长率不一样,居然达到40%。后来我看到华为的考核制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目标时候的方法时,正常目标是增长20%,挑战目标是增长40%,如果跟去年持平,那么年度考核直接就是C。

企业如果真的想发挥薪酬竞争力的作用,显然减员、增效、加薪这三个步骤能实现这一目标,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0
要提升企业薪酬竞争力,以下是一些秘籍和策略:
1. 市场调研和薪酬数据分析:了解行业内同类企业的薪酬水平和趋势,进行市场调研和薪酬数据分析,确保企业的薪酬水平具有竞争力。

2.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策略:制定薪酬策略,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福利待遇等,确保薪酬方案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3. 差异化薪酬管理:根据员工的绩效、能力和贡献程度,进行差异化的薪酬管理,激励高绩效员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4. 发展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明确绩效评估标准和流程,将绩效与薪酬挂钩,激励员工不断提升绩效。

5. 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除了基本薪酬外,提供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如健康保险、退休计划、弹性工作制度等,增加员工福利感和满意度。

6. 关注员工发展和培训:提供员工发展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能力,增加职业发展的机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7. 引入股权激励计划:考虑引入股权激励计划,让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激励他们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成功做出贡献。

8. 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薪酬策略和方案,确保企业的薪酬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水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