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教养孩子,心理学家这么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文/慢羊

在面对孩子时,太多家庭里的父母习惯扮演不同的角色,俗话叫“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家长们之所以如此教养孩子,一方面是出于各自性格的影响,比如父母二人本身就是一柔一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长们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最好,既不至于过分严厉,也不至于纵容孩子。

然而,这是否真的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

我们中的很多人估计都是在“严父慈母”的环境下长大的。父亲永远是雷厉风行、不苟言笑、说一不二的,他轻易不管教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稍大点的错,父亲便可能在家里掀起一阵暴风骤雨。而母亲则负责照料我们的衣食住行,平日里自然也少不了各种数落念叨,但孩子们一般都不大在乎。母亲的原则性不强,常常给孩子们“放水”。

总体上,我们那会儿的孩子多半是害怕父亲的,当然也很少会与父亲亲近。而到了青春年少叛逆期来袭时,孩子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地挑战父亲的权威,好似在宣泄积攒多年的不满和畏惧。

当然,那会儿也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模式。而到了当下,父亲们倒是普遍不再那么严厉了,但母亲们却纷纷扮演起了“虎妈”的角色。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分析了“反差式”的教养方式,他认为父母二人一个倾向于宽大、一个倾向于严厉时,偏于宽大的那位家长会觉得自己应该更宽大一点,以弥补另一位的刻薄和过于严厉。而偏于严厉的那位会觉得自己应该更严厉一点,以弥补另一位的黏黏乎乎、过于宽大。于是, 父母之间的分歧会越来越大,并可能会为谁对谁错而争吵。这当然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这倒是事实, 我们这些妈妈们聚会时,吐槽最多的往往是家中的那位是“猪队友”,总是拖后腿唱反调,从而让我们管教孩子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我们和“猪队友”又很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教养思路。

事实上,现在包括我家在内的不少家庭都有了定期召开家庭会议的习惯。 如今的孩子已经不大可能无条件接受父母的权威和各种观点了,而父母双方又都主张自己拥有平等的教养权威,那么在家庭会议上各抒己见则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了。 一方面这可以让家庭成员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另一方面,当家人间出现意见分歧时,最终可以通过求同存异的方法,大家一起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不过,家庭会议的召开必须在基于尊重“家规”的基础上进行,父母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但不意味着可以无条件地放任孩子。

当然,教养孩子涉及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又不可能时时召开家庭会议,所以, 当父母的教养风格有所差异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原则: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立场要保持一致!

无论我们是“严父慈母”还是“慈父严母”,在教育孩子的一些重大方向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定时的沟通和协商,尽可能地达成一致意见。

永远别当着孩子面质疑对方或充当“和事佬”: 父母中一方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最好不要随意干预(如果一方有暴力倾向、需要保护孩子除外)。 当着孩子的面质疑对方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激怒对方,这叫“火上浇油”。而这种质疑,也会让孩子去怀疑家长的权威。 如果家长当着孩子忍不住吵起来,更是会给孩子造成困惑甚至伤害,让他们失去安全感。

而当孩子违反了家庭会议上大家一致认可的“家规”时,一方家长如果要坚持按原则办事,另一方家长千万不要充当“和事佬”。比如说好了孩子完成作业了就外出玩,结果他因为贪玩拖拉耽误了写作业,如果爸爸这时候不允许孩子外出,妈妈千万别因为见孩子委屈难受而各种心疼,就说“这次就算了,下次再说之类”的。这样孩子脑海里可能无法形成清晰的准则,可以随意被打破的准则不能被称作真正的准则。

我女儿一度便因为她爸爸的严格管理而心生不满,甚至对她爸爸说了些伤害性的话(“我讨厌你”之类的)。后来我便找了个机会跟孩子聊了聊,首先对她因为总被管着而感到厌烦表示了理解,但也将爸爸“爱之切而责之切”的动因分析给她听。最重要的是,我告诉她爸爸看起来虽然坚强,但被心爱的女儿说“讨厌”,他也会受伤。女儿顺着我的思路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很多想法,还抹了几次眼泪,但我能感觉到她对爸爸一时产生的不满基本被化解掉了。事后她跟爸爸相处时也温和了许多。

结语:

作为家长,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可能改变教养风格的难度也很大。但是,如果我们能和配偶无间协作,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另外,定期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已经被很多家庭实践并认可,所以没有尝试过的家庭可以考虑试行一段时间, 公平、坦诚、轻松的沟通氛围,是孩子和家长共同需要的。良好的家庭会议制度,不仅能改善和增进亲子关系,还有助于塑造“心心相印”的和谐家庭氛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