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写一篇诗词鉴赏 急!!! 高手进

400字左右 题目诗词自选 希望高手来帮忙
最好选以下几首:声声慢,钗头凤,赤壁怀古,琵琶行。。。。。
(也可自选)请就一点分析抒情,概括 请务必原创!!!
在明早六点之前发上来,谢谢〉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读李清照词,有人爱其《如梦令》清新,有人爱其《点绛唇》淡雅,有人爱其《浣溪沙》高洁,我独爱这曲《声声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钗头凤 (陆游红酥手,黄縢酒, 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BR>  <BR> <BR> [佳作欣赏] 这两首词凄婉感人,真实记录了陆唐两人的爱情遭遇。 陆游和唐婉本是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诗词唱和,更是情深意笃,成年后结为夫妻,时常把盏吟诗,恩爱欢娱。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维系多久,陆游的母亲对唐婉因嫌生憎,强令陆游休妻。陆游百般辩解、哀求无果,只得将唐婉遣回——婉妹,你暂且回去,一俟时机转圜,我定当迎你回家。陆游劝慰着唐婉,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幻想着有一天鸾镜还能重圆。可事态的发展完全不是陆游所能左右的。没多久,陆母就命陆游另娶王氏,唐婉也被迫嫁与赵士程。一对情浓意切的爱侣从此成了陌路。 唐婉被休后数年,陆游和唐婉又相遇了。相遇在春光明媚的沈园里,相遇在悲欣交错的尴尬中。一时间,陆游因愧疚而迟疑,唐婉因祈望而欲迎,四目交接的那一瞬,万般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两人都有些怔忡。唐婉回过神后,亲手捧上一碗黄縢酒,送到陆游的面前,陆游默然接过酒,一饮而尽。曾经的甘醇如今却成了满喉的苦涩,连同这东风杨柳满园春色,都变得如此的可憎复可恶。斯人憔悴,往日的欢情转作眼前的柔肠寸断心如刀割。他真想牵过唐婉的手,远走高飞从此再也不分开,可是飞到哪里才能逃得出礼教的规束呢?一切都无法更改,他再也无法给唐婉以幸福了——无奈总是一种清醒的痛。陆游不敢再看唐婉的眼睛,转过身,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写下满腹的酸涩与无奈。写完怆然离去。离开前他看了唐婉最后一眼,眼里满是不舍与不忍,但他还是走了,走得有些趔趄。 唐婉眼睁睁的看着陆游的离去,欲留不能欲呼无声,心却在一点一点往下坠。多少次梦里相见携手言欢,醒来惟余枕上湿泪痕。今日相逢,你怎忍心如此离去一句话也没有?曾经的山盟与海誓,你全都忘了吗?带我走吧!你带我走……唐婉的心在哭泣,绝望在蔓延。看过陆游的题词,唐婉彻底绝望了——所有的祈愿与幻想刹那间全都如泡影般幻灭。怨愤中唐婉和了这首词。这一首和词,就耗尽了唐婉全部的生命,她再也没有力气活下去了。未几,唐婉郁郁而终,芳龄不足三十岁。沈园一见,就成了陆唐两人的最后诀别。 比较这两首词,虽同为伤情之作,但在情感的浓烈上仍然有所差异。陆词表达的是悔恨与无奈,三个“莫”字诉说的是陆游的无奈、无力乃至无可,哀痛凄凉中仍存有一丝理性的思维。唐词则完全是情感的倾泻,满篇都是怨恨激愤,最后把这种怨愤凝结为三个“瞒、瞒、瞒”。虽曰“瞒”,实则显明地表现了唐婉的痛恨、痛惜与痛悔——痛恨命运的不公,人世的恶薄;痛惜的是陆游,既不敢抗争于前,又不能更改于后,一任爱情成病魂,在风雨中飘摇、飘摇;最后痛悔却是自己,几年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耻辱,所有的煎熬与挣扎,最终换来的只是三字莫、莫、莫,满怀的痴望转为彻骨的绝望,这是锥心的痛与悔!如果说陆游的三个“莫”,声声含泪,那唐婉的三个“瞒”,则字字滴血。女人活在爱情里,现在爱情死了,一代才女,唐婉只能化作一缕芳魂,飘向再也没有苦痛的永恒天国。 得知唐婉的死讯,陆游悲恸不已,伴随悲恸的还有无尽的忏悔。他很清楚,唐婉因他而死,死于他的懦弱与退缩。沈园里的瞬间对视,他分明看见了唐婉无助的乞望,但是他不能、他不敢。陆游深切痛恨着自己的无能与怯懦,就连自己最深爱的女人都不能厮守。如今生死相隔,一切再也无法挽回,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沈园里徘徊,徘徊在一生都难以排遣的哀思中。“ 枫叶初丹槲叶黄,合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1192年,陆游68岁,沈园别后38年)“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1199年,陆游75岁,沈园别后45年)“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1205年,陆游81岁,沈园别后50年)<BR>“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陆游最后一次沈园题诗,时年85岁。此后不久,陆游便溘然长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第2个回答  2008-01-18
李清照《声声慢》
http://www.ywjxw.com/HTML/49/57.htm
李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读李清照词,有人爱其《如梦令》清新,有人爱其《点绛唇》淡雅,有人爱其《浣溪沙》高洁,我独爱这曲《声声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其一: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写作背景】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鉴赏】

这两阕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前一首为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所作,后一首为其前妻唐婉所作,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她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恋情和回忆。人道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如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封建礼教摧毁了陆游的纯真爱情,但它无法阻止陆游对爱情的想往和歌唱。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一首《钗头凤》挽回不了陆游的爱情世界,但它成了千古绝唱。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

京剧传统剧目--钗头凤

【剧情】

南宋时,山阴才子陆游,幼与表妹唐蕙仙互订婚约。唐蕙仙稍长,父母病逝于四川任所。陆母唐氏命陆游弟兄接唐蕙仙至山阴。唐氏素信佛,常往娘娘庙焚香礼拜。庙主不空,借佛隐身,蓄养众小尼暗操贱业。见唐蕙仙貌美,乃与秦桧之侄罗玉书密谋,图将唐蕙仙献于秦桧以尽逢迎之能事。不空诡言唐蕙仙妨克长上,只有舍入尼庵才能解救,唐氏果为所惑,于陆游弟兄赴试之际,将唐蕙仙赚入庙中。唐蕙仙进庙,怒斥不空,因此备受折磨。山阴侠士宗子常,早闻不空恶迹,遣义士独孤策潜入庙中杀死罗玉书,并将不空等赚入庄中杀死。唐蕙仙受惊昏迷,宗子常在其身边拾得陆游所题诗扇一柄,知其为陆游未婚妻,决定待陆游返里时从中成全。陆游临安赴试,为秦桧所忌,摈之落第。归家后以不得唐蕙仙音信,甚为所感,矢志不娶,而唐氏却四处托媒与之另求婚配。宗子常疑陆游无义,定计于沈园一试其心。陆游于园中窥见唐蕙仙,甚为惊疑,遂题《钗头凤》一词于帕,寄与唐蕙仙。唐蕙仙读之,大恸成疾。宗子常知二人情深,邀陆游兄陆子逸往说唐氏。唐氏醒悟,同意迎娶。花烛之期,唐蕙仙因久积闷郁,病已垂危。缺月终未得圆,致成千古遗恨。

三十余年前,在北京演出时,偶读陆放翁词赋,见《钗头凤》一阙,哀婉缠绵,言言血泪,深为所动。放翁为宋代爱国诗人,不屈奸佞,力主抗金。但在腐朽的南宋王朝里,君昏臣佞,秦桧等勾结金人,卖国求荣,放翁雄心虽大,壮志难伸,半生郁郁不能得志。其毕生可歌可泣之事甚多,而在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遭遇,则是与表妹唐蕙仙的婚姻悲剧。《钗头凤》词即为此而作。

我(荀慧生)因甚喜其词,又颇同情其事,乃编写成剧。意图通过唐、陆悲剧,揭露封建制度、封建婚姻的毒害。然据周密《齐东野语》及陈鹄《耆旧续闻》所记,言唐蕙仙被逐于姑,改适宗室赵士程,放翁遇之于沈园,因赋《钗头凤》一阙题壁间,并引陆放翁晚年所作“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诗为证。我以为唐蕙仙果若再醮,陆放翁未必如此追慕,念念不忘。历史上讹传之事不鲜,宋人笔记不足信之事甚多,如徐梦华《三朝北盟会编》,称鄂王夫人再适,王遣韩良臣以钱遣之,读者笑其妄诞。再如李清照再适张汝舟事,几乎众口一词,后人据《金石录后序》考证,乃知全属虚文。我以为陆、唐二人若洁身自守,以待来日重逢,会使戏剧性更加浓厚,感人更甚,并能激起观众共鸣。我因爱重陆、唐二人,而搬演此剧,更本着爱重之意塑造其人,因此另辟蹊跷,写唐蕙仙被逐流落尼庵,为宗子常所救,设法使其与陆放翁重圆。不意完婚之日蕙仙病笃,终成遗恨。并将《钗头凤》原词谱入戏中,以增声色。此为当时尝试之作,旧日皮黄中尚无此范例。

此剧于一九二八年编成,同年八月二十六日首次演出于北京开明(今民主)戏院。自饰唐蕙仙,金仲仁饰陆游,张春彦饰陆子逸,赵桐珊(芙蓉草)饰秋香,马富禄饰不空。此后历次演出,深得好评,被称为荀派五大悲剧之一。

最初改编本中本无陆游怒打恶尼不空一场,后来金仲仁先生鉴于此剧悲剧气氛浓重,观众心情过于压抑,不稍作调剂,戏易于温,因而建议增添这一细节。演出后台下效果甚佳。近年来,在实践中感到原本场子较多,还有精炼压缩必要,戏的主题及陆母唐氏性格应再加鲜明。因此重新加工整理,删除或合并其中零散场子,并作适当丰富,以求主题思想更加突出。改编本于一九六一年定稿。

〔附记〕千百年来,前哲时贤多认为陆游和他的原配夫人唐氏是姑表关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最早记述《钗头凤》词这件事的是南宋陈鹄的《耆旧续闻》,之后,有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但陈、刘二氏在其著录中均未言及陆、唐是姑表关系。直到宋元之际的周密才在其《齐东野语》中说:“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为姑侄。”从这以后“姑表说”遂被视为“恒言”。其实综考有关历史文献和资料,陆游的外家乃江陵唐氏,其曾外祖父是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北宋名臣唐介,唐介诸孙男皆以下半从“心”之字命名,即懋、愿、恕、意、愚、谰,并没有以“门”之字命名的唐闳其人,也就是说,在陆游的舅父辈中并无唐闳其人(据陆游《渭南文集•跋唐修撰手简》、《宋史•唐介传》、王珪《华阳集》)。

唐质肃公介墓志铭考定,而陆游原配夫人的母家乃阴唐氏,其父唐闳是宣和年间有政绩政声的鸿胪少卿唐翊之子,唐闳之昆仲亦皆以“门”字框字命名,即闶、阅据《嘉泰会稽志宝庆续会稽志》、《阮元》两浙金石录、《宋绍兴府进士题名碑》考定。由此可知,陆游和他的原配夫人唐氏根本不存在什么姑表关系。这样,周密的“姑表说”就毫无来由了,那么这完全就是出于他的杜撰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虽然未曾言及陆、唐是姑表关系,但却说过这样的话:“某氏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某氏,即指唐氏;某官,即指“同郡宗子”赵士程。刘克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唐氏改嫁给赵士程,赵士程与陆氏有婚姻关系。事实正是如此,陆游的姨母瀛国夫人唐氏乃吴越王钱俶的后人钱忱的嫡妻、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媳,而陆游原配夫人唐氏的后夫赵士程乃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亦即陆游的姨父钱忱的表侄行,恰与陆游为同一辈人据陆游《渭南文集》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王明清《挥后录》及《宋史》宗室世系、宗室列传、公主列传等考定。作为刘克庄的晚辈词人的周密很可能看到过刘克庄的记述或听到过这样的传闻,但他错会了刘克庄的意思,以致造成了千古讹传。
第3个回答  2008-01-17
一: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片由一个“愁”字统领。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地面薄雾弥漫,天空浓云笼罩,室内香炉里轻烟飘散,这长长的白昼真让人难熬啊!常言道: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更何况“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词人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借愁句更添愁思,怎不叫人分外伤心!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下片写思夫的深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凄凉的西风吹处,卷帘飞起,帘内的思妇久久凝望着黄花沉思默想……黄花、佳人,原应互相比美,然心在丈夫身上的佳人,却因思夫之愁更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善于用典,善于用喻,善于寄情于景于物。“佳节又重阳”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使愁绪更长;”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有暗香盈袖”一句借用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诗意,极写离别之恨.黄花(菊花)开在秋季,花瓣成丝状,给人清瘦之感,词人将自己比作西风中的黄花,两者在处境上,形貌上都极为切合.此外,词人还将自己的愁绪寄托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橱、暗香等,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这首词用语通俗清新,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能让人看出婉约词派的基本特色。

二: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 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 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

参考资料:soso

第4个回答  2008-01-17
一: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片由一个“愁”字统领。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地面薄雾弥漫,天空浓云笼罩,室内香炉里轻烟飘散,这长长的白昼真让人难熬啊!常言道: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更何况“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词人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借愁句更添愁思,怎不叫人分外伤心!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下片写思夫的深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凄凉的西风吹处,卷帘飞起,帘内的思妇久久凝望着黄花沉思默想……黄花、佳人,原应互相比美,然心在丈夫身上的佳人,却因思夫之愁更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善于用典,善于用喻,善于寄情于景于物。“佳节又重阳”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使愁绪更长;”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有暗香盈袖”一句借用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诗意,极写离别之恨.黄花(菊花)开在秋季,花瓣成丝状,给人清瘦之感,词人将自己比作西风中的黄花,两者在处境上,形貌上都极为切合.此外,词人还将自己的愁绪寄托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橱、暗香等,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这首词用语通俗清新,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能让人看出婉约词派的基本特色。

二: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 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 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读李清照词,有人爱其《如梦令》清新,有人爱其《点绛唇》淡雅,有人爱其《浣溪沙》高洁,我独爱这曲《声声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钗头凤 (陆游红酥手,黄縢酒, 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BR> <BR> <BR> [佳作欣赏] 这两首词凄婉感人,真实记录了陆唐两人的爱情遭遇。 陆游和唐婉本是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诗词唱和,更是情深意笃,成年后结为夫妻,时常把盏吟诗,恩爱欢娱。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维系多久,陆游的母亲对唐婉因嫌生憎,强令陆游休妻。陆游百般辩解、哀求无果,只得将唐婉遣回——婉妹,你暂且回去,一俟时机转圜,我定当迎你回家。陆游劝慰着唐婉,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幻想着有一天鸾镜还能重圆。可事态的发展完全不是陆游所能左右的。没多久,陆母就命陆游另娶王氏,唐婉也被迫嫁与赵士程。一对情浓意切的爱侣从此成了陌路。 唐婉被休后数年,陆游和唐婉又相遇了。相遇在春光明媚的沈园里,相遇在悲欣交错的尴尬中。一时间,陆游因愧疚而迟疑,唐婉因祈望而欲迎,四目交接的那一瞬,万般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两人都有些怔忡。唐婉回过神后,亲手捧上一碗黄縢酒,送到陆游的面前,陆游默然接过酒,一饮而尽。曾经的甘醇如今却成了满喉的苦涩,连同这东风杨柳满园春色,都变得如此的可憎复可恶。斯人憔悴,往日的欢情转作眼前的柔肠寸断心如刀割。他真想牵过唐婉的手,远走高飞从此再也不分开,可是飞到哪里才能逃得出礼教的规束呢?一切都无法更改,他再也无法给唐婉以幸福了——无奈总是一种清醒的痛。陆游不敢再看唐婉的眼睛,转过身,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写下满腹的酸涩与无奈。写完怆然离去。离开前他看了唐婉最后一眼,眼里满是不舍与不忍,但他还是走了,走得有些趔趄。 唐婉眼睁睁的看着陆游的离去,欲留不能欲呼无声,心却在一点一点往下坠。多少次梦里相见携手言欢,醒来惟余枕上湿泪痕。今日相逢,你怎忍心如此离去一句话也没有?曾经的山盟与海誓,你全都忘了吗?带我走吧!你带我走……唐婉的心在哭泣,绝望在蔓延。看过陆游的题词,唐婉彻底绝望了——所有的祈愿与幻想刹那间全都如泡影般幻灭。怨愤中唐婉和了这首词。这一首和词,就耗尽了唐婉全部的生命,她再也没有力气活下去了。未几,唐婉郁郁而终,芳龄不足三十岁。沈园一见,就成了陆唐两人的最后诀别。 比较这两首词,虽同为伤情之作,但在情感的浓烈上仍然有所差异。陆词表达的是悔恨与无奈,三个“莫”字诉说的是陆游的无奈、无力乃至无可,哀痛凄凉中仍存有一丝理性的思维。唐词则完全是情感的倾泻,满篇都是怨恨激愤,最后把这种怨愤凝结为三个“瞒、瞒、瞒”。虽曰“瞒”,实则显明地表现了唐婉的痛恨、痛惜与痛悔——痛恨命运的不公,人世的恶薄;痛惜的是陆游,既不敢抗争于前,又不能更改于后,一任爱情成病魂,在风雨中飘摇、飘摇;最后痛悔却是自己,几年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耻辱,所有的煎熬与挣扎,最终换来的只是三字莫、莫、莫,满怀的痴望转为彻骨的绝望,这是锥心的痛与悔!如果说陆游的三个“莫”,声声含泪,那唐婉的三个“瞒”,则字字滴血。女人活在爱情里,现在爱情死了,一代才女,唐婉只能化作一缕芳魂,飘向再也没有苦痛的永恒天国。 得知唐婉的死讯,陆游悲恸不已,伴随悲恸的还有无尽的忏悔。他很清楚,唐婉因他而死,死于他的懦弱与退缩。沈园里的瞬间对视,他分明看见了唐婉无助的乞望,但是他不能、他不敢。陆游深切痛恨着自己的无能与怯懦,就连自己最深爱的女人都不能厮守。如今生死相隔,一切再也无法挽回,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沈园里徘徊,徘徊在一生都难以排遣的哀思中。“ 枫叶初丹槲叶黄,合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1192年,陆游68岁,沈园别后38年)“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1199年,陆游75岁,沈园别后45年)“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1205年,陆游81岁,沈园别后50年)<BR>“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陆游最后一次沈园题诗,时年85岁。此后不久,陆游便溘然长逝。
第5个回答  2008-01-19
一: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片由一个“愁”字统领。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地面薄雾弥漫,天空浓云笼罩,室内香炉里轻烟飘散,这长长的白昼真让人难熬啊!常言道: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更何况“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词人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借愁句更添愁思,怎不叫人分外伤心!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下片写思夫的深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凄凉的西风吹处,卷帘飞起,帘内的思妇久久凝望着黄花沉思默想……黄花、佳人,原应互相比美,然心在丈夫身上的佳人,却因思夫之愁更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善于用典,善于用喻,善于寄情于景于物。“佳节又重阳”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使愁绪更长;”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有暗香盈袖”一句借用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诗意,极写离别之恨.黄花(菊花)开在秋季,花瓣成丝状,给人清瘦之感,词人将自己比作西风中的黄花,两者在处境上,形貌上都极为切合.此外,词人还将自己的愁绪寄托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橱、暗香等,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这首词用语通俗清新,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能让人看出婉约词派的基本特色。

二: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 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 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读李清照词,有人爱其《如梦令》清新,有人爱其《点绛唇》淡雅,有人爱其《浣溪沙》高洁,我独爱这曲《声声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钗头凤 (陆游红酥手,黄縢酒, 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BR> <BR> <BR> [佳作欣赏] 这两首词凄婉感人,真实记录了陆唐两人的爱情遭遇。 陆游和唐婉本是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诗词唱和,更是情深意笃,成年后结为夫妻,时常把盏吟诗,恩爱欢娱。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维系多久,陆游的母亲对唐婉因嫌生憎,强令陆游休妻。陆游百般辩解、哀求无果,只得将唐婉遣回——婉妹,你暂且回去,一俟时机转圜,我定当迎你回家。陆游劝慰着唐婉,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幻想着有一天鸾镜还能重圆。可事态的发展完全不是陆游所能左右的。没多久,陆母就命陆游另娶王氏,唐婉也被迫嫁与赵士程。一对情浓意切的爱侣从此成了陌路。 唐婉被休后数年,陆游和唐婉又相遇了。相遇在春光明媚的沈园里,相遇在悲欣交错的尴尬中。一时间,陆游因愧疚而迟疑,唐婉因祈望而欲迎,四目交接的那一瞬,万般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两人都有些怔忡。唐婉回过神后,亲手捧上一碗黄縢酒,送到陆游的面前,陆游默然接过酒,一饮而尽。曾经的甘醇如今却成了满喉的苦涩,连同这东风杨柳满园春色,都变得如此的可憎复可恶。斯人憔悴,往日的欢情转作眼前的柔肠寸断心如刀割。他真想牵过唐婉的手,远走高飞从此再也不分开,可是飞到哪里才能逃得出礼教的规束呢?一切都无法更改,他再也无法给唐婉以幸福了——无奈总是一种清醒的痛。陆游不敢再看唐婉的眼睛,转过身,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写下满腹的酸涩与无奈。写完怆然离去。离开前他看了唐婉最后一眼,眼里满是不舍与不忍,但他还是走了,走得有些趔趄。 唐婉眼睁睁的看着陆游的离去,欲留不能欲呼无声,心却在一点一点往下坠。多少次梦里相见携手言欢,醒来惟余枕上湿泪痕。今日相逢,你怎忍心如此离去一句话也没有?曾经的山盟与海誓,你全都忘了吗?带我走吧!你带我走……唐婉的心在哭泣,绝望在蔓延。看过陆游的题词,唐婉彻底绝望了——所有的祈愿与幻想刹那间全都如泡影般幻灭。怨愤中唐婉和了这首词。这一首和词,就耗尽了唐婉全部的生命,她再也没有力气活下去了。未几,唐婉郁郁而终,芳龄不足三十岁。沈园一见,就成了陆唐两人的最后诀别。 比较这两首词,虽同为伤情之作,但在情感的浓烈上仍然有所差异。陆词表达的是悔恨与无奈,三个“莫”字诉说的是陆游的无奈、无力乃至无可,哀痛凄凉中仍存有一丝理性的思维。唐词则完全是情感的倾泻,满篇都是怨恨激愤,最后把这种怨愤凝结为三个“瞒、瞒、瞒”。虽曰“瞒”,实则显明地表现了唐婉的痛恨、痛惜与痛悔——痛恨命运的不公,人世的恶薄;痛惜的是陆游,既不敢抗争于前,又不能更改于后,一任爱情成病魂,在风雨中飘摇、飘摇;最后痛悔却是自己,几年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耻辱,所有的煎熬与挣扎,最终换来的只是三字莫、莫、莫,满怀的痴望转为彻骨的绝望,这是锥心的痛与悔!如果说陆游的三个“莫”,声声含泪,那唐婉的三个“瞒”,则字字滴血。女人活在爱情里,现在爱情死了,一代才女,唐婉只能化作一缕芳魂,飘向再也没有苦痛的永恒天国。 得知唐婉的死讯,陆游悲恸不已,伴随悲恸的还有无尽的忏悔。他很清楚,唐婉因他而死,死于他的懦弱与退缩。沈园里的瞬间对视,他分明看见了唐婉无助的乞望,但是他不能、他不敢。陆游深切痛恨着自己的无能与怯懦,就连自己最深爱的女人都不能厮守。如今生死相隔,一切再也无法挽回,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沈园里徘徊,徘徊在一生都难以排遣的哀思中。“ 枫叶初丹槲叶黄,合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1192年,陆游68岁,沈园别后38年)“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1199年,陆游75岁,沈园别后45年)“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1205年,陆游81岁,沈园别后50年)<BR>“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陆游最后一次沈园题诗,时年85岁。此后不久,陆游便溘然长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