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六小龙”

他们的名字

  被并称为国乒“六小龙”的王皓、陈玘、邱贻可、郝帅、单明杰、张超,在2003年的国际国内乒坛上演了一幕新人风暴,这股“龙旋风”走势强劲。
  “所谓的六小龙,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和差距的。但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冲击力,究竟谁能冲上主力位置,就看这一两年。”男队主教练刘国梁2003年年底的时候说。
  如今,一年过去了。这六个人当中,王皓已经成了世界冠军,但是在雅典与奥运冠军失之交臂,这种痛楚让他经历了人生中最迅速的一次成长;2004年之于陈玘是一次突破,一种幸福,连他自己都说,“能拿奥运冠军,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半年的禁赛是邱贻可为年轻付出的代价,在痛定思痛中他渐渐成熟起来,年底访欧,他重拾自信;而对于郝帅、单明杰、张超而言,2004年像过去的很多年一样普通,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平淡”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年,年底访欧的铩羽而归,让三人多少有点郁闷,可平淡中自有一种积累,年轻的生命期待着那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皓:龙头有龙头的痛苦

  3月份的多哈团体赛上,王皓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威给自己拼出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主管教练吴敬平说:“他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8月雅典,王皓在一场年轻人的巅峰对决中输给柳承敏,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之旅,朴实的父母道出那句感动天地的“儿子,爸妈永远陪伴着你!”
  2004年,王皓经历了初次登顶的喜悦,也品尝了与冠军失之交臂的痛楚,他俨然已经从“小龙”成长为一员虎将,而那些经历过的大喜或大悲,注定会成为这一年里他最深刻的记忆。
  自从“六小龙”声名鹊起后,王皓一直作为中国乒乓球新生代的领跑者被列在第一位,而最终确定这一地位的是2003年底的世界乒乓球大奖赛广州总决赛,甚至可以说,王皓的2004年是从2003年年底开始的。那之前的世界杯、访欧比赛他都没打好,但他一直相信自己在同批选手中能力是最强的,这种心理优势在他与陈?、郝帅的比赛中化作了一种韧劲,让他咬到最后,也笑到了最后,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更多的自信。
  尽管备战多哈团体赛的冬训中,王皓状态时有起伏,可在出征希腊公开赛前,当心理老师让队员写下自己的目标,王皓还是毫不犹豫地在单打一栏写了“冠军”,结果他真打了第一。希腊公开赛的球馆就是后来雅典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用馆,王皓夺冠后,刘国梁曾跟他开玩笑,如果现在是奥运会打完就好了。
  多哈团体赛自己也没想到打得那么好,因为赛前吴指导、刘指导感觉我不是特别紧,都找我谈话,那次比赛是我这么多比赛中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很多人一般第一场球都会比较顺,可我上来第一场对法国希拉打得就非常艰苦,1:2落后,咬到最后才赢了。因为团体赛气氛跟其它比赛完全不一样,我想第一场打得都这么紧张,后面比赛会越来越激烈,对抗性越来越强,所以自己对困难估计得比较充分而且大一些,最后打完发现,其实困难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王皓给自己拼出了冠军,拼来了机会。领奖前的空隙,他给家里拨去电话,大声告诉妈妈“我是世界冠军了!”而在雅典奥运会男单三号竞争中,他同样赢得了最重要的筹码。
  王皓是从一位央视记者那里知道自己单打报上的消息,可他首先想到的是孔令辉没报上可能会很沮丧。从3月17日,双打第一次报名落选到4月10日最终报上名的25天里,王皓一直与孔令辉并肩战斗着,从这位老将身上,他感受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和人在绝境中所爆发出的潜能,这些也一直影响和感染着他。奥运会预选赛前的那段日子,王皓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双打上。
  凭借队内7胜1负的战绩,孔令辉在男双项目上搭上了去雅典的末班车,第三次踏上奥运征程。而2000年刚进国家队,通过电视看孔令辉悉尼夺冠备受鼓舞的王皓,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身兼单、双两项。他知道作为单打三号,自己的任务就是当好一名“扫雷工兵”,为队友夺冠扫清障碍。而对于把握性更大的双打,王皓有理由给予更多的期待。可一场仅仅30分钟的比赛改变了这一切。奥运会男双第一轮孔令辉/王皓VS老瓦/佩尔森,当1比4的比分定格,王皓和孔令辉对望着,几乎不相信比赛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知道第一场非常不好打,赛前对老瓦/佩尔森这对也特别重视。去年韩国公开赛时,我们两对交过手,本来该输的球最后4:3赢了。可真正到了比赛,觉得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他们对中国人的技战术打得非常坚决,跟他们打特别难受。一上去没想到他们就拼得很凶,我们没能及时摆脱那种被动局面,还老想着把比分拉开。其实,赢的一局比分很悬殊,可输的几局都只差2分。
  也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双打的失利让王皓更加全神贯注于单打,他离奥运冠军似乎也越来越近。半决赛对阵王励勤,原本的下风球,王皓打得却格外主动。
  奥运会前的热身赛,我1比3落后,最后4比3赢了王励勤,心态上感觉好一点了,不是特虚。他只报了单打一项,肯定飙着劲要拿冠军,我想他跟我打半决赛时的心态就像我决赛对柳承敏一样。
  六胜柳承敏的战绩足以让王皓对决赛充满自信,决赛前夜,他睡得很踏实。第二天,站在决赛场上,他感觉自己肯定能赢,或许是太自信,又太想拿这个冠军,心态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决赛场上的王皓始终给人感觉不够兴奋。
  我也很想让自己兴奋起来,我知道蔡指导在场外不停地喊,让我叫起来,跳起来,可自己蹦了两下,不由自主就停下来了。即使1比3落后,第5局6:9落后时,我仍然觉得自己能赢。
  第5局,王皓被逼上绝境后的出手坚决果敢让很多人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当第6局王皓2:1领先时,很多人以为这会成为一个转机,可2:2平后的两个球彻底粉碎了那瞬间的希望。
  咬回来一局后,第6局又2:1领先,我当时就想如果能这样咬住,到最后着急的可能是柳承敏。可2:2平后,他发球,没想到我连续搓了两个半高,他又连续抢攻,比分忽然就变成了2:4,没想到让他把比分一下子拉开了。
  决赛后,王皓说,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励勤会跟他打成那个样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王皓脑子里一片空白。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怎样退场,怎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那时候什么也想不进去,领奖的时候我连长裤都没带,还问人家“不穿裤子能行吗?”老外都懵了。最后借了蔡指导的运动长裤,上的领奖台。
  决赛当天,王皓家几十平米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有领导、各媒体记者。为了更清楚地看比赛,长春市政府还特意送来一台大彩电。决赛后,王皓连着给家里打了六个电话,他不说话只是一直不停地抽泣,妈妈想安慰儿子,就给他讲家里边的情况。王皓听完后,问妈妈:那我输球以后,彩电拿走没?这么孩子气的话让妈妈哭笑不得。当爸爸妈妈告诉他要去机场接他,王皓死活不让,他让爸妈到北京后住在宾馆里,下飞机后他去找他们。这时的王皓像是个做错了事情的小孩子,害怕面对自己的父母。
  当时主要怕自己情绪受影响而控制不住,可他们真去了,我也非常高兴。看到那么多人去接自己,真的挺激动的。回国前自己也想可能会有很多球迷对自己很失望,那几天在外面想换换心情,碰到了很多球迷,他们都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安慰我,说一些鼓励我的话,告诉我2008年还有机会,这些都让我挺感动的。
  雅典奥运会是王皓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同时,他也迎来了人生中最迅速的一次成长。一枚奥运银牌对于年轻的王皓,已经是一种突破,一次的失去和获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从雅典回来后,王皓看了他对柳承敏那场球的录像,偶尔会自言自语,这个球如果这么处理就好了,那个球那么打可能就赢了。
  可输了就是输了,必须要承认。教练也跟我说,有些人会因为一次比赛的失利而从此一蹶不振,但有些人会因此更激发斗志和潜能,反弹的空间更大。我当然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被王皓当成偶像刘国梁,这样评价王皓:“小孩非常本分,但在综合气质、求战欲与获胜欲上,他甚至不如小将陈?,总之劲头不够。他需要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超越自我。”10月底萧山世界杯上,王皓半决赛负于马林。
  当时感觉自己已经缓过来了,可实际情况比想像的还是差了点。前面比赛打得还可以,等到了半决赛,不知道怎么回事,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我赢了,打进决赛碰格林卡,再输了怎么办?可能就那么一刹那,心态上就出了问题。下来我也把这些想法跟刘指导讲了,他说只要你打进决赛,总有机会拿冠军,有本事你就次次进决赛。我想如果每次我都能打进决赛,总不至于一次冠军也拿不到吧,那点儿也太背了(笑)。所以,重要的是,每次比赛都能进决赛
  可谈到“复仇”,王皓却看得很淡,“我的对手不止柳承敏一个,要想在2005年世乒赛上夺得单打冠军,有实力拿冠军的那几个人都是我的对手,还是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打比赛。”在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王皓已经成了响当当的NO.1,可对于“领军人物”的说法,他认为还是要用成绩来说话。
  领军人物既不是靠媒体炒出来,也不应该是自己说出来,而要用成绩说话,最重要的是得到队里人的认可。领军人物不仅要球技一流,还要在全队起到核心作用。就像2000年孔令辉在悉尼夺冠后,大家都认可他是领军人物。我想这应该是我今后几年的一个奋斗目标。

  陈玘:恍惚之间已是奥运冠军-

  “还想进国家队吗?再拼一拼,要进就直接进一队。”2002年,在联赛赛场上,刘国梁对已经两次被国家队退回的陈玘这样说。受到鼓舞的陈玘豁出去了,凭借在超联中的出色表现,11月份他被直接调入国家一队。
  “有灵气、讲义气、人不错,练好了将来能往上冲,但前提是必须把过去身上的惰性改掉。”这时刘国梁刚当上助理教练,主管陈玘。
  “他打球时的场上作风、拼劲杀气,包括心理素质都不错。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有激情、有朝气,这也符合我们的队风和我的执教思路,我比较看好他这点。”说这话时,刘国梁已经成了男队主教练。
  或许是陈玘身上的灵气和激情,让刘国梁仿佛见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他对陈玘格外器重。而陈玘也没有辜负期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奥运冠军,这种火箭般上升速度折射出他身上的某种特质,而这正是刘国梁所看重的。
  刘国梁在谈到2004年年底的欧洲之行的时候说:“这次出去访欧,如果你问欧洲人,他们肯定说陈玘是这几个人中威胁最大,水平最高的一个,甚至与其他几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事实上,他们几个的真正水平是一样的。陈玘发球好,特点突出,有得分手段,他的这种得分手段能冲击世界上任何一位高手,但他同样有明显的漏洞。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考验,陈玘外战的综合能力无疑上了个台阶,国外选手会觉得他的冲击力更强了。
  “如果说,陈玘强,未必是他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强在心态和气质上。在那种生死关头,能超水平发挥,才是一名真正的优秀运动员应该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果不具备,在世界大赛中就很难担当起重任。可陈玘做到了,奥运会谁敢说不在乎,可他仍然能豁得出去。”
  邱贻可说:“陈玘打奥运冠军对我们几个年轻人启发也很大,我觉得他应该拿这个冠军。原来刚上一队的时候,刘国正、陈玘和我都是刘指导主管。2003年巴黎世乒赛以后,我能感觉到训练中陈玘那种向上的欲望特别强,也很用功,每天都加班加点,下来还经常想球、琢磨球,这一年他进步真的很快。”陈玘夺冠对其他几个“小龙”的确有很大的触动,正如2003年邱贻可在巴黎世乒赛上对波尔一站成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波尔似乎成了中国年轻选手的“试金石”。
  单明杰跟陈玘同为江苏队的,又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他最佩服陈玘在球场上的那种霸气。“他在比赛场上能够给对手一种威慑力。有些人赢你一次,下次碰他,你还是觉得会输,陈玘身上就有这种威慑力。”
  陈玘从来都觉得自己行,即使比赛打输了,他也从不怨天尤人,也不会退缩。他自信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冠军的料子,这种想法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在没打出来之前,他也这么觉得,可当时其他人有谁会觉得他行呢?
  但陈玘也有过短暂的不自信,那是2003年朝鲜公开赛(一个级别比较低的国际比赛),他打得一塌糊涂,回北京后,他问马林:“你说后面我还能有机会吗?”“应该有吧,不知道。”当时老大哥的答案显然无法抚慰陈玘。可这次访欧中,当张超输球后郁闷地砸床时,同住一个房间的陈玘却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跟他讲自己输完朝鲜公开赛以后的那种感受。“没事,你还是出来打得太少了,关键要好好总结,打好后面的比赛。”张超听得很信服,因为发生在陈玘身上的奇迹,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刘国梁对陈玘的气质尤为喜欢,他说:“陈玘是个人来疯,人越多,场面越大,他的表现欲就越强,你要是再一夸他,他就更来劲。你夸多了,他也会找不着自己,但从目前看,这点上他做得还不错。陈玘身上还有一点很可贵,就是他会主动跟你交流。德国站比赛,他早早就输掉了,可跟没事人一样在你旁边溜达,你说他,他听着也很高兴,还会主动和你说他的想法,他有不对的地方,你怎么骂他都行。可其他几个队员输了球,都躲着你走。”
  陈玘说自己走到哪里都是挨骂最多的一个,所以习惯了。奥运会前的封闭训练,盯他的教练最多,他挨的骂也最多。“教练骂你说明重视你,如果没人管你,那就说明你完了。”这样的心态能不好吗?王皓输给柳承敏后,承认自己赛前与教练主动沟通得不够,没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刘国梁还讲了陈玘在2004年11月的德国公开赛的一件事,“因为很多场次都是同时开始,我不可能每场都盯着。陈玘对波兰老将布拉什奇克这场球,一上来他就2比0领先,打得比较顺手,估计是他觉得问题不大,应该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所以就松了一口气。但这时候,对方有了一些变化,加上布拉什奇克本来就具备一定的实力。陈玘没能及时调整过来,在临场经验上,他还是显得不够。
  “比赛中,有一局陈玘局面非常困难,他拼命在场上喊啊,叫啊,结果艰难拿下了那局。这时,对方忽然向裁判提出,陈玘叫喊的声音太大。但在其它场次做场外指导的刘国梁说,他并没有感觉陈玘的声音有多大,应该说还没奥运会时叫得凶。可裁判给了陈玘一个警告。
  “后来,陈玘不喊了,可这一不喊,还真发挥不出来,打得皱巴巴的。他下来也说,不知道为什么裁判不让他喊。我说,如果你临场经验再好一些,可以问裁判,或者用其它方式解决。从这点上看,陈玘的摆脱能力还是差了一些。当然,这与前一阵他一直打联赛,没有系统训练有关。”
  奥运会回来以后,陈玘一直穿梭于各种庆功、活动和比赛之间,人没得到彻底的放松。访欧前,他觉得自己状态不错,可真正到了比赛场上,却有种打不进去的感觉,“尤其每局打到后面,比如僵持住,1:1,2:2的时候。还是精力不够,盯不住。”“我当时还2:0领先呢,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打的,那哥们最后打疯了”,输给布拉什奇克,陈玘自己都觉得稀里糊涂。
  陈玘说这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累了”,因为全是比赛,如此高密度的比赛确实给了陈玘机会,但人只有自己成就自己。2004年,陈玘算得上是个大赢家,一年前,他还只是中国乒乓球队中最普通的一名球手,而一年后,他已经实现了当运动员的最高理想: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为此,本刊把风云2004中的“年度突破”颁给了陈玘。
  四年前,陈玘还在女队给参加奥运会的人当陪练,在电视里看孔令辉悉尼夺冠,他绝对没想过2004年自己也可以站在奥运赛场上,更不用说拿冠军了。何况,几天后他因违反队规第二次被罚回省。与同龄人比起来,陈玘打球一路上经历了太多挫折,这也让他变得知足:能拿奥运冠军,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但他不会满足,他还想在2005年上海世乒赛的单打上有些突破。“继续好好练呗”,陈玘说。
  这次年底访欧,我们是故意让同批的几个队员去竞争,平时有主力队员参加比赛,他们输球了也看不出来。通过访欧,可以看出他们心气在不断往上走。但与国家队几位主力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他们的共同问题是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心里甚至存在幻想,如果这次能打好,最好能够拿冠军,就能参加明年的世乒赛。我知道,这是他们的最大目标,但不应该把这种想法带到比赛中。尽管都想取得好成绩,但为了这个好成绩而付出的努力和必胜的信心不够,没有发自内心的那种自信,在场上摆脱困难的能力不够,战斗力下降,这些都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通病。现在他们要解决的是思想方法和心态问题。要学会分析问题,技术上可以练,但心态是最重要的。

  邱贻可:酒醉正在醒来

  2003年巴黎世乒赛前,很多人都没想到邱贻可会入选,包括他自己。对波尔一役,让邱贻可充分享受到了踩着巨星肩膀成名的感觉。
  名是出了,可接踵而来的却是烦恼。“世乒赛回来以后,外界媒体给我的赞誉太多了,我本身也不希望这样。自己是信心越来越强,可到后来就有点盲目自信。把自己的位置摆高了,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好。”世乒赛后很长一段时间,邱贻可在训练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如以往,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影响着他的进步。2003年12月份的广州总决赛上,他因为深夜醉酒,为年轻付出了代价。“那事出了以后,自己感觉有点懵,因为从小到大我都特调皮,什么也不怕,属于做事情不考虑后果那种。”害怕、惶恐、后悔、焦虑,都是邱贻可在等待“宣判”日子里有过的最真实的感受。“我知道队里一定会处理我,可又不知道会怎么处理,也想过自己会不会被调整了。”可那时候,邱贻可脑海中唯一的念头还是:我想在国家队打球。
  总决赛后,邱贻可直接从广州飞回四川,以往他每次回去,俱乐部都会有人来接他。可这一次,他是一个人拎着箱子回去的。“我知道俱乐部肯定对我特失望,当时感觉自己真的做错了,对不起很多关心我的人。”回到家,妈妈气得也不跟他说话。“家里所有的人都说我,开始几天我妈根本不理我,后来就骂我,说一些很重的话,可我知道她很爱我的。”妈妈说,那天她好像有心灵感应似的,急急忙忙往家赶,总觉得有事情发生,就守在电话旁。家里人都知道她脾气急,没敢告诉她,而邱贻可的爸爸当时正好在外地出差。第二天,儿子的事情就见报了,有的写得还很夸张,她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想立刻到广州把儿子揪回来问个清楚。“我们当然希望他能打好球有出息,可如果像报纸上说的那样,他就太坏了。”爱之深而责之切,做父母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开始自己觉得都没法活了,俱乐部这么对我,家里也这么对我。每天晚上我都做恶梦,睡得特不踏实,想想自己真的愧对太多人。”后来,俱乐部领导和教练开始找邱贻可谈话,帮他分析认识自己的错误。“那时候,脑子里特别乱,每天除了写检查,吃饭,睡觉,就是再写检查,很多事情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对于邱贻可,那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他为自己不成熟的性格付出了代价,或许他自己也不太愿意再去回忆那段经历。但邱贻可保证:今后滴酒不沾。
  一次刚进训练馆,主管教练肖战看他眼睛红红的,抓住他就问:“你是不是又去喝酒了?”“肖指导,自从上次那事以后,我可是滴酒不沾,不信你闻一闻?”邱贻可张大了嘴巴,凑到肖指导面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邱贻可这种“天不怕、地不怕,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却可以让他在比赛中不惧压力,有一股能豁出去的狠劲。“我打比赛一般不会特别失常,不太害怕压力。”当初教练也是看中他这点,在几个年轻队员中,他最早拥有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可我跟其他几个人相比,技术没有他们好,比如郝帅,陈玘各有各的特点,而且他们进步都非常快。2003年世乒赛我感觉自己给年轻人带了个好头,我能赢波尔,他们向上的欲望也更强了。就像这次陈玘打了奥运冠军,对我们大家启发同样很大。”在性格方面,邱贻可与陈玘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有种灵气和那股豁得出去的劲儿。邱贻可认为,陈玘这一年进步神速是因为他对球的钻研和琢磨,在这点上,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我的聪明没用到乒乓球上,主要还是太贪玩了。现在感觉比原来好多了,以前肖指导让补课,我特不情愿,可那会儿灵气好点,现在灵气也差了。”
  邱贻可小时候在四川打球时,教练说他练8个小时的球也就有2个小时是认真在练。妈妈问他为什么?邱贻可振振有词的说:“如果他们练8个小时才能拿冠军,我练2个小时就拿,那干吗还要练那么长时间?”入选国家队后,邱贻可知道了,成功是一定建立在刻苦训练的基础上。他训练很认真,可就是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走神。“还是太贪玩了,我会在训练中努力克服这点。现在年轻选手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都处在往主力冲这个阶段,如果训练中不比别人多付出,技术上不加强,难度非常大。”有时候累了,练不动了,邱贻可就这样提醒自己。
  这次访欧是邱贻可自“醉酒事件”被禁赛以后第一次出去打比赛。在队里打对抗赛,他连对抗的对手都排不上号。之所以让他打,教练是看重他的那股子狠劲,在比赛中时常能出一些灵感球。德国站,他半决赛输给波尔,奥地利站第一场就败了下来。“他第一站打得还不错,第二站,一个是心态没摆正,没引起足够重视,前松后紧,起伏比较大。从技术上讲,邱贻可没有特别的得分手段和实力,一打起来,如果对方实力比较强,就会比较被动。打到后面,我也发现他发抢等环节打得比较乱。”带队的刘国梁这样说。
  “这次访欧前,不用教练说,我们几个心里都清楚,打好了意味着明年世乒赛就有戏。我第一站发挥还可以,心态比较好,大家都知道比赛很重要,可能我的想法没有他们多,能全力以赴去拼,打出了一些技术。对波尔,我知道自己下风,第一局赢了,非常自信,我觉得他可能心里还是有点阴影。第二局,几个关键球自己没处理好,9平后,我发球,他摆我一个,我挑出去了。打到13:13平后,一个机会没把握好。第5局,7:1领先,可打到后面,自己还是有点紧。”邱贻可打进男单四强时,给爸爸发去了短信:爸,我单打进前四了,跟波尔争决赛权。去德国前,邱贻可给家里打了电话,告诉爸妈等待他的好消息。他很想通过这次访欧来证明自己。
  奥地利站的首轮出局,邱贻可说完全怪自己,“大分2比1领先,第4局又7:4领先,当时觉得自己肯定能拿下来,就开始看旁边张超他们那场球。”贪玩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也知道比赛很关键,可人就是紧不起来。7:4领先后,我拉他正手,他放了一个高球,当时自己处理得太随意了。那个球打完,我就知道坏了。第5局7:3领先,又有点走神,第6局打到5:5平,当时已经有点乱了,虽然11:10领先,但结果还是11:13输了,都是自己‘烧’的。”以往遇事总爱找客观的邱贻可说这次输球完全怪自己。按理说,这样的教训也不算少了,可他总是不太长记性,“我早就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有时处理球就是太随意,注意力不够集中。”
  让邱贻可给自己两站访欧比赛打分,“第一站可以打80分,第二站也就20分。”“加起刚好100分啊?”邱贻可笑了,他更希望自己今后能尽百分百的全力打好每一场比赛。在最新一期世界排名中,邱贻可排在了第35位,“原来还排19呢,这下都掉飞了。”但邱贻可的目标依然坚定如初,那就是世界冠军。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眼睛里又泛起了那股久违的争胜的光芒。

  郝帅:小小的“野心”在萌动

  2003年访欧前,采访郝帅,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如果能参加年底的访欧,就争取打进总决赛。12月份,在广州总决赛上,郝帅一路连胜庄智渊、柳承敏闯进了决赛,这是他第一次打进顶级比赛的决赛,对他的意义不言而喻。可最终郝帅还是输在了关键局、关键球的处理上,以3比4负于王皓的结果,让他难过了好一阵。“打第二跟第一的差距可大了,也许就这一次冠军就能把你那口气提上来”,冠军得主王皓这样说。
  “当时觉得自己肯定能拿下那场比赛,可到关键时刻手却变软了”。
  “手软的那几个球,我就那么一溜神,王皓就赢了。”
  问他“是不是想‘甲壳虫’了?”郝帅那张长不大的娃娃脸上,两只眼睛笑得眯成了缝。
  关键时刻好犯嘀咕,这个问题已经困扰郝帅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些可能不是在训练中能够完全解决的,而要通过比赛不断改进。”
  过去的2004年,郝帅自己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平淡。
  “其实在一年开始的时候,也想过这一年应该是什么样子,可现实总跟想像不一样。这一年一眨眼就过完了,感觉真的就是平淡。”这一年郝帅一共打了三站公开赛,两站输给香港运动员,一站负于了自己的队友。在联赛中,他所在的陕西银河国梁俱乐部发挥不错,最终位列三甲。
  在年底德国、奥地利两站访欧中,郝帅由来已久的“心理问题”又暴露出来。“郝帅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心理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技术水平的发挥。”刘国梁说。德国公开赛上,郝帅输给香港的张钰,而此前中国公开赛长春站他输给了高礼泽。“因为香港队的队员都是从内地出去的,球路非常清楚,加之他们心态上调整得比较好,而他自己没有摆正心态。”刘国梁这样分析郝帅两次输给香港选手的原因。郝帅占一个左手优势,技术上又很有特点。跟外国选手打时,他们可能会不适应,而他通常能发挥得比较好,但与香港选手交锋,在对手适应自己后,郝帅的变化明显不够。“面对国外选手,我倒不会手紧或发怵,所以这次访欧没打好,不能归结为出去打比赛打得少,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心理上。”追问他的这个“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郝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自己在场上想法多了点。”显然,郝帅已经意识到这点,这一年里他也一直很努力地

参考资料:http://www.fishtt.cn/1/a/0501/050102-1.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13
王皓、陈玘、郝帅、张超、邱贻可、单明杰
马龙是在六小龙之后才出来的优秀队员
第2个回答  2006-03-13
国乒“六小龙”是:王皓、陈玘、邱贻可、郝帅、单明杰、张超
第3个回答  2006-03-14
国乒“六小龙”是:王皓、陈玘、邱贻可、郝帅、单明杰、张超
第4个回答  2006-03-13
不对吧,还有个侯英超的,替代张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