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在买菜这种小事上斤斤计较,买大件商品时差几百块钱倒不是很在意

生活中经常有这种现象,有什么学问在里头么?

这反应了典型的买方卖方的议价能力(Bargain power)不均衡现象。在M.Porter最经典的公司竞争力模型中,提出了买方议价能力和卖方议价能力这两大指标。指标的含义在于:无论买方或是卖方,当一方的规模远远大于另一方的规模时,价格的决定权(即议价能力)将掌握在规模大的一方手里。在这个问题里,我们看到的是消费者(买方)面对 大件商品零售商 和 菜贩 这两种卖方时不同的议价能力。让大师兄给大家简单地举个例子:买汽车,或者是买电视时,任何消费者与4S店或家电量贩店相比,购买能力都相当有限;而与此同时,4S店和量贩店的数量又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卖方相对起来,比较容易形成价格联盟,或至少降价的压力较小。消费者即使想要砍价,空间也十分有限-----在现实中,大部分消费者是以要求更多赠品作为要求降价的备选方案,确实让这些商家降价的可能性相当小。而另一方面,与零售菜贩交涉时,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较强,而商贩的数目众多(尤其是早市、农贸市场),零售菜贩需要面对同行的竞价压力,同时期望存货能够尽快卖出,所以议价能力明显劣于上述的情况。这也就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容易地议价。与此相反,如果你去过蔬菜批发市场的话:在批发市场,尽管这些商家仍然是菜贩,但由于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当小,这些菜贩几乎不会在菜价上有任何的让步。因此即便是同一种商品,只要买卖双方的购买/销售角力发生变化,那么就会有相应的议价能力转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