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事例

50字以上,别就一个名字

1、屈原的强国梦

战国时代,秦齐楚燕韩赵魏秦,连年伐战。 那时的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首先就是奖励农耕和征战,这是国家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屈原看出了只有提高了生产力和士兵的积极性,楚国才能迅速强大;在任用人才方面,屈原“尚才”、“尚贤”、“尚能”,只有国家的政治集团的组成是强大精干的,那么楚国国政就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体察民情方面,屈原认为国君应该设置一个方式专门用来听取民众的声音,贴近民生。其实还有朝中朋党的问题,屈原也做了相应的改革规定。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3、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4、邓世昌为国作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海战正式爆发。9月17日中午,中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激战,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枪弹发尽后,以步枪进行射击。

1小时后致远舰受伤多处,势将沉没,邓世昌登上舰桥向全舰将士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日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无力再战,让我们和敌舰同归于尽。”

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道出了邓世昌对祖国的热爱,也引发了我们对爱国情的更深刻的理解: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听从国家的召唤。必要时,我们要用生命来扞卫国家的尊严。

5、范仲淹

1027年,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为其母亲守丧。因范仲淹才学之名十分出名,于是被邀请参加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到院后,使书院的学风一扫原先的旧风气,使得文人学士个个严以律己、品德高尚。当范仲淹守丧期满,出任了陈州通判,虽然远在地方,但对朝堂之事十分牵挂。

公元1030年,范仲淹曾多次上书宋仁宗,表明了自己一心为国的思想,提出许多政策主张。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宋仁宗也从中知道了范仲淹一片忠心之举。太后去逝后,宋仁宗想要另立太后被范仲淹阻止。

1033年,江南出现蝗灾,范仲淹向皇帝上书,请求派人来当地视察,被无视。后当面质问,向宋仁宗陈述厉害,犹如醍醐灌顶,命范仲淹前去救灾,更将灾民食用的野草带回朝堂,警示皇宫贵族的娇逸奢侈的生活。

后来因为朝廷党政之故,范仲淹多次被调往外地为官。范仲淹在地方任政时,颇有功树,也多次回朝堂任职。1045年,范仲淹再次因党争之事,离开了汴京,来到了邓州,担任邓州知州。在邓州,范仲淹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文学著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3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第2个回答  2017-06-18
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读小学时,曾向同学肖子璋借一本名字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看。此书是介绍西方一些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强大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毛泽东非常钦佩书中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等人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更期盼着中国能有类似人物来拯救民族的危亡。这本书他读了又读,竟情不自禁的在书上圈点起来。致使后来还书时,他抱歉的对同学肖子璋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肖子璋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大大的称赞了他一番。毛泽东接着又既像对同学更像对自己,十分认真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一些人物,我们每个国民都应当努力啊!”时隔不久,毛泽东就给自己起了个“子任”的笔名,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崇高的责任。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努力地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伟绩丰功昭万代,德山恩海炳千秋”的伟人。
第3个回答  2014-03-05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最简单的袁隆平先生,因为他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让多少人免于饥饿。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更好的水稻!对国家以及世界的人民贡献太多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