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叫偏执性精神病?有什么症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0-22
编辑本段简介  偏执性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
  至于偏执性精神病包括哪些内容,则无统一的意见,国外倾向于包括偏执状态、偏执狂、更年期精神病偏执型、症状性偏执状态、无精神病表现的偏执性人格以及其他,并包括一些较罕见的偏执性综合征,如奥室罗综合征等。
编辑本段特点  偏执性精神病以妄想为主,多与现实无联系。荒谬离奇,且牵连较广,常伴有幻听,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它既无偏执型精神障碍那样的系统性妄想,又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分散且分荣荒诞离奇、伴有幻觉,且与偏执型人格障碍等不同。有学者认为偏执型精神病似乎是介于偏执型精神障碍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一种状态。
  偏执狂是一种罕见的偏执性精神病,以缓慢发展的系统而牢固的妄想为临床特征,病程长,预后不良。 
  偏执性精神病的患病率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少,而比偏执狂多,目前尚没有该病的确切发病率。[1]
  偏执性精神病的治疗要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治疗相结合,精神治疗在治疗中尤为重要。
编辑本段病因  偏执狂病因不明,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①遗传倾向;②具有特殊的个性缺陷,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易激动、自尊心强、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好幻想等;③精神因素诱发。
  偏执狂的发生机理,按巴甫洛夫的意见,偏执狂是强而不可遏制型的人所发生的,这类人的神经系统具有抑制过程不足,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当他们受到挫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便过度紧张,在大脑皮质形成了病理性惰性兴奋灶,这个“孤立性病灶” 与异常牢固的情感体验和意图有关,并且由于它的兴奋性异常强烈,通过负诱导机理在其周围出现广泛的抑制,阻滞了大脑皮质其他部分对它的影响,因而患者对自己的状态缺乏控制。
  偏执狂的临床表现开始以被害妄想为主,以后可出现夸大妄想,这两种妄想可以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病人常感到自命不凡、才华出众、精力充沛,逐渐发展到自己是“发明家”、 “音乐家”、“预言家”等,因此别人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对其进行迫害。
  偏执狂的人格一般是完整的,无衰退情况,如果病人隐瞒妄想内容,则与正常人无差异,本病始终不会出现幻觉。
  偏执狂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诊断并不困难,但须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状态和偏执型病态人格相鉴别。
  关于偏执狂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病人出现冲动兴奋症状时可予对症处理。本病可长年不愈,到了晚年,妄想观念可随体弱年迈逐渐平静,但病人至始至终不会出现衰退。
5大病因  1、遗传因素:据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与患者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如果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将达到35%~68%;而父母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也有15%~2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即使自幼寄养在精神健康的家庭,其发病率也大大高于没有家族史的同年人。然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相当复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这种遗传是由许多基因的积累作用造成的。
  2、性格因素:大量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前或幼年期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譬如孤僻、内倾、怕羞、敏感、多疑、怕见陌生人、与亲人缺乏亲情、不愿与同龄孩子玩耍,却常常与老头亲近,有时还会有一些奇特的动作和做出怪异的姿势,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胆小、做事犹豫。有时莫名其妙地外出不归等。有的专家将这种性格称之为:分裂性人格。
  3、内分泌因素:由于精神分裂症多数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阶段起病,因此有的学者就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
  4、病毒:有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病毒感染所致。有报道说,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培养中找到了病毒样物质。
  5、社会因素: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社会层次较低的人群中所占的比率较高,它与高层次人群之比约为9:1。据推测这可能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差、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负担重、社会应激多等有密切关系。[2]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①偏执狂  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主要特点是持久而不可动摇的妄想系统,而其思维则保持清晰有序,发病缓慢,情感和行为可用妄想解释。患者常隐藏其妄想,智能和职业能力可保持相当好,偏执思维的内容也常是仅涉及生活的某一方面。
  被迫害偏执狂较为常见,有时与夸大性偏执狂同时存在。患者在生活或工作中遭受挫折时,不但不能实事求是地检查和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反而片面地把失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认为别人在暗中捣鬼,有意陷害他,以致疑窦丛生,捕风捉影,把周围发生的现象或别人的一言一行皆牵强附会地加以歪曲,认为这一切变化都是针对他的。在猜疑的基础上形成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患者往往以反抗的态度进行斗争,尽管到处碰壁,也决不妥协。经常向法院和公安机关控诉“迫害者”的罪行,要求伸张正义,保障自己的安全。患者在进行反“迫害”斗争时可能发生伤人或其他暴力行为。有的患者同时出现夸大妄想,也可以夸大妄想为主要症状,认为自己有钱,有才干或有发明创造,因而引起他人的嫉妒,遭到种种打击和陷害,这又加强了患者的被害妄想,因而不断地申诉和控告。
  嫉妒偏执狂仅表现为对配偶的嫉妒妄想。常以夫妻间口角开始,继而怀疑对方不忠,通过监视和跟踪盯梢获得种种“证据”,逐渐发展成不可动摇的妄想系统。
  被钟情偏执狂多见于女性。患者坚信某一男性、而且通常是年龄较大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迷恋于她,便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和接近对方,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即使对方对己大发脾气,甚至辱骂、殴打,也不能减轻追求的狂热。病人往往反而认为这些只是对她的爱情的考验。
  疑病偏执狂患者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者体内有某种生物寄生使其痛苦不堪。可将其患病的体验描述得淋漓尽致,但反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提供种种阴性检查结果都不能动摇患者的信念,患者认为这是医生故意编造来安慰他的。
  有些老年患者也可发生偏执狂,尤其是双耳失聪或双目失明或与世隔离的老人更容易发生偏执症状,如认为家中的财产已被人偷窃一空。
②急性偏执性精神病  多在30岁以后发病。发病急,病期不超过半年。发病前多有精神因素,如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破裂、移民、监禁均可诱发。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突然感到周围发生了某种变化,具有某种意义,接着产生妄想观念。患者从周围环境或他人的言行举动中寻找线索,通过歪曲和误解加强其妄想。患者可在被害、夸大、嫉妒等妄想支配下采取种种行动,如寻找保护、上诉、攻击他人或自伤。
③感应性偏执性精神病  又称为二联性精神病。指两个或多个彼此接近的人同时存在类似妄想,多见于文化水平较低或过幽居生活的人。典型表现是一个有固定妄想的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将其妄想传给其他个体,使之也产生类似的妄想。前者称为感应者,后者被称为被感应者。两者的关系密切,如姐妹、夫妇、父或母与子或女,兄弟。感应者的才干或地位一般高于被感应者,而被感应者多有依赖性或易接受暗示。妄想内容不荒谬,多是有现实基础或为某些可以理解的期望。若将被感应者与感应者分开,被感应者的妄想很快消失或减轻。预后好。
编辑本段诊断及鉴别  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症状典型者诊断多不困难。偏执狂的主要特点是缓慢发展的妄想系统,其他精神活动保持相对完好,历经多年也不发生精神衰退。急性偏执性精神病的特点是发病较急,妄想有系统化的倾向,其他精神活动正常,病期不超过半年,若病期超过半年以上时,妄想发展得更为系统而其他精神活动无明显异常,可诊断为偏执狂。诊断感应性精神病的依据是先有感应者,而被感应者妄想与感应者类似,将他们分开后,被感应者的症状迅速消失或减轻。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也可以出现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多不系统,而且除妄想外,还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明显的幻觉(尤其是幻听)、思维散漫和破裂、逻辑障碍、情感淡漠、行为怪异和脱离现实等。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不管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妄想即不系统也不突出,而且同情绪有明显关系,情感症状出现在前且十分明显。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的妄想也不系统,且可找到器质性改变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应的化验或特殊检查阳性发现。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多无固定的妄想。疑病症患者仅是害怕或怀疑自己患病,也不形成妄想信念。这两种疾病均容易区别开。
编辑本段治疗治疗原则  1、早发现,早治疗。
  2、以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
  3、恢复期给予心理解释及支持治疗,改变病态认知。
  4、提高重返社会的适应能力。
用药原则  1、原则上单一用药。
  2、用药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
  2、周内加至治疗量。
  3、对拒药及有藏药企图者,使用长效制剂。
  4、尽可能用最少剂量,保持最佳效果,避免用超大剂量。
  5、伴有忧郁、出现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及难治性病例,合并中药脑安清用药。
  6、应用氯氮平时必须定期复查血象。
  7、症状控制后应用小剂量维持2-3年。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来自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至于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完善的预防措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探讨病因和揭露内在的发病规律,恰恰是科学的预防工作的最终目标。
  在精神疾病预防的工作方法上,一般认为精神疾病预防的实际工作按下述3种类别进行工作是可行的。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做好已患病者的康复安排,减少疾病导致的能力丧失。
  值得注意的是要提防更年期类偏执状态。该病起病比较缓慢,病程也较冗长,常迁延数年以上,发病时或病程中常伴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以嫉妒、被害、自罪及疑病等妄想为主,常伴有相应的听幻觉。其妄想内容以较固定,或有系统性,很少泛化。妄想的对象多是自己的亲友或熟悉者,并与现实环境关系密切。
  尤其突出的是性嫉妒妄想,老是怀疑其爱人不忠诚、嫌弃自己,另有新欢或外遇,怀疑爱人与某同事或邻居来往有不正当性关系,甚至怀疑爱人在密谋加害自己等。在猜疑猜想的同时,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生动的情感反应,并且常出现与妄想相一致的幻听。在各种幻听妄想的支配下,病人显得十分紧张、惶恐不安,表现为终日闭门不出或不敢回家;或是怕食物有毒而不吃不喝;或是经常四处跟踪尾随其爱人;
  或者与怀疑对象经常大吵大闹等。这类病人由于身陷重重怀疑之中,再加上幻觉妄想的支配和影响,所以可发生绝食、自伤、自杀和伤人等行为。该病个别严重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衰退与痴呆。预后较更年期忧郁症差,但约有1/3患者可自愈,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要关注这类人群,如有可疑症状,及时求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