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带来的利与弊是失业多还是增加了就业机会?

如题所述

尽管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在短期内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生产中的运用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第二,虽然从经验的和理论的层面也许谁也不能肯定技术进步就一定绝对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从最抽象的层面上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是以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所需要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为最终的结果。 JjA3 G` m=
就其中的第一点来说,所谓短期,可能是几年的时间,也可能更长,这对经济学家来说,只不过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片断。但是对一个人来说,却是其有劳动能力的年龄段中的几分之一,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片断。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对当事人个人的身心健康,对其子女都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 e>(h!l;
就第二点来说,虽然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在经济活动中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绝对减少,但是这并不只是在遥远的不可知的未来才会出现的事情,而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逐渐显现的趋势。 EQe! &;
根据麦迪森在其《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提供的一些数据,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企业家不断地把新的生产技术引入到经济活动中,结果是在生产活动中对物质要素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英国为例,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1820年每个就业者占用的机器设备合238元,而1992年合23095元;每个就业者占用的非居住用建筑,1882年合2973元,1992年合41797元。再从劳动时间看,英国的总工作小时年平均复合增长率,1870-1913年是0.76,1913-1950是-0.46,1950-1973是-0.15,1973-1992是-0.57。另外,1820-1970是0.86。[②]这些数据表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是技术变迁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同时并存,而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开始减少了。在二战以后至7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虽然又有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减少,只不过减少的速度慢一些而已。后来直至90年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的速度都在加快。 4<V%7z_.B
进入90年代以后,英国以及美国的失业率明显降低了,到20 世纪末美国的失业率已经降到4.5%,英国的失业率也降到了5%以下。这样的事实似乎宣示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如美国这样的水平之下,在连续的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仍然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与高就业率之间的正相关。然而,诚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在西方经济中,全日制或长期性的工作的比例正在减少。如果我们比较的不是工作位置的数目(number of jobs)而是劳动时间(hours of work),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英美式的“充分就业型经济”与德法式的“高失业型经济”之间的区别,不是那么泾渭分明。”[③ 0R HKzk6~c
联合国发展项目发展研究室的高级政策顾问伊沙贝拉.格伦伯格也指出“根据1997年的《联合国全球社会状况报告》,在过去的20年间,临时性工作在总的就业机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10个发达国家中,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已经占到就业人口总数的20%。”②很显然,这20年正是各发达国家在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中加大投入的年代。正是这类高新技术的发展更明显地、普遍地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使大量的劳动力不得不从事临时性的、不稳定的工作。 mj{B_ 3b 5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更以其书名《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清楚的表明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天,对劳动需求的减少已经呈现不可逆转之势。在该书的导言中,他就指出 “信息时代到来了。在未来的岁月里新的更复杂的软件技术将使世界文明更加接近于几乎无工人的世界。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机器在迅速取代人的劳动,到21世纪中叶世界经济将接近完全自动化生产。”③杰里米.里夫金明确地批驳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流行的经济观点,即认为新技术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廉价产品的供应,反过来又促进购买力的提高,扩大市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的观点。他以大量的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导致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减少,而且由于适应着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的需要进行的企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和重组,也大量减少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需求;不仅导致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的锐减,而且“经济学家和当选官员”的“服务部门和白领岗位仍能够吸收成百万寻找工作的失业者”的希望也正在破灭。[④] :j(e +A1@
更重要的是,杰里米.里夫金同样以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变迁对劳动力的替代,并不是始于信息时代,而是始于20世纪初。进入20世纪以后,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已经在总体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因而采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生产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那“惊险的一跳”了。在美国,随着20年代前后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结果是,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工人被解雇,另一方面则是大量产品在仓库和厂房里积压。报界开始谈论“罢购(buyers’ strikes)”和“市场有限”的故事。[⑤] S]!s)q-- z
当时,为了解决产品积压的问题,企业家开始运用公关力量对消费公众进行动员,展开了 “消费至上主义”运动。但是,由于主导着美国人的开拓精神的新教伦理深植在美国人的心中。因此,将美国人的节俭心理转变为挥霍心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关系学得到了发展,“消费经济学”应运而生,原来在商务中只起边缘性作用的营销有了新的重要性。推销商品开始从功能主义的观点和描绘性信息转向激发人们对标志社会地位和社会区别的商品的激情。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又大大地为这种“消费至上主义”助了一臂之力。结果“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一个由勤劳、节俭的美国人组成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追求新奇和及时享乐的享乐主义文化的国家。”[⑥]就是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至使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以供给创造需求的阶段。 bn 7 "!6
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通过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1839--1843年美国历史上另一次最大的经济危机相比较,证明分别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这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都发生了严重的货币供应紧缩,但是在宏观经济行为上的表现却是不同的。虽然,在这两次经济危机中都出现了价格水平的下降,但是,20世纪的这一次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要比19世纪那一次小得多。而且“按实际消费的减少计算,1929--1933年减少19%,而1839--1843年反而增加了21%。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1929--1933年减少了30%,而在1839--1843年却增长了16%。”[⑦]这表明在19世纪,当供给超过需求时还可以通过价格的下降来缓解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基本需求的满足,单靠价格机制已经不能解决市场中的供需矛盾了。当然,根据奥尔森的分析这也与各种利益集团、垄断集团的决策有关,在供给超过需求时,他们为了保持利润率采取了减少生产,而不是降低价格的方式。从就业的角度看,这就会更加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3
尽管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在短期内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生产中的运用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第二,虽然从经验的和理论的层面也许谁也不能肯定技术进步就一定绝对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从最抽象的层面上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是以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所需要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为最终的结果。
JjA3
G`
m=
就其中的第一点来说,所谓短期,可能是几年的时间,也可能更长,这对经济学家来说,只不过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片断。但是对一个人来说,却是其有劳动能力的年龄段中的几分之一,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片断。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对当事人个人的身心健康,对其子女都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
e>(h!l;
就第二点来说,虽然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在经济活动中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绝对减少,但是这并不只是在遥远的不可知的未来才会出现的事情,而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逐渐显现的趋势。
EQe!
&;
根据麦迪森在其《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提供的一些数据,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企业家不断地把新的生产技术引入到经济活动中,结果是在生产活动中对物质要素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英国为例,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1820年每个就业者占用的机器设备合238元,而1992年合23095元;每个就业者占用的非居住用建筑,1882年合2973元,1992年合41797元。再从劳动时间看,英国的总工作小时年平均复合增长率,1870-1913年是0.76,1913-1950是-0.46,1950-1973是-0.15,1973-1992是-0.57。另外,1820-1970是0.86。[②]这些数据表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是技术变迁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同时并存,而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开始减少了。在二战以后至7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虽然又有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减少,只不过减少的速度慢一些而已。后来直至90年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的速度都在加快。
4
评论
0
0
加载更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