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 跪求一片以“我的大学与大学的我” 为命题的 作文

字数四百至一千 急急急啊!!谢谢了

  9月的大学校园是骚动的,因为一群愣头青的到来。那些经历了残酷高考的大一新生们在一家老小的护送下,载着新置办的行装,怀着无限的憧憬,张大好奇的双眼来到这个叫大学的地方。他们青春最美好的四年将留在这里,带走的一定有智慧、回忆、成长、友情,或许还有爱情……

  闯过中国最拥挤的独木桥――高考,这些大学新鲜人们个个意气风发,自信满满,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自己手中,殊不知能否征服世界,还要看他们四年时间是否能为自己锻造一把利剑。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家长和老师们都极端负责,事无巨细地安排好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国的孩子们也是不幸的,在家长和老师们十几年的管束下,或许很多孩子早已习惯了服从,忘记了独立思考和如何决策。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台词:“一开始你恨它,慢慢地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

  当这些孩子们踏入校园,一切都不一样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再没有人帮你安排妥当;没有课的时候,再也见不到老师们在教室里盯着上自习,学习变成了全凭自觉的事;几个同学分享一间宿舍的热闹取代了家中独占一个房间的为所欲为……大学是个全新的世界,所有课题都是新的,却没了父母和高中老师的从旁指导,日日高喊的“自由”来了,但对大多数从未离家独立生活过的大学新鲜人来说,这自由或许是个考验。

  小到每天都午餐吃什么,大至未来的职业方向如何规划都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哪怕幼稚,哪怕错误,也是成长的阵痛。大学之前,大学是惟一明确的目标;大学之中,如何度过宝贵的四年大学生活成为摆在每位大学新鲜人面前的命题。这期《新东方精神》俨然为大学新鲜人们提供了一份大学生活方案:《培养自理能力是迈入大学中提到,鲁迅曾经说过:“生活是第一位的”。大学新生迈入大学,首先要学会生活,其次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就像俞敏洪老师的演讲《大学要做的几件事》中所讲的,大学生做到三个追求、一个准备,才能够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即追求知识、追求友谊、追求爱情,为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做好这四件事情,四年的时间很短,希望所有的大学新生都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早日确定自己的努力并为之努力,做好自己的主。

  年轻时,总以为四年很长,青春很长。书可以明天读,单词可以明天背,明日复明日,蹉跎了大学时光。浑浑噩噩只是挥霍青春,目的明确才能过个无悔的青春。18岁了,要为自己负责了。追问

能加一段描述我大学的么 描述的美好一点的 加在开头

追答

当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临,当你步入大学的大门,当你在大学生活和你大学毕业的那天,现在回想起来。。。
肯定太复杂了,难以言表。事情都是现实不如想象那么完美,想象中的绿树成荫,人才济济,一个大一个博学的地方,一个神秘岛伊甸园。。。当来到大学时,可能没有几个是惊喜,大多是有惊无喜。网上对大学生也没有几句好话,甚至把大学生当贬义词用,除一部分专业和部分学生,口头禅就是无聊,郁闷等。
而今,大学即将成为往事,她反而耐人寻味,当初的那些不好的感受没有了,不知是久而久之习惯了还是在失去的时候有那么一丝丝不舍。
回到现实,这些感受就顺理成章,很自然的。最初自己想象的大学,为什么那么憧憬,因为是自己听不同人描述,而这些描述是把很多大学的优点特色拿来说的,甚至也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可能还有夸张,而我却认为这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应该这样的。希望也大失望也大,所以很多人对自己都是不满意。加上网上流言,更是一文不值。
可是想回来,学校再大,图书馆藏书再多,博学的老师再多,你没有利用起来也是摆设,你想过没有,图书馆不管书多少,你去了几次?仅有的书你没有看,上百万的藏书即便是有你还是不会去。老师再多再好,你还是会逃课,都是些借口,自己不想学总怪环境不行。别人说大学生如何如何,也不能一点代面,你何必自卑。
现在想来就明白了,都是自己的原因,大学只是在就业前的一个培训,她只是这一生的一小部分,她只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犹如晚会前的一幕,将你带入那种气氛。你为何要把这部分想象成你的未来,甚至把这看成你的全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