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古诗,悬赏100分!

诗中有一句
桃花屋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

我要全诗的内容,作者,简介,一切有关的东西!

不要连接,请直接贴出来
!!

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交流一下!

请大家踊跃发言,我会坚持到最后几天评选的!

谁都有机会!!!!!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富贵"比"马车",他得驱驰我得闲

这几句到底哪个是原文啊??

  《桃花庵》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 他得驱马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注:你的屋可能是笔误,原文是"坞"
  很小时就背过,正好是我写挂在墙上的书法.请雅正!

  以下是另一个版本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贫贱比贫者,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
  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1470—1523),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 、“近交沈周”。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由于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唐寅在拜周臣为师后,主要是宗南宋院体,但其画有时也有与沈、文画风相近的作品,如《南游图》。这是唐寅三十六岁时当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赠送给他的。画上人物、车、驴用笔细劲,如纸上游丝。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杂树交柯攒影。中景左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缓行,后面一童仆拉着车负琴紧随。刚出岩口,右面两个推车人,匆匆赶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动,颇见旅途之辛苦。整幅画不着色,山势平缓。而其中一株树用胡椒点点叶,与沈、文画树叶法神似。

  唐寅学南宋院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图轴。虽画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笔,但山石结体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画立方块的造型。高山峻岭中的草堂有两翁正围炉驱寒,还有一高土骑着马由童仆支伞挡雪,行走于琼山玉树之间。画的前景主要是枯树三株,枝干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渔隐图》、《灌木丛筱图》也是这种风格,特别是《溪山渔隐图》是一幅长卷,分十个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画风格为主的还有《清溪松荫图》、《看泉听风图》、《抱琴归去图》。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笔绵密厚重,有的表现了南宋院画的某一方面特色。《清溪松荫图》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这是唐寅学周臣时期的精心之作。画面上的远山迎面如巨碑,山头为密密,逐渐疏淡。山腰用云勾烘托山之高峻。这幅画上画一高士呋坐在松荫下昂首观景沉思的样子。高士身上的线条端庄、静穆,势态清高。而其中一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古藤缠绕山峦,有随风微扬之势,用笔老练。

  《看泉听风图》主体部分是二高士并坐,正观赏着由岩 洞中流泻的瀑布。瀑布虽不大,然奔流急泻,数处飞流腾跃。唐寅把水势画得极其生动,这是宋院画家们绘画的特点之一。而这幅画的山势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这也是南宋院画特色。树后山岩的皴笔轻而淡,逐渐消失在云间。远山则起走明显,略见山峰,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马远和夏珪作画的一贯作风。《抱琴归去图》也有这些显著特色。

  由于本人知识局限,还是通过一个专业网页让你了解唐伯虎的风采,相信大家从中获益匪浅.

参考资料:http://www.sz.chinanews.com.cn/tangbohu/shengping.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22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第2个回答  2006-03-23
想不到有这么多高手在回答这个这么有难度的问题!!1
第3个回答  2006-03-23
这个玩世不恭的文人一直活动在我心里。

唐寅厌恶官场,鄙薄功名,从而放浪形骸,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曾治印一方,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晚年隐居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

客去不问,醉便酣睡。

这个玩世不恭的文人一直活动在我心里。苏州城外的桃花坞也因为他写了一首《桃花庵歌》的缘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
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
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曾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第一,但在会试时因被人所累而下狱。唐也由此厌恶官场,鄙薄功名,从而放浪形骸,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曾治印一方,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晚年隐居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客去不问,醉便酣睡。

我久仰桃花坞的大名,知道唐寅是怎样一个风流不羁、放任旷达的才子。他那擎着酒杯醉卧花丛间的形象早就留在了我的梦境里。没有这样一个梦境的人怎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我要在苏州曲曲折折的陋巷中去寻找一个五百年前的诗魂。

那天,我们从火车站出来,沿着车站路走了一阵,就见到了看上去有点儿古城风貌的平门。按照地图上的标示,我们在平门那儿拐弯再顺着人民路朝南走去,然后朝右拐入一条无名小路,再朝左折入一条叫西大营的小街……一路走去,那些隐匿在繁华大街与高楼大厦后面的陋巷破屋便都一一暴露在我们眼前了。我们一边走,一边向当地人打听唐寅的故居在哪儿。但一般老百姓怎么知道几百年前早已时过境迁的事情啊,有的人干脆连唐寅是谁都不知道。苏州的小巷狭狭的,两边的陋房矮矮的。小路一会儿朝这儿一拐,一会儿朝那边一折。问一些年纪大些的老苏州,有的说往东边去,有的说朝西边走。我们两个人就这样兜来绕去找得好辛苦。

其实,苏州评弹“唐伯虎点秋香”在民间流传甚广,老百姓对于那个情愿卖身为奴与秋香眉来眼去的唐伯虎倒是颇有好感。然而,唐寅虽然风流放诞,这一段故事却完全是艺人们为了招睐听众硬加到他头上去的。

唐寅绝意仕进后一直隐居在桃花坞,以诗酒书画逍遥自适,之所以如此,我估计他一定是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得太穿了吧?

上海博物馆中有一幅唐寅画的《秋风纨扇图轴》,一位美人拿着一把大纨扇,旁边有四句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佳人年老色衰会“门前冷落车马稀”,纨扇到了金风送爽之日便是见弃之时。美人与纨扇成了唐寅看破世象的两种最有说服力的形象道具。原来,唐寅的放诞与风流还有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基础呢。

正因为如此,唐寅后来在佛学中找到了他的归宿。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号———“六如居士”。此号缘于《金刚经》中的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照这首偈的意思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如同梦境那样虚幻不实,人们为什么还要对这些梦境中一晃即过的幻影苦苦执着不放呢?唐寅把“六如”作为自己的号,可见他对于佛学的精髓已经有了相当的把握。他曾在一首禅诗中这样自问自答:“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不本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却少得你,你却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有我!”

可惜,唐寅并没有活到“百年”,他死时只有54岁。我们在桃花桥弄一带的小巷里看到一些破屋的门楣上挂着“唐寅坟路XX号”的门牌号码。估计,他去世后最初就是葬在这一带的。经过多方打听,又走了许多曲折的冤枉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现在是版画社的“准提庵”,又在一个荷花池塘边看到一块石碑,上面有“唐寅故居遗址”几个字。从准提庵的飞檐翘角、斑驳陆离的墙壁与瓦片来看,这个庵的确有些年代了,但究竟是不是唐寅笔下的那个“桃花庵”,还吃不准。据正在荷花池边聊天的老伯们介绍,这个池塘原先还要大得多,唐寅的故居年久失修倒塌后,没有再重新修葺,只在原址竖了这么一块碑。外地人慕名前来瞻仰,到了这儿往往败兴而去。一位老伯还弯腰指给我看一些贴近水面的石桥栏上的字迹,可惜已被岁月磨蚀得看不清楚了。荷花池右边是一个公共厕所,据说那一带原先都是唐寅故居的所在地。

我们拍了几张照片,顺着小巷一直走到桃花坞大街。只见马路两边都是卖VCD、西装之类的商店,触目所见都是招引行人去吃麦当劳、羊肉串之类的店招与旗幡,一直走到北寺塔,唯独不见桃花坞特色的年画。
回答者:残月栖鸦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14 19:58

--------------------------------------------------------------------------------

桃花庵歌--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中国画鉴赏》:

唐寅(1470?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居吴趋坊,和文徵明同岁而略长数月。少有俊才,博雅多识,与张灵友善。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二十九岁时由诸生举应乡试,得第一名解元,名声大噪,故人称唐解元。翌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罢官为吏, 自后灰心仕途,终日诗酒,或漫游名山大川。自刻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以卖画为生。曾应江西宁王朱宸濠之请,聘往南昌,因不惯藩府生活,不久辞归。在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法。画人物工笔,写意俱佳。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兼善书法,工诗文。晚年好禅学,。思想趋向解脱颓放。自号“六如居土” (谓人生如幻、梦、泡、影、露、电),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二、《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唐寅 (1470一1523) 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桃花庵歌
唐伯虎
桃花屋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醒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富贵比马车,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江南才子唐寅故里
去苏州旅游观光者大多冲着其充满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不经意中往往会把江南才子唐寅故居遗址给遗漏了。

说起唐伯虎,可谓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 、“三笑”、“三约牡丹亭”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人们更多知道他的是“风流才子”的一面。
唐伯虎是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史书记载,他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当时文徵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杰。他的画风纤柔委婉、清隽生动,

尤擅长山水仕女画,而且兼善书法,诗文俱佳。唐寅家住今苏州城北桃花坞,故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自幼性格不羁,称已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29岁时中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就此唐寅绝意仕途,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正德9年(1514年)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直到嘉靖3年(1524年)去世,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动乱期间墓地遭毁坏,后又修复。
尽管当年唐家在皋桥开的酒店已不复存在,唐寅故居也仅存遗址,但与唐伯虎有关的地名,在今天苏州地图上还能找到不少,如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桥弄、唐寅坟巷等,唐寅墓和唐寅读书处----准堤庵更是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苏州市旅游路线。唐寅墓是一规模较大的园林建筑群,包括闲来草堂、六如堂、梦墨堂、墓区、神道、牌坊。整个墓地错落有致,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墓碑上刻有“唐解元之墓”。闲来草堂后辟为茶室。唐寅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曾写过不少茶诗,留下《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茶画佳作。他的茶画意境优美,在描绘世外桃源、水中蓬莱景色的同时,给人带来自然生机和文化希冀。梦墨堂陈列唐寅的生平事迹。关于“梦墨”两字还有一段故事,一晚,唐寅梦见武夷山九鲤祠仙女赠其宝墨万锭,从此感到下笔有神助,于是在桃花坞建了梦墨亭。六如堂取自唐寅晚年佛名六如。唐寅读书处即昔日桃花坞旧址,修复后成为一处充满江南才子书卷气的景观。因此,在饱鉴苏州园林名胜之余,去唐寅墓和唐寅读书处一游,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4个回答  2006-03-23
厉害
第5个回答  2006-03-25
桃花庵歌
唐伯虎
桃花屋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醒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富贵比马车,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唐伯虎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注释】:
车马:代指权贵。
忒:太。

【赏析】: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