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怎样的教育

如题所述

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路径,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三是指教育的特色化;四是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个人。[1]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即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以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教育史、文化史,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该多一份反思,少一份盲目;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惘。

众所周知,以儒家学派为主,以道家、佛家学派为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深刻的文化底蕴导致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中西教育的传统。请看下表:

类别
中国
西方

教育价值取向
调和社会和自我,重知识的应用价值、重教育的世俗性
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重知识的内在价值,重教育的宗教性

师生关系
强调教师权威

师生相互依赖

师道尊严

重教
重视儿童

个性独立

师生平等

重学

教学行为
教学形式刻板

压制情感的表达
教学形式灵活

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通过上表可以得知: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教育传统,且各有优劣;究竟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中缺乏个性的张扬!正因为此,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先天不足,存在“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的特点。

所谓“划一性”,指的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划一性”。首先看培养目标的划一性。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多年来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对专业的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的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一般也作出统一规定而缺乏必需的多样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普遍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过去知识的再现,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下追求思维的一致性,让学生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标准的单一性。考试分数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划一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就像工厂的批量生产一样,以同一模子铸造统一型号的“产品”,扼杀了众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所谓“封闭性”,是指学生被死死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了解国情,难以正确地了解和对待社会的阴暗面,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社会也不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封闭、保守、划一与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了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就意味着落后。”[2]

所谓“机械性”,指的是教育者总是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学生就好比是“机器”,教师好比是“工人”,教学成了“操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工人”如何按照固定程式操纵“机器”的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工人”的意愿,否则就视为“废品”,要么重塑、要么丢弃。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其结果只能是缺乏特色、缺少个性,千人一面。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定)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3]无怪乎非学校化思潮的发起人伊里奇认为:在现代社会制度下,学校成为服务性的工厂,教育成了训练,学校所要生产的商品(知识)是专家根据需要设计的,然后在教师的促销下(扮演广告的角色)使学生毫无选择地成为消费者。学校就像一座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学生则像迷途的羔羊。学校教学活动就在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规划中进行,学校已由一个使人解脱的场所变成受束缚之地。

二、国外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

和中国传统教育相反,西方国家一直就比较强调个性化教育。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诘难法(又称产婆术)到文艺复兴时期,均以重视个性培养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做中学”以及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都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创造性;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贝尔提倡的有意义学习,也同样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最典型的要数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它的个性化主要特征是在教育中重视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发展这些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成长中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替孩子作决定,因而孩子从小就不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很注意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肯定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反抗行为。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鼓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说。

日本也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1984年,日本政府为推进第二次教育改革,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后提交的四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中,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文中有这样的表达:“此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至今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即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尊重个人、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的原则,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日本个性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管理制度的开放性。日本大学明文规定同类大学之间或不同类的大学之间实施学分互换制度,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到其他学校听课,并把获得的学分算入本校学分。这种学分互换制度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也值得借鉴。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办学的核心环节,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独立钻研和开拓创新。这和我国高校本科生只有在最后一年才指定论文导师的做法有很大的区别。

法国1989年开始初等教育改革,改革的方案打破了传统的以年级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分三个学习阶段进行教育。目前,法国的一些中学也在作类似的试验。这使中小学教育的体制变得灵活,富有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在地学习,学校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管理学籍,这就为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对初中、高中和大学预科三个阶段采用两年制、三年制并行的课程弹性制度,以满足学习在速度、能力和方向上有差异的学生的不同要示,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1988年,任原苏联国家教委主任的亚戈金,在全苏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部教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中心和主要意义,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所谓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整体的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4]关于人的素质现代化,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虽众说纷纭,但其中都包含了有关人的个性化方面的内容。

美国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现代人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中的两个方面就涉及个性。即现代人应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相信人对自然和社会具有改造控制能力;他不应受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束缚,特别在决定个人事务时,能高度地独立自主。

德国学者弗洛姆提出现代人的性格有十个要素。其中谈到:一是具有安全感、同一感和自信心;二是实实在在地、每时每刻地以人的方式去存在;三是在给予和分享中获得愉快,而不是从囤积财富和剥削别人中获得愉快;四是认识到唯有自己的人格及其人格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5]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成有信指出现代人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人的独立性及其个性自由方面的特征;二是开放性、创造性、开拓精神等方面的特征;三是具有科学知识、技术、理性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四是效率、时间观念、自律、责任感和集体精神或群体意识方面的特征。[6]

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认为,到21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富创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适应性、更具个性化。

陈晏清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认为,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现代人应具备的品格应包括:现代人具有较强的个人独立感或自我感,他不希望依赖别人,亦教育子女自立。他注重的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像传统人那样依赖于家族和缺乏自主意识。

上述各种关于现代人的素质的观点,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论述了人的现代素质,揭示了现代素质的丰富内涵。人的现代素质可以概括为百条千条,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人的素质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只有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第二,人的素质现代化又是一个自主性、能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现代人具有个人自主的心态,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现代人还具有能动性的品格,敢于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第三,人的素质现代化还表现为它是开放型的。在现代社会,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正在出现。在这过程中,人的开放性品格得以塑造。

第四,教育在人的素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人的素质现代化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人的素质结构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正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塑造人的现代素质,正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由上可知,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人的素质现代化依赖于个性化的教育。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弥补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失,借鉴国外个性化教育的经验,大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有幸的是,个性化教育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基础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并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一措施给中国教育的个性化和民主化带来了生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的课程改革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个性发展”的目标,提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提出了“学生主体”“师生合作”的思想,“探究式学习”从而得以提倡。“主体教育”也成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大力开展,更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都重视教育的发展功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针对个性差异施教;都强调个体自身的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都注重教育的民主化等。但个性化教育比素质教育更深入人的本性,更切入教育的内核。个性化教育既强调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又强调了对之采取教育手段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个体素质的提高,其群体的素质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因此,说到底,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个性、弘扬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生长的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反映。因此,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刚刚起步,实施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说:个性化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那么,怎样获得这张“通行证”,使我们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