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人教版知识点

如题所述

  知识点: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 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5、 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6、 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7、 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⑴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 燃烧时:①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
  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 分加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 分离仪器:漏斗
  器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 试管
  (1)、 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
  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 用途: 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 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
  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① 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 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 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或腐蚀胶头;④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
  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
  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 不能加热 。 ②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广口瓶 (内壁是磨毛的): 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3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甲醇燃烧CH3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O2—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
  ①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CO2+Ca(OH)2—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第2个回答  2012-10-21
百度文库看看
第3个回答  2012-10-21
丰田花冠发言
第4个回答  2012-10-23
百度一下,太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