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增强人际关系?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比较大,以下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期望对你有帮助。
1.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通过人际交往达到互利和双赢。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互相作用的社会行为,当一个交往者对另一交往对象作出某种行为时,会引起交往者相应的行为,是一种直接、即时发生的交换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如信息、金钱、地位、情感、赞许、荣誉和物品交换。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2)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报酬和代价。社交活动双方必然带来某种奖赏或处罚,人们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付出的是代价, 得到的是报偿,利润就是报偿与代价的差值。如果人们在交往中投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能量越多,带来的同样的奖赏越多,人们就会觉得这种这种交往的价值大,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缩小,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这时双方的交往活动就会增加,重复这种交往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3)社会交换理论还认为假定交换中的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后产生的心理体验,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至少是应该实现公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发现或者说体验到给予别人的多,但得到的却很少,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终止这种社会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多,他也许会希望这种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也许会产生内心的不安。当人际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可能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只有当人们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益达到平衡时,或者自己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自己的报偿与代价之比相对于对方的报偿与代价之比是同等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满意感,并心安理得地希望双方的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下去,同时产生愉悦感,达到双赢的目的。
当然人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的,也不一定物质的,而是心理效价。人们对自己获得的报偿与付出代价的认识也许会被别人所不理解、不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看起来根本不值得做的事情,当事人做的却很积极、很有趣,而有些在当事人看来很值得做的事情,却被另一些人很不理解、甚至于不齿。
2.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是以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来分析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作用,来而有回报,来而不往非礼也。
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会产生情感的交流,如果说双方的交流中你重视我,我也重视你,相互尊敬和报答、相互喜欢和称赞、相互理解和包容。相互之间感到安宁,感到心情愉悦,就会非常乐意继续进行交往。但是,交往的双方中任何一方对交往不满意时,就会影响双方继续交往,甚至中断交往。
该理论认为人与团体互动时,如果个人与团体的观念有差距时,个人就会修正自己的态度,以符合团体观点,互动过程就是不断修正和改变的过程。人的行为不断地在修改和调整,所以社会因此而不断发生变化。总之,个人影响社会,社会也影响个人;个人创造社会,社会更创造个人,这二者是不可分的。
3.自我呈现论
自我呈现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可以运用自我表现、自我暴露等多种策略呈现自己。这个理论强调人际交往中人的自主性动机和目的性。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是与自我呈现分不开的。所谓自我呈现就是在交往中“敞开心扉”,把自我的部分信息、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交往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逐渐的自我呈现中发展起来。所以自我呈现又称之为自我印象管理。
自我呈现借助自己的言语向交往者叙述自己的事情,用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达你对另一个交往者的信任, 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从而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与此同时,对他人的自我呈现的同时引发他人也做自我呈现,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并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增强自我觉察的能力。
自我呈现理论认为人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把自我呈现给他人,引起交往者的喜欢、称赞和尊重。但是,在自我呈现时需要注意,无论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多么亲密,自身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自已的隐私问题。大学生朋友往往会存在社会化程度不高,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个理论,自我呈现就会存在风险。对交往对方不太了解时,不适当的自我呈现,可能不仅不会增进人际关系,反而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嘲笑,可能会引起别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自我呈现,是不合适的。
4、得失理论
人际交往的得失理论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特殊的感情反映。我们每一个人与人交往时,从一开始就在心里对对方评头论足,我们从交往的对方的反应中,认识自我,体验到自尊和自我。同时,自己也会对别人产生某种心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与他人能给予的不一定能吻合,于是我们会在心理上产生得与失的矛盾。如果我们主观判断是“得”,是认同和赞扬,我们对尊重我们、喜欢我们的人就会产生好感,并很乐意与之交往。如果我们主观判断为“失”,被否定和伤害,我们对批评和贬低我们的人,同样也会越来越失去与之交往的需要和欲望。
得失理论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更喜欢那些在交往中先对我们讲一些坏话,然后再慢慢地改变成讲好话的人。我们对这样的人的喜欢程度会比我们喜欢那些一直说好话的人的程度更强烈。这种先贬后扬的人际吸引效应就是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人际关系的和谐就是在这种“得”与“失”中达到平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31
这个不要光看字面上的,多看多学多练,比如饭桌上你看别人怎么说话,他们都在什么时候敬酒,实在不会他门敬完了你说那我也得静一下了也行,举例子哦,反正初入社会多少有点不适应- -校园那些根本不一样
第2个回答  2012-07-31
当然是多联系了!经常性得联系对方,让对方知道你是对他重视的,关注的。
第3个回答  2012-07-31
首先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然后要有幽默感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