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葆光的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邓葆光(190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高桥)人,原名邓宝光。
早年到汉口求学,考入武汉中学六班,改名邓葆光;1927年,邓葆光调到汉口一家花行的上海分行当会计。业余闲暇,他将自己的所闻所感撰成论文,投寄报纸。不久,接二连三的经济论文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这时他不足20岁。
1934年春,邓葆光考入东京日本中央大学,专攻日本经济,在日本攻研的一年零六个月里,中日关系不断恶化。中央大学校长找到邓葆光,代表日本政府,委婉地下了驱逐令,邓决定暂离东京回国。
也许是天意,北平一家报纸即将采用邓葆光的一篇论文,发函请求补充一些论据。1935年夏,北平行让他遇到了美国姑娘格尼娜,不久,二人相恋结婚,在妻子的帮助下,邓葆光改名换姓,重入东京中央大学。有了美籍妻子这张护身牌,出入日本图书馆、研究机构,反而方便了许多。
那段时间,上海《申报.经济周刊》、《新中华》、南京《日本评论》、《时事月报》,大量刊载有研究日本政治经济的论文,这些文章成为沪、宁各高等学府及经济研究机关的必读物,引起了经济学界人士的注目。只不过邓葆光不再署本名罢了。
这期间,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从此改变了邓葆光的一生。话说邓葆光发表在媒体的系列文章引起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一胡姓读者共鸣,胡姓读者赏识之余,二人成为知音,以至于邓葆光回国发展之机,那位驻日使馆副武官给邓葆光写了一封保荐信,信封上写着“南京鸡鹅巷五十三号戴雨农先生收”。就这样,邓葆光被荐引到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军统局工作。邓葆光阴差阳错跨进了“军统”的门槛。
武汉即将沦陷时,邓葆光接受戴笠指示:“潜伏武汉,担任军统站经济组长。”成为一名“潜伏”者。不久,被戴笠提升为经济科科长、经济研究室主任、行政院国家总动员会对日经济作战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他曾依据1941年秋看到的一则“日本将以橡胶换取苏联的木材”报道,在世界上第一个预测日本将偷袭美国珍珠港。因为日本既不生产橡胶,而橡胶产于南方南洋群岛,日本只有突袭南太平洋美国军事基地,方可取得南洋橡胶。邓立即以绝密电报郑重告知英、美:“日军极可能不宣而战,进犯南太平洋英、美海军,袭击珍珠港!” ,邓葆光还想方设法将情报送上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案头,但是却没有引起罗斯福的重视,直到后来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总统才悔之晚矣。
抗战胜利后,邓葆光任上海敌产处理局逆产组长,负责接收了日本人及汉奸的数十万册书籍和档案资料,又从几十万册书中挑出七万册善本书。1947年7月7日,东方经济图书馆开幕。该馆为国防保密局东方经济研究所附设机构,所长邓葆光。藏书内容主要为原属日本人所办上海满铁事务所、日本工商会议所所藏的经济门类资料。此外还有部分线装古籍。
1948年深秋,因战局急变,国民党大势将去,保密局严令邓葆光将他所掌管的财产尽快抢运到台湾,包括他的经济研究所所搜集到的7万册珍贵古籍(110箱)。接受任务后的邓葆光,给在台的军统局打报告,“上海飘摇,暂避香港”,获军统局同意。邓葆光立即托朋友找汤元老商量,汤元老立即以仅存的棉纱抵押了70两黄金,资助邓葆光将古籍运到香港招商局仓库,一并到香港还有邓全家。
1949年6月,邓葆光化名邓景行,在香港开了家宝丰洋行,平日里深居简出。邓葆光心里一直记挂着藏在香港招商局仓库的图书,认为那并不是个十分安全的地方。于是,他私下搜寻到一处不显山不露水的私人小仓库中环路的永安仓库存放,并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取得了联系,时接管国民党伪国防保密局的“东方研究所”(即后来的国际政治研究所)杜宣只身赴港与邓葆光接洽。不料,1950年9月,台湾方面买通香港黑社会,出重金排查,终于“淘”出了一年半前由上海迁港的邓景行。1950年9月12日邓葆光在街头身中九刀,倒在香港红棉酒家门前的血泊中。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邓幸从死神手中逃脱。不得已,港英当局用“灵车”护送出境”至罗湖桥的北头,进入广州。
全国解放后,这批古籍又回到了人民手中。其后,邓葆光迁居上海,可他仍日夜系念着他给新中国的礼物——110箱7万册珍贵图书及其他资料的安全;仿佛心有灵犀,上海副市长潘汉年、公安局长杨帆,一道来探视邓葆光,并带来特别兴奋的消息:那批深藏在香港中环路私人仓库的国宝,已全部安全运抵上海,不久将送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及北京图书馆。
1955年,正当邓葆光准备进一步做好经济研究,横祸飞来:曾与他有直接联系,引导他正式回到人民行列的潘汉年、杨帆被定为“内奸”。邓葆光也受到株连,被指控为“投诚不诚”,判刑七年,被送进劳改农场。之后他一直在徐州一座煤矿里,默默无闻地扛着大扫帚日复一日地扫着大街。妻子尼娜也毫无理由地被关押了14个月。只不过邓葆光的刑期似乎太长了,竟长达25年(刑期拖至1980年)之久。与之生死与共的妻子被迫远渡重洋,回到美国。并委托好友钱敏照顾邓葆光,二人重新组织了一个新家庭。
1980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为邓葆光彻底平反,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后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邓葆光这位难忘的爱国老人,坎坷一生的风风雨雨,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浙江日报》、《北京晚报》、《文汇报》等报纸,都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连载描写邓老的纪实小说《拂晓归来》或《拂晓前的密电》。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纪实小说有《魔窟奇人传》、《少将情报官拂晓归来》、《殊途》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