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则翻译

内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译文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二、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出处

《论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二、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参考资料:http://tianyee.blogchina.com/3158054.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13
1.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了却不学习则会对自己有害。
【注】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作蒙蔽,欺骗解;
殆,书指危险。
第3个回答  2008-02-13
1、三人之中,必定有可以成为我师傅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学习,反省自己身上是否也有他的缺点,然后改正。
2、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嘿嘿 你是初一的吗 我们初一的时候学过
第4个回答  2008-02-13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