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指什么心

如题所述

司马昭在哥哥司马师病重去世后总揽大权,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做皇帝,曹髦说“司马昭的心思,路人都知道”,就是说司马昭想篡位做皇帝的野心太明显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3

指的是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司马家族就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可是皇帝还是曹操的后人。司马昭当权以后就一直想方设法废除曹氏家族的政权取而代之,而当时的民众也都知道司马昭心怀鬼胎想要废除当时的皇帝的皇帝曹髦,这才有了司马昭路人皆知的名言。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孩子,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他们的榜样都是曹操,曹操在东汉末的乱世之中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篡得朝廷大权,而司马懿则对曹操来了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曹操生前曾经认为司马懿是个威胁,觉得司马懿脖子长有狼顾之相。

所以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找到机会突然发动袭击除掉了曹真曹爽,独揽了魏国的朝政大权,而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就总揽了大权,当皇帝的曹髦才十几岁。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干掉司马昭。

这一年,曹髦刚刚20岁,他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听了都吓了一大跳,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但是曹髦不听,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有人为了自保,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贾充率人把曹髦拦在大街上,由一个叫成济的人把他杀掉了,事后司马昭为自己洗刷罪名,竟然把弑君之罪按到了成济身上,把他诛了九族。

扩展资料: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

正始初,司马昭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2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意思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晋之交是个多事多乱、多灾多险之秋.曹魏政权在固守中摇摇欲坠,司马氏在狭隘、贪婪、阴险、残酷中膨胀得势.公元二五四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公卿迎立曹髦为帝.司马氏在魏国的势力越来越膨胀.
公元二六零年,曹髦不甘为司马氏作傀儡,率宿卫玫司马昭,然事败,反被昭所杀.司马昭又另立傀儡元帝曹奂,从此大事政事皆决于司马昭.终于取代曹氏政权而建立晋王朝.
这段历史留给后人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2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帝作过渡,其实还是司马昭想自立为帝。

详情: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位于他。

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第4个回答  2019-06-20

中华成语故事集

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