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聘教师工作十年之久能给入编吗

如题所述

临聘教师工作十年之久也是不能给入编的。

现在的人都存在一个误解,所谓的编制都是国家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才能称得上编制,就算国企真正有编制的人也就那几个领导。其他的正式工不能算编制,只能算合同制。

比如银行真正有编制的只有领导们,校园招聘的只能算是长期合同制工,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银行不能任意解雇的,可以称得上是“铁饭碗”。

要想有编制只能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其他的学校企业什么的都是合同制。全国正规编制严厉控制在4000万,下来一个补一个,而且遇编必考。

所以不考公务员或者不进事业单位,对于普通老百姓,能在一个大型企业或者学校里成为一个合同制工就很不错了,毕竟是严格意义上的铁饭碗。

看你是否是长期合同制工,就看你的合同是和谁签署的。比如你在学校里,你的合同是和学校直接签署的你就属于长期合同制,也就是正式工,老百姓俗称“学校编制”。如果你是中介或者劳派公司介绍的,合同不是和学校签署的,你就是临时工,也就是“编制外”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在新学期伊始,深圳大鹏新区葵涌二小英语教师袁老师却无法返回工作了11年的教师岗位,她与另外7名临聘老师于7月10日被学校以投票淘汰制的方式表决后解聘。“难过的不仅是失去工作,更是对我们教书生涯职业成果的否定!”袁老师说。
校方与大鹏新区对解聘的决定表示无奈,并告诉记者,由于执行控制临聘教师比例的相关规定,深圳市有数百名临聘教师在此轮整顿中被解聘。深圳数百名临聘教师“一夜下岗”。因没有编制带来的临聘教师工资福利低、随时面临被清退等问题,成为阻碍各地落实教师待遇的一个“顽症”。在刚刚过去的第31个教师节,临聘教师的现状再次引发关注。
编制带给临聘教师的痛
袁老师之前所在的大鹏新区葵涌第二小学今年6月以前共有教师90名,其中临聘教师30名。按照《深圳市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临聘教师比例不得超过事业编制15%至20%的规定,这所学校临聘教师比例明显超标。
据大鹏新区公共事务局人事科周科长介绍,深圳市教育局10个调查组对全市中小学临聘教师招聘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于5月26日下发《关于中小学 人事工作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要求今年6月12日前对临聘教师超过比例的学校全面整顿。限期不改,对校长问责处理。深圳市各区数百名临聘教师在此轮整顿中陆续接到解聘通知。
“在这里教书十多年的临聘教师,工资不如一个年轻在编老师多。”葵涌二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感叹说,该学校临聘教师每月固定工资七千元左右,不享受至少2400元的房补等福利,比正式在编教师少30%到一半,并且工资不会像编内老师一样每年增长。事实上,除了工资待遇悬殊,随时可能到来的解聘通知更让临聘教师们对未来职业发展产生集体焦虑。
“教师入编考试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考公务员还要难。”一名花费15000元参加封闭式培训课程的临聘老师说。29岁的张老师经过8年的教师编制考试,才考上了龙华区一所小学的在编教师岗位,她告诉记者,“八年抗战都结束了,太不容易了,我只能用无奈形容。”
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像张老师一样幸运,45岁的崔老师曾是老家连云港市骨干教师,2008年进入深圳宝安区西乡中学高中部担任语文老师,由于没有大学本科学历,年龄又超过了40岁,没有资格参加入编考试。7月突然到来的一纸解聘通知让他手足无措,“我把最成熟、最有经验的时光都给了深圳,现在工作 没有了,别的学校也不招临聘教师,我只有待在宿舍里,我也不知道干什么。”
据龙华新区一所小学负责人介绍,许多临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强,甚至胜过一些有编制的教师,这些临聘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家长也十分认可;但在编制考试上,在与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的“较量”中,这些有经验的优秀老教师往往败下阵来。“有的老教师工作能力非常强,但考了几年也考不上编制,学校也为这些优秀老教师担忧啊。”他感叹。
临聘教师陷入两难之境
一方面是“命中率极低”的教师入编考试,一方面是教育部门严控超编教师比例,临聘教师面临进退两难的现状。深圳目前有近万名临聘教师,分布在全市各 区,其中,宝安、龙岗、龙华、大鹏四个区的临聘教师占在编教师的比例已经超过30%,部分学校临聘教师的比例甚至超过60%。对此,教育局工作人员解释 说,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教师扩编速度追不上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校方大量聘用临聘教师属无奈之举。
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胡新天介绍,深圳之所以临聘教师存量巨大,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落户深 圳,随之而来的就是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了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深圳市不断吸纳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入学,导致近几年中小学学校扩建、年级扩班、教师扩 招,因此临聘教师的需求缺口非常大,临聘教师的比例不断攀升。
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1077.89万人口中,只有332万左右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在深圳的宝安、龙 岗、龙华、大鹏等区,由于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不可能按流动人口子女数量配足教师,因为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升级,当地的入读子女会大量减少,从而产生教 师闲置。因此,珠三角地区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招聘了大量临聘教师,形成了目前临聘教师比例普遍超标现状。
专家:去编制化需改革配套
同工不同酬、编制考试培训费用高、老教师编制问题难解决、编制教师岗位资源相对不足、临聘教师解聘带来的社会矛盾等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加快对临聘 教师困境的解决迫在眉睫。专家认为,深圳地区非户籍人口倒挂现象突出,如果按在校学生人数配足编制,将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全部转正,一旦生源因人口流动减 少,将会产生教师大大超编、难以分流的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去编制化需要养老、工资、人事等制度配套改革,而只按比例一刀切的裁员政策缺乏柔 性。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临聘教师的困局是地方财政保障不足产生的结果。去编制化是未来趋势,但是编制改革需要配套学校治理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各地正 在通过制度创新尝试推进教师队伍编制改革,为改革破冰带来曙光。北京近日出台《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将对高校、公立医 院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
专家呼吁,教师编制的本意在于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专心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去编制化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在用人体制创新和教学质量间平衡。别让编制与身份成为辛勤园丁们心中迈不过的坎儿。
解决好临聘教师问题考验政府智慧
这些年,媒体关于临聘教师产生的原因、临聘教师使用过程中的怪现象等分析不少,问题的“症结”已成共识。比如深圳非户籍人口太多,学生增长过多,而 正编教师的产生跟不上人口速度,而如果全部采用正编教师,一旦流动人口生源减少,会产生教师超编、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这些理由看上去都很正当,但细究却 并不合理。以深圳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流动人口生源是否会减少,何时减少,并不确定。另外,以未来生源会减少的假设性命题来确定现在的临聘教师使用政策, 政府有规避责任和降低用人成本之嫌。
一类是正编教师,一类是临聘教师,这两类群体差别很大。正编教师也常为工资待遇提出诉求,比如房补、绩效工资争议等,都是锦上添花之事,没有被解聘的强烈焦虑感。而临聘教师则不同,其工作状态有如走纲丝,工资福利待遇不仅比正编少一半,而且合同一年一签随时可能被解聘,无论你干得是否优秀,这种职业不稳定的强烈焦虑感充斥他们的内心。有一些女临聘教师在没有考入正编之前,连孩子都不敢生。
一些优秀临聘教师中,都工作勤奋甚至获得不少荣誉,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被解聘的命运。有时学校也非常无奈,说解聘通知一到手就得执行。实际上,这样的解聘里暗含很多问题,解聘的标准是什么?谁可以留下?是不是工作年限长的,没有关系的更容易被解聘。由于解聘并没有标准,这样的弹性 会导致人为的不公。
数百名临聘教师在今年被解聘的起因是由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临聘教师们找到法律依据不断申诉要求解决工资待遇,及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些都让有关政府部门感到头痛,最终决定清退超编人数。尽管在解聘过程中,学校都依据法律来进行,合同到期后不续聘,一年赔偿一个月的工资。不违法的解聘看似没有 问题,但临聘教师个体的命运却令人唏嘘。教师职业比较特殊,只能在学校之间流转。有的临聘教师40多岁,被解聘后拿到七八万元补偿金,再就业很困难。一被 解聘的43岁的优秀临聘教师开学后到处试讲找工作时,不少学校觉得讲得不错,但就是年纪太大。对养家糊口的他们来说,政府部门岂能一纸解聘就万事大吉。
当然,感性的申诉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面对近万名临聘教师群体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光是一刀切清退也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彻底解决临聘教师问题,改革还应深层次进行。有专家提出的,教师群体去编制化是未来趋势,但是编制改革需要配套学校治理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实际上,深圳事业单位去编化改革早就在一些领域进行,通常用的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过渡方式,一是减少编制造成的用人不公,二是企业化运 作提高效率。但学校要如何进行去编化改革非常复杂,还需要人社、教育等部门深入研究、科学决策才行。临聘教师的问题能否彻底解决好,很考验政府部门管理的 能力和智慧。
更需拷问的是“解雇”临聘教师的“编制”
教师被誉为“灵魂工程师”,然而一旦被冠以“临聘”二字,别说拯救他人的灵魂了,连自己的肉体都无处安放。临聘教师与在编教师之间无论是薪酬、福利各方面差异悬殊,更令临聘教师忧心忡忡的是,他们随时面临下岗的厄运。
一个“编制”,就让临聘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命运有天壤之别。报道中,那位花了8年时间才考入编制的临聘教师,只是极个别幸运儿,而大量奉献了青春、汗水和智慧的临聘教师,则无情地被解雇。
由此更需拷问的是“解雇”临聘教师的“编制”。编制本来是一个中性词,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 额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然而在现实层面,编制却变得非常复杂。所谓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之分,以及不同类型编制所享有的财政拨款及其 他政策待遇,是非在编教师及其他“临时工”人员无法享受的。
如此“编制”,让那些能力、资历都不亚于甚至超过部分在编教师的临聘教师,成为最可怜的人。这岂不是劣胜优汰?为何有了编制,在编教师哪怕水平不 行,就足以高枕无忧地端着铁饭碗?兢兢业业的临聘教师就只能下岗?“编制”成了制造行业内不平等、严重有违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向的制度障碍,主管部门 为何还不尽快加以改革?
围绕编制所推出的一系列入编考核体系,难道就不存在问题?报道中,一位专业水平很高的优秀教师,就因为学历不是本科,年龄超过40岁,无法进入编制 而在此次事件中惨遭下岗。为何如今教师的所谓入编考核体系,还在坚持惟学历论、年龄论?考试内容让大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师多次无功而返,是否也有偏应 试、轻实操的弊端?
而根据户籍人口来制定编制数量,这套模式已经被证明完全滞后于时代发展,人口流动规律,却迟迟不加以改进。如此设计下的编制,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意 味,随之而引发的问题就是,类似于深圳这样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按照户籍人口配置的教师编制远不敷使用,编制变成了卡在学校与临聘教师之间的高门槛,学校 明明需要更多有生力量,却限于编制无法吸纳,于是采取临聘方式打政策擦边球。而临聘教师则因为少了一个编制,而缺乏与在编教师对等的权益保障。
教师队伍不应有临时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思路。一个是少数人关门决策,设定计划经济思维主导的编制数量管理、无视临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搞入编 年龄一刀切的考核体系,同时让编制实际上沦为保护在编庸人、不思进取者、反向淘汰有能力、进取心强、做出实际贡献的临聘教师。另一种则是真正吸纳广大临聘 教师心声、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意见,以及根据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综合制定能者上、庸者下的双向流动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人口和 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因地制宜推出教师培养和管理体系,把用人权下放给地方和学校基层,把评价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考核权还给社会,而不是用粗放乃至粗暴的编 制体系逆向淘汰,让无数临聘教师赔了青春伤了心,不因为“临聘”就遭受不公对待。这才是“教师队伍不应有临时工”背后的正本清源。
【启示与思考】
深圳数百名临聘教师被解聘,只是我国教师聘用制问题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诸如同工不同酬、待遇低、保障差等问题困扰着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没有 “名分”的教师们。他们中不乏有经验有水平的好老师,但在现行教师管理制度之下,不得不忍受被区别对待甚至随时被“扫地出门”的委屈。
设立教师编制的初衷是吸引优秀的教师、稳定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而现有的编制教师资源因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自然就产生了聘用机制来补 缺。但是,不能在需要的时候招进来,不需要了就直接解聘,对临聘教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面对庞大的聘用教师群体,教师队伍的管理不能靠简单粗暴的解 聘,否则,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老师,也将伤害教育尊严。
临聘教师和在编教师一样,也为教育事业奉献出了青春和精力,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临聘教师,虽然没有转正,但是他们为教育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不能被 “一夜下岗”所抹杀。因此,对待临聘教师,不能粗暴地进行“一刀切”的解聘,这样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只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地 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临聘教师坚决予以解聘,以净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而对于那些能力突出、师德严谨的优秀的临聘教师,要惜 才爱才,提供相应的条件和途径,鼓励这些临聘教师通过招考取得教师编制;而那些已超过年龄无法取得编制的优秀临聘教师也要优待,通过续聘或者安排到其他后 勤工作岗位让他们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妥善解决临聘教师问题,这不仅考验着当地政府的主管部门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更是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