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了怎么办

我得了抑郁症已经几年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抑郁症我跟它那症状差不多的,经常失眠多梦问下现在该怎么办,大家帮忙一下,谢谢

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特点是起效相对较快,疗效比较确定,适合于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
  1、目前一线的抗抑郁剂包括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俗称“五朵金花”,SSRI类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尤其是抗胆碱能及心脏的不良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等。
  2、SNRI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SNRI疗效肯定,起效较快,有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对难治性病例亦有效。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阳痿和射精障碍,大剂量时部分患者血压可能轻度升高;
  3、NaSSAs类(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及改善睡眠作用,口服吸收快,起效快,抗胆碱能作用小,有镇静作用,对性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倦睡、头晕、疲乏、食欲和体重增加;
  4、安非他酮,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多巴胺再摄取的弱抑制剂,对单胺氧化酶没有抑制作用,适用于抑郁症以及双相抑郁,优势为对体重以及性功能影响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激动、口干、失眠、头痛或偏头痛,恶心、呕吐,便秘、震颤、多汗。
  5、对于一些焦虑明显、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一些苯二氮卓类(安定类)药物或者一些新型的助眠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甚至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合适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其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物理治疗
  包括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
  MECT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抑郁性木僵患者MECT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采用MECT治疗。MECT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0次为一疗程,但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 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
  rTMS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国内近年来逐渐在精神科开始应用,适合于一些难治性抑郁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rTMS),对于一些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适用,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但接受过MECT治疗过的患者,至少MECT停用1月后才可接受rTMS治疗。附表是根据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选择。
  
疾病严重程度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轻中度抑郁选择选择对存在社会心理或人际关系问题、内心矛盾、的患者,可能有效对特定患者可选择重度抑郁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选择不选择选择选择重度抑郁伴精神病性症状选择,抗抑郁药和抗精神药联合治疗不选择选择,抗抑郁药和抗精神药联合治疗选择[1-3]
疾病预后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所以首次抑郁发作治疗及时彻底至关重要。第一次抑郁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月~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亦有学者认为可略低于治疗剂量,但应嘱患者定期随访。
专家观点
  (1) 重症抑郁症诊断解读,防止重症抑郁症诊断的扩大化。抑郁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并不是有了抑郁情绪就是得了抑郁症。重症抑郁症首先一组症状群,不是单有某个症状就能诊断了;另外抑郁症的一组症状需要在至少在同样的2周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反复出现才会考虑重症抑郁症的诊断;再有重症抑郁症需要符合一定的严重程度,即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对于只有几个抑郁症状(不足CCMD-3要求的4个症状)或者抑郁症状出现时间不足2周或者严重程度较轻的情况,临床把这类情况归于亚综合症性抑郁(SSD),也应重视,建议还是去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咨询,与医生一起商量讨论应对措施。
  (2)接受抑郁症,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国内研究显示,有92%的抑郁症不寻求治疗,全国地市级以上非专科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还不到20%。不少患者内心认为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就像被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因此抗拒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治,其实抑郁症就像心理感冒,不应为患了一场感冒而感到羞耻;也有患者认为自己的很多抑郁症状,比如一些悲观消极的想法仅仅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身体的乏力、精力减退等也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原因,希望通过自己调节来纠正抑郁症,但其实这些抑郁症的症状就像患了肺炎,会难以克制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一样,是自己难以控制的,也像肺炎并不是仅通过好好休息、多喝开水就能治疗,而是需要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一样,抑郁症需要及时接受抗抑郁治疗,否则可能酿成不良后果。
  (3)消除顾虑,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很多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有很多顾虑。常见的顾虑之一为担心药物副反应。不少患者喜欢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在网上查阅各种相关内容,但由于一知半解会觉得说明书上写的所有副反应,甚至包括一些罕见反应都有可能一一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很多常见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头痛副反应仅是在治疗初期会有,一般坚持服用几天后会慢慢适应,到了药物开始发挥抗抑郁作用时,各种副反应会减轻消失。而且服用某种药物有一些副反应,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种药物也会有副反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抑郁症状本身就以躯体各种不适为主,服药初期会对原有躯体不适更加敏感,并不一定就是药物副反应;
  另一个常见顾虑担心服用抗抑郁剂后会成瘾。其实抗抑郁剂是没有成瘾性的,一些患者减药停药后出现一些不适,首先是因为治疗本身不充分,减药停药后出现了症状的复燃或者复发;或者减药停药方法不正确,如一下子剂量减少太多、停药太快,产生了撤药反应。因此减药停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还有部分患者及家属会理想化的寻找某种完美的治疗:没有任何副反应、一吃就见效、治疗后保证不再复发,在这种期待下很容易受骗上当。
  (4)遵医嘱维持治疗,定期随访的重要性。临床上很多患者治疗一两个月后便自行停药了,或者症状减轻后便自行减少药物剂量,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最后变成慢性或者难治性的抑郁症;还有部分患者治疗2周或者一个月后症状减轻,便偷懒不再去门诊随访,自行购药,其实抑郁症治疗的目标不是症状的减轻而是临床治愈,定期随访可以便于医生判断,及时调整治疗。另外临床还会出现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郁剂后出现躁狂或者轻躁狂的表现,但往往这时患者本人会感觉状态很好,无法觉察出自己的变化,只有定期随访才有助于医生的观察和判断,一旦发现患者转躁,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5)建立治疗联盟,共同抗击抑郁症。抑郁症的成功治疗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属、亲友对患者的支持鼓励,对治疗的正确认识,及时与医生的沟通,会使治疗更加有效。因为门诊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在与医生交流时患者可能会选择性的展现自己的某些方面,而家属亲友提供一些对患者观察认识的补充资料,会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8

抑郁症是一种医学上的情绪障碍,它无法靠意志来改变,不是你过一会就能淡化的,它会持续至少两周的时间,并且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工作,行为能力,感情生活。在我国有每100人中就有6名抑郁症患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9

抑郁症一定要 找到一个好的大夫 什么叫好的大夫呢 就是这个大夫他 不会轻易地给你下结论 这个大夫会跟你长谈 大夫能够理解你的状况 并且大夫能够 站在你的角度 来思考你的这个病情问题 给出一些适量的药物 而且还要鼓励你 在一些药物之外的疗法

第3个回答  2012-07-16
你好!
治疗还是需要医生的。
自己就试试自我调节。
下面有几个方法、希望有帮助。
  一、自然陶冶法。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皆有。同学们,当你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可在晚饭后到你家附近的公园散散步,痛快地玩一玩,对改变你的不良的情绪肯定会有帮助。
  二、语言调节法。通过语言既可抑制人的愉快情绪,也可抑制做的忧愁与苦闷。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他情绪状态的事物上。
  四、思维转移法。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称为思维转移法,这是从端正心态的角度解答抑郁症如何自我调节的问题。
  五、行动转移法。行动转移法是将某些情绪转化为行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以实际行动宣泄情绪的角度来解答抑郁症如何自我调节的问题。
 抑郁症如何自我调节?以上内容是很好的回答。患者若想摆脱抑郁症困扰,首先必须要树立足够的康复信心与生活的勇气,多从阳光的方面看待事物,努力战胜抑郁情绪。其次针对自身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调节手段,主动进行自我调节。最后,要向往康复后的幸福生活,持之以恒。
第4个回答  2020-10-30

心情长久的低落,兴趣感行动力特别的差,食欲不振,不喜欢与外界的人沟通交流。不喜欢去外面去玩儿,或者是自己曾经不感兴趣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都统统不感兴趣了,喜欢封闭自我,内心常有一种强烈的自责感。心口呢,就像有一块大石头一样堵在哪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