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大提琴e赏析小调奏鸣曲_第一乐章

如题所述

每个作曲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执着于挖掘空白领域,以巴托克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执着于振兴民族精神,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执着于现代语汇诠释古典题材,而埃尔加身上找不到鲜明的个人标签,他的音乐是传统的延续,即便如此,作曲家对于英国乐派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不是复制珀塞尔的音乐时代,而具备晚期浪漫主义的浓烈色彩,与同期的马勒一样从未写过歌剧作品,却以歌剧化的手法谱写交响乐。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20世纪第一部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作品。

作为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却毫不浪漫,该曲作于战争期间,这是人类社会中最悲惨的事件,毁灭人们的生活和事业,给无数人带来巨大的苦难,该曲正是战争影响下的产物。1914至1918年,战争的接连不断,埃尔加陷入悲伤与痛苦之中,那时的他认为“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十分疲惫,那时的他在僻静而安宁的马尔文山租了一座别墅,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渐渐恢复健康并开始潜心写作了。常规的大提琴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而埃尔加开先河地突破曲式束缚,设定为四个乐章。但并不影响全曲的连贯性,由幻想曲风格展开,如同单乐章一般顺畅而下。战争的阴影,事业的下滑,经济的困窘,友人的离世,爱人的重病,内心的凄凉与孤苦则化为作曲家笔下的音符。

所以《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涵盖了浓郁的哀伤,作曲家本人将该曲比喻为“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一战后的埃尔加对待生活如同盛年已过,不堪回首的老人。这种对于过往的思绪,在慢板乐章和悲哀而缓慢的音乐中达到了高峰。如同安魂曲一般,不只是为了纪念战场上的死者而写的,更是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而作,更是埃尔加对于战争生活和艺术方式的完结。埃尔加于1918年10月在伦敦开始创作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其主要部分是在乡村别墅里完成的。作曲家本人对于自己的创作深感满意,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我即将完成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一部真正的大型作品,我认为它是成功的,是有生命力的。”由于排练时间过短,《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首演是失败的,一开始并未取得认可,直到世界上来自西班牙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巴卡洛·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公开演出这首曲子,并录制了唱片,人们逐渐把它列为所有大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古典乐界的许多大提琴大师纷纷录制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不知是本国演奏家才是作品的最优诠释者,还是冥冥中的命运唆使,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的录音版本(唱片编号 CD99-448)是公认的神圣样板,那是1965年8月19日EMI唱片邀请杜普蕾与著名指挥家巴比罗利 (John Barbirolli),同伦敦交响乐团在伦敦金斯威音乐厅录制的,是该古典音乐公司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唱片之一。

虽然该曲是杜普蕾的成名作,也是她生前演奏最多、最受欢迎的曲目,甚至同期优秀的大提琴家听了杜普蕾的演奏而自愧不如,不敢触碰这首曲子。但杜普蕾曾公开表示,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不是自己的挚爱,因为曲调太悲伤,充满无限的深沉。每每演奏慢板乐章时,心如同被这忧郁的旋律撕搅一般,杜普蕾本人称它为“凝结的泪珠”。

她在演奏乐句与乐句间,均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一切的一切都通过其精准的运弓而体现。并不是肆意将情绪夸大而炫耀自己的音乐表现力,而是悲壮的情绪已升腾至几乎自我控制不住的状态之中。谁又曾想,杜普蕾演奏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时,在深沉的旋律中苍白、虚弱、呻吟而道出内心的复杂,道出了作曲家对于战争、年迈、病苦的哀怨,或许这也恰恰预示了演奏家自己悲惨的命运。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里的悲伤冥冥之中似乎是对杜普蕾本人的怜悯,她离世时正当常人壮年之际-四十二岁,其实在她二十八岁时因患多发性硬化症双手麻木失去知觉,就已经停止了演出,其真正的演奏生涯是从十六岁在英国和美国开独奏音乐会起,而仅仅持续了短短十二年。时间过于短促,历史的长河中,一切看似转瞬即逝,却无法遮盖她的伟大与辉煌,她的艺术与成就,她的杰出与完美。

电影"Hilary and Jackie"是基于杜普蕾为原形而加工创作的电影,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这样的翻译不得不叫人佩服,以中国人特有的委婉与含蓄道出了杜普蕾短暂而辉煌的十二年演奏生涯。人们开始争论电影中的Jackie是不是真实生活中的杜普蕾?杜普蕾的性格真如电影中那样极端?还是像乐界友人评价的那样热情谦和?其实说到底,人都已经走了,种种的猜想、议论、评价,无论对音乐家本人,还是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意义又有多少呢?其实大可不必把这部影片当作纪录片来看,因为拍摄与剪辑手法的精美处理已让真实的“纪录”二字荡然无存,并且影片中基于演奏家而塑造的Jackie,并没有使用杜普蕾原名,可想电影人在创作时是尊重历史的,或许他们只是想借用这传奇而悲痛的经历,进行艺术加工,而传达“天才与名望真的优于平庸吗?”这种非世俗的价值观罢了,同时,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则穿插于全片的“寂寞”之处


第一乐章赏析:

第一乐章为a小调中板,乐章刚开始由主奏大提琴以慢板速度首先拉奏出具威严气质的宣叙调,竖笛与巴松管随而衔接,速度在此时转变为中板,并由中提琴带出略带孤寂哀伤情绪的第一主题,大提琴随之在竖笛、法国号的伴奏下深情地反覆这个主题。其后的第二主题为轻快而流动的E 大调,似冲破阴霾的一道阳光,但最后阴郁的第一主题则再度出现。

第一乐章有着极深沈而有力的大提琴歌咏,木管和弦乐组迅速衔接,把音乐稳定在易于抒情和娓娓道来的气氛中。大提琴沈思良久,还是由乐队打开了这个凄美的主题,在二者的应答中,音乐走向壮美和坚决。中段另一个主题发展着,大提琴由寥落寂寞而步入曙光一般明亮和优美的音响,音乐在略微宽松一些后,回归的第一主题又增添了惆怅的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