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地震是一种什么结构式地震

今日凌晨山东乳山发生了地震。昨天下午,在银滩多次听到从地下发出的隆隆声响,今日凌晨0时5分左右发生了地震。地震时有较大的声响,好像是地质板块的撞击,或是地下爆破,与其他的地震有所不同,给人的感觉是还会有地震发生。到目前为止,又有多次地下隆隆的声响发生,有时伴有轻微的地震。有部分居民纷纷跑到户外,造成了心理恐慌。请专家们解释一下这种现象。一,是否会有大的地震发生;二,是否有其他的地质灾害(比如形成火山);三,这种现象是否还会存在多久。

乳山地震带位于牟(平)——即(墨)地震构造带,该构造带分布于胶东中部,呈北东向展布于牟平县城至即墨县城一带。主要由桃村、郭城、朱吴及育黎等数条大致平行、走向北东40~45°的断裂组成。它向西南跨过胶州湾经鲁东南沿海进入苏北,往东北越过北黄海到达辽东东部,其长数百至上千公里,宽20~30公里。
四条主干断裂平行等距分布并略显“多”字型排列。断裂间相距一般8~12公里,各断裂一般长 100~180公里,宽数十至上百米。断裂面倾向东南或西北,倾角一般较陡(70~80°),以至在同一条断裂不同地段出现反向倾斜。牟——即构造断裂带斜切鲁东地区胶北隆起、胶莱坳陷、胶南隆起3个构造单元,切割了下元古界胶东群、粉子山群,中生界上侏罗统莱阳组、白垩系青山组、王氏组,还切割了中生代燕山晚期及其以前的岩浆岩。
牟——即构造带的力学性质尽管比较复杂,但左行平移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断裂带左行平移的最重要证据是许多标志性地质界线及地质体被断裂切割且断裂的东侧相对向北东平移错开,从而构成一个断裂平移系统,每条主干断裂的平移错距6~30公里,断裂带的总平移错距约50余公里。
该构造带绝大部分出露地表,可直接观察到,较早被研究调查者发现,但都是把各条断裂分别研究,没有认识到是同属一个构造带。
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地质学院乐光禹等人在《山东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厘定及意义》一文中,首次把上述北东向断裂作为一个构造体系归到山东“基底山字型”的东翼范畴;在70年代初期的全省地震地质概查和70年代中期全省烈度区划编图中,虽不同意其“山字型”东翼的说法,但也未能建立起胶东北部的北东向断裂是个构造带的概念,仍然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加以研究;直到1979~1980年由卫星照片解译才在宏观上认识到胶东这条北东向构造带的存在。从此,牟——即构造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构造带被研究者加以描述。
该构造带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至早第三纪,不仅切割平移了下元古界东群和粉子山群变质岩系及其褶皱构造,还切割平移了中生界上侏罗统莱阳组和白垩系青山组与王氏组沉积及火山岩系;连侵入晚白垩世王氏组地层的花岗岩和岩脉也被切割平移。据此认为,牟——即构造带的平移活动时代为白垩纪晚期及其以后。
新构造期以来,除其中的桃村断裂有过活动外,其它断裂活动均不明显。沿此带历史上未记载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只有崂山地区的劈石口1506年的434级地震是发生在育黎断裂的南段,可能与断裂新活动有关。但是自1970年山东省建立地震监测台网开始至1983年 6月,沿该构造共发生有感地震13次(最大者2。9级,最小者1。9级),而且该构造带同鲁中弧形构造带的情况相似,即凡与其它方向构造带相交切的部位都是中强地震易发之地,特别是北段与燕渤地震构造带交切的烟台、威海一带沿海更是如此。

该断裂有继续发展延长之势。最近10年连续的跨断层水准测量结果表明该断裂垂直形变速率达到1。39~2。23毫米/年,是省内活动断裂年变速率较高者,其本身也未形成明显的地震活动带,但有与上述弧形断裂相同的作用,即凡与弧形断裂相交的处所(如青州、平邑、费县等处)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上述北西向弧形构造系和上五井断裂构造,都属于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促进作用的构造,这是由于其本身活动幅度较小造成的。
4.6级地震也就是说: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一些房子受到轻微破坏,建筑物等....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如果地震震级超过5级以上的话,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稳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破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