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写作中巧妙地用上一两句古诗

如题所述

好句子是怎么造出来的
——文采思维及表达技巧训练
第一部分
怎样造出好句子
一、分类联想巧设喻

1、自然类.
我们要表达生活处处是美,美是多姿多彩的这个话题,便可这样设喻: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
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
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在训练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好一个角度,然后用一个合适的引导句,逐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诗词类.
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以“生命”和“乐观”为例:
(1)引用古诗词.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2)化用古诗词.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3、人文类.
如果能在比喻中注入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那自然也就更有文采了.例如:
(1)名人+名事.
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
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河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
命运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2)名人+名言+名德.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
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
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二、花叶相宜巧映衬
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衬.”借这个比方,文章中的一些中心句好似红花,一枝独艳稍嫌单调,如果能从其他角度铺排几句(绿叶)陪衬起来,就有韵味和风采了.

1、拨叶寻花——铺垫式.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叶——铺垫句
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
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花——中心句
2、擎花携叶——牵引式.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 花——中心句
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
叶——牵引句
就好像大地上没有群峰
就好像山川内没有了飞瀑
就好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
三、纵横交错巧排比
1、层层深入法(纵式).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
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 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 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层次感,而且也很有力度,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2、同类并列法(横式).
青春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
青春是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
青春是片片馥郁醉人的花瓣
青春是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
3、异类交叉法(交错式).
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
加官进爵是政客的幸福
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
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该例与同类并列的写法不同,每一个排比句所选取的角度都不一样,是一种异类交叉的手法,显得灵活多变,姿态万千,意蕴丰赡.
第二部分 丽词佳句巧借用
——古诗文的运用增加句子的意蕴
一、穿插引入古诗句于开头、中间、结尾.
(一)古诗名句写开头——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的文章开头能够在瞬间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开篇就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往往能达到这一目的.2007年以“季节”为题的福建高考作文,有一考生这样开头:“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作者紧扣四季特点,用古典名句为春夏秋冬作注脚,让我们感觉这些名句的情韵一下子流注到作者的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作者所写的每一个季节里都站着一位位诗人,是这一位位诗人用他们的诗句扮靓了《季节》.
(二)古诗名句写中间——动人春色不须多
一篇文章里总是那几句连自己看了都皱眉头的套话,那该是多么的乏味,倘若能够在行文中巧妙地引进古诗名句点缀一下,顿时就会化平庸为神奇,化枯燥为隽永.一篇有古诗名句入文的作文是耐读的,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相信阅卷老师是不会拒绝打高分的.如2008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中的几个段落: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
以“彼岸,灯火阑珊”为题,并围绕这一话题逐渐展开,确立了“距离会产生美”的写作中心,在举了美国一旅游景点巧借距离产生美的道理吸引旅客的事例之后,用一组排比句论述我们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巧用诗句说明了我们的“隐约之美”“朦胧之美”“含蓄之美”也是因距离而产生的.立意高远,角度不俗.
(三)古诗名句写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在结尾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能再次留住阅卷老师关注的目光,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诗句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如2007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故乡,我永远的梦》的结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故乡的记忆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
“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忆故乡.故乡,装载着我们的梦.即使树高千丈,叶落必将归根:即使时间流逝,故乡的记忆也永远不会风化,永远不会.
作者在写完了对故乡风物的赞美之后,于结尾处,引用陶渊明、屈原、《古诗十九首》、郑板桥的诗句升华突显自己的主题.
还有,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也能起到首尾呼应、突出主题的作用.如2008年福建一考生高考优秀作文《清欢》的开头和结尾:
而我,独爱平淡无味的水,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本真.如水的人生总让我想到一个词:“清欢”.“清欢”语出苏轼的一句词:“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淡的人生充满着睿智与修为,这是一种境界.
…………
“人间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颗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饮一杯淡淡的矿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欢,也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感受.
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一句词“人生有味是清欢”来表现自己的人生感受,在写完如水的人生之后,再次用苏轼的这一句词加以总结,强调自己在前文提出的“如水平淡无味,才是生命的本真”的观点.
二、化用、仿用古诗词,引古诗词意境入文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已掌握的古诗文经过转化后放到文中的贴切位置,既能显示我们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更能为自己的文章增采,从而更容易激发阅卷语文老师的兴趣,获取他们的青睐.有两种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化用诗词入文.
所谓化用,就是把一句古诗词里的部分词语和自己的语言结合成完整的一句话,然后穿插到自己的文中去,说白了,就是把古诗名句加工成自己的语言.这种化用既需要写作者有相当的古诗词积累,也需要写作者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样的文章让人读了,会感觉古人复活到作者的文章中去了,在替作者说话.正所谓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有尽而韵无穷.比如下面这些语段:
(1)曾经,想要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自己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柔幽婉,随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曼曲轻歌,便能道尽万古痴情.(2007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季节》开头片段)
(2)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200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中间片段)
(3)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2008年湖南优秀作文《彼岸,灯火阑珊》的开头片段)
(4)而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也早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2007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季节》结尾片段)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苏轼、晏几道、李清照、张继、李商隐、王维、杜牧、李白、周邦彦、陆游、柳永等的诗词佳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片言只语借过来稍作加工变成自己的语言,正真的古为今用,让古人替自己说话.这样的语言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原诗的意境,读这样的文章既是对作文的享受,也是对古诗词名句的享受.我们赞叹写作者的文采.
巧妙化用,前提是作者对古诗词理解透了,有了自己的感悟,同时还要有超强语言概括能力.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令人作呕.
(二)仿用诗词语言和结构.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古诗句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自己的词句,它在形式上相近古诗句,内容上却赋予了新意.这种方法真的是用古诗词的旧瓶装自己的新酒,瓶以酒新,酒以瓶香.
如2008年河南优秀作文《且放云帆济沧海》题目就是巧妙仿用了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让人倍感新鲜.再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仿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