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会出现翻译腔的情况

如题所述

(一)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腔。
1.只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理解,造成翻译腔。
①.Whereas a country like Britain exhibit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landscape, th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S. are extreme.
原译: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在气候和风景上展现了很大的变化,则在美国大陆的差异是巨大的。
解析:此译文试图在句子结构上亦步亦趋地紧随原文,但中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原文中用英国的气候多变来衬托美国气候的极端差异的表现方法,在译文中荡然无存。只转换表层结构而忽略深层结构的译文不仅翻译腔浓重,而且给译文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改译:英国已然气候万千、地貌各异,而横跨美国大陆,各地的气候、地貌更是迥然不同。
对原文中逻辑关系的错误理解,造成翻译腔。原文中的逻辑关系有时是隐性的,若不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则会造成翻译中的逻辑混乱。从形式上看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实则“貌似神离”。这种译文不仅可读性差,还会误导读者,甚至造成对整个篇章的错误理解。

(二)由于表达不当造成的翻译腔
翻译腔的产生固然与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表达不当造成的。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译语准确地表达原文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在译语表达阶段,如果不了解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上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会不自觉地受原文的影响和束缚,把原语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修辞手法机械地移植到译入语中,造成“翻译腔”。罗新璋先生曾提出:“外译中,是将外语译成中文---纯粹之中文,而非外译‘外’----译成外国中文。此所谨记而不敢忘者也。”

1.词和短语搭配不当,造成翻译腔。源语中的搭配与目的语的搭配习惯不完全对应,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小心双语种搭配不当的地方。不能机械照搬源语搭配,而应代之以汉语的搭配方式。
④.His determination of breaking the bad habits was strengthened by her encouragement.
原译:她的鼓励坚定了他打破那些坏习惯的决心。
解析:原文中“breaking the bad habits”译为“打破习惯”。译文的这种搭配显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改译:她的鼓励坚定了他改掉恶习的决心。

2.过于直译,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照搬原文的句法结构,造成翻译腔。一些翻译工作者,尤其是初学翻译的人,往往一味担心形式上偏离原文即为不忠实于原文。因而只顾在表达形式上亦步亦趋的模仿原文,熟不知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忠实也就失去了意义,实际上就是不忠实。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词的层面上,还表现在句法的层面上。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在翻译中如果紧随原文的句法结构,译文中势必会有些部分令人不忍卒读。
从句子结构看,英语句子中,主谓这一主干结构突出。在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借助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汉语句子中,语法结构往往是隐性的,寓于语义结构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常常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而不允许颠三倒四,牵挂后连。基于这种句法差异,英语句子往往呈现首中心的特点,汉语句子则呈现尾中心的特点。故在此句的翻译中,应按照汉语句子的布局习惯重新排列句子顺序。
原译:20000种植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以被用作治疗目的。
解析: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都有被动语态。但一般来说,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原文中的不少被动语态需要作出转换。而在许多译文中,“被”字经常不绝于耳,致使翻译腔浓重。
改译: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20000种药用植物。
在句法表达层面上出现的翻译腔现象最为普遍。有的译者完全不顾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比如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主语句与主题句的差异,物称与人称的差异,复杂句与简单句的差异等。而是照搬原文表达方式,结果译出了一些让中国读者看不顺眼的“格式化”译文,违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造成“当当不绝(对when的翻译)”、“的的不休(对of的翻译)”、“被被不断(对be done的翻译)”等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