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抛弃虚荣,保持纯真虚荣的成语或典故

虚荣是麻痹人心灵的毒药,它能使人变得肤浅。、、无知和愚蠢。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刚好说明了这一点(皇帝的新装吗) 请你写出题目和作者。抛弃虚荣、保持纯真,才能是你正视贫穷的生活,并在这贫穷中积极进取。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给我吗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成语或典故,你能举出两个吗? 谢谢(*^__^*)

安贫乐道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乐道遗荣
释义:乐守圣贤之道而抛弃荣华富贵。 出处: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又 嵇康 《高士传》,其所载者广矣,而 颜回 、 蘧瑗 独不见书。盖以二子虽乐道遗荣,安贫守志,而拘忌名教,未免流俗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13
返璞归真
第2个回答  2012-09-09
典故:宠辱不惊
唐朝,有个人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兼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改个中中吧。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绝,"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他又调查到,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总之,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据说,卢承庆自己也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当过考工员外郎,后来往上当过尚书左丞,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由于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获罪被贬出去做简州司马。当简州司马的时候,卢承庆也一点没感觉到窝火。后来,朝廷把他又调回朝中当刑部尚书,卢承庆也没有因此特别高兴。
  到了晚年病危的时候,卢承庆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说:"我死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穿的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装裹,不要再给我买衣服。棺材外边也别设什么椁,也别套好几层棺材,用一层棺材装着埋了就可以。坟头不要太高,只要能让人看得见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乱写,吹嘘我这一生有什么功绩,只要老老实实写上我的履历,什么时候死的,就行了。"这就是卢承庆的遗言。可见,卢承庆不仅清廉,而且也是个对虚荣看得非常淡的人。
  "宠辱不惊"这个成语,意思是指无论宠辱,都不在意;用来形容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大大方方
解释: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
示例: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追问

需要两个呐亲……

追答

成语典故:天真烂漫
南宋灭亡后,画家郑思肖隐居在苏州的一家寺庙里,在寓所里挂上“本穴世界”的横匾以表示对大宋的思念。他画一卷长一丈多的墨兰,题上“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人们见了便赞不绝口,一致夸他画得天真烂漫,超出物外。
“天真烂漫”这个成语,后用来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