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文"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自有史记载以来,“文物”一词最早出现在距今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当时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周王室逐渐势微,礼仪制度正处于礼崩乐坏的危险边缘。在这种背景下,“重德守礼”成为各国君臣之间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鲁国大臣臧哀伯规劝桓公的一段话中提到:“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其中的“文物”代表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这一涵义一直沿用到秦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物”一词又增加了“文彩物色” “车服旌旗仪仗”等新的涵义。

直到唐宋以降,文物的涵义才开始接近今人的理解,有了古代遗物、古物的意思。如唐代颜师古《等慈寺碑》:“即倾许之人徒,收亡隋之文物。”宋代文天祥《跋诚斋〈锦江文稿〉》:“呜呼!庚申一变, 瑞之文物煨烬十九。”北宋中叶,以吕大临和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等人为代表,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他们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及至清代,由于受到乾嘉学派的影响,金石学达到鼎盛。“古物”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甲骨和简牍等都囊括其中,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称呼也增加了“古董”“骨董”和“古玩”等。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它们与“文物”一词常常替换使用。

民国时期,上述这些词汇的概念和内涵比过去更为广泛。如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文物”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指向青铜器、书画、碑帖等古代遗物,同样也包括了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等古迹遗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2
文物也就是历史文化的证物,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文”是指历史文化,也不是非得要古代的才能称得上文物,难道没听说过“革命文物”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01
古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