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本节聚焦的答案,谢谢

本节聚焦是一节的精华,这是我们的假期作业,现在马上快开学了,我还没有写,很多,请各位帮忙总结,或是提供有答案的站点

一、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分析

(一)知识点的比较分析(侧重于知识点的增添和删除部分)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老教材见第三章第四节部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新教材
老教材

增添了“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状况”的内容和图片。(P60)
无相关内容。

增加了“资料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P63)
有简单文字叙述: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P25)

删除了“渗透作用概念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等文字内容。
有较为详细的相关内容。(P58)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老教材见第二章第一节部分:细胞膜的结构

新教材
老教材

增添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P6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P67);
无相关内容。

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名词,“糖被”概念改以小字体出现,且添加了“糖脂”这一名词(P68);
无“流动镶嵌模型”和“糖脂”等名词,有正常字体显示的“糖被“概念。(P24)

增加了“课外制作: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P69);
无相关内容。

删除了小资料“关于细胞识别最经典的例子”。
有相关内容。(P24)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老教材见第二章第一节部分:细胞膜的功能

新教材
老教材

明确点出了“扩散”现象,完善了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并配上了更为形象直观的示意图。(P70)
只有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两种运输方式的介绍,无协助扩散的介绍。(P24)

介绍主动运输实例时,增添了丽藻细胞积累K+的情况(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的表格)(P71),删除了“轮藻”的图片。
无丽藻细胞积累离子的例子,但有轮藻的图片。(P25)

通过“知识链接”形式,说明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来自于ATP的水解,使前后知识更为连贯。(P72)
只是说到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P24)

以小字显示的形式阐述了“胞吞”、“胞吐”现象并配有相关图片。(P72)
用“内吞”和“外排”名词,没有图片。(P25)

每章节结束,均配有练习或技能训练、本章小结。本章配有有“科学前沿——介绍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情况”,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P74)
章节结束有复习题和课外读(无图片)。(P43)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新教材
老教材

使用“细胞代谢”的概念。(P78)
使用“新陈代谢”的概念。(P44)

“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内容翔实,生动,配有多张图片。(P81)
“酶的发现过程”以文字叙述为主,内容较为单一。(P45)

探究实验“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不但完成老教材实验目的,且又增加了“温度”这一变量,研究加热对H2O2分子运动的影响,从而提出“活化能”这一新概念。(P78)
观察验证实验“比较H2O2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不设“温度”变量,也不提“活化能”这一名词。(P46)

增添了生物实验常用术语“控制变量”的解释,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并习得相关操作技能。(P79)
无相关内容。

相关信息“目前已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P83)
小资料“目前已发现的酶达3000多种”。(P45)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研究环境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更为开放,更侧重于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P83)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主要就是研究酶的专一性。(P47)

“科学·技术·社会——酶为生活添姿彩”图文并茂,更适于中学生阅读。(P87)
“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仅有文字叙述。(P49)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

新教材
老教材

对于把ATP比喻成细胞的能量“通货”有更为实质的解释(吸能反应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P89)
对于把ATP比喻成细胞的能量“通货”的解释是因为细胞内时刻进行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P51)

图文并茂地展示了ATP的利用实例。(P90)
简单的文字叙述。(P51)

删除了两个关于ATP的小资料。
有两个ATP的小资料。(P51)

课后练习中拓展题设计得好,真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前后融会贯通。(P90)
无相关内容。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七节:细胞呼吸

新教材
老教材

细胞呼吸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P91)
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P72)

增添了探究实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实验得出细胞呼吸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P91)
文字直接表述“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P72)

穿插介绍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P93)
无相关内容。

利用相关信息增补了对[H]的解释,使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H2O光解产生的[H]时不致于混淆。(P94)
无相关内容。

资料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图文并茂。(P95)
文字说明“细胞呼吸的意义。(P74)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

新教材
老教材

知识点阐述的顺序有较大改变。先探究捕获光能的色素,再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P97)
先阐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再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P52)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用无水乙醇来溶解色素。使用更安全,也更易于学生理解记忆。(P97)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用丙酮来溶解色素。(P53)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示意图更为完善,将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一并画出。(P99)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示意图上 只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P55)

穿插介绍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出现“类囊体”这一名词(P99)
无相关内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更为详尽和科学。(P101)
“光合作用的发现”内容叙述相对简单。(P52)

增添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以说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删除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内容。(P104)
文字叙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小字叙述“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来说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P57)

将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知识点展现在本小节,从而能及时完成“自养生物”的知识建构。(P105)
“化能合成作用”在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结束部分有介绍。(P76)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老教材见第二章第二节:细胞增殖

新教材
老教材

增加学生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用来说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P110)
无相关内容。

删除了三个关于细胞分裂方面的小资料。
有关于细胞分裂周期等三个小资料。(P35)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更详尽和清晰,增添了显微镜视野下统计记录细胞数目的技术要求。(P115)
实验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P39)

第2-4节 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 ——老教材见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新教材
老教材

增加了对细胞分化根本原因的解释: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P118)
无相关内容。

正文增加了动物细胞核全能性体现的具体例子:非洲爪蟾的蝌蚪肠上皮细胞的核移植实验,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等。(P119)
通过小字内容说明动物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但没有具体例子。(P41)

增加了“干细胞”知识点的介绍。(P119)
无相关内容。

增加了“细胞衰老机制”的解释: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P122)
相关内容非常简单。(P43)

增加了“细胞凋亡”知识点的介绍。(P123)
无相关内容。

增加了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127)
无相关内容。

人教版老教材第一册中的其他内容在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去向说明:

1.“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被调整到必修模块生物3:稳态与环境;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被调整到必修模块生物2:遗传与进化。

2.“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内容都已经没有被编入特有章节,属于基本被删除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的方式比较分析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主要有四种知识呈现方式较为新颖,有创意,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

呈现方式之一:每章节均以“问题探讨”形式引入课题,启发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不间断穿插“思考与讨论”以便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澄清相关概念。

呈现方式之二:以“资料分析”形式,利用图、文、表等方式让学生讨论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如教材P63的资料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利用文字和图表,通过4个小问题的探讨,归纳得出“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结论。再比如教材P81的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这种模式呈现比原教材的呈现方式就要形象和引人入胜。

呈现方式之三:以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形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或告诉学生一些生物学事实。如P65“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通过七个关键阶段的介绍,最终解决了生物膜结构的模型问题。再比如P101“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围绕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展示然后通过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后问题被解决,比较圆满地用科学史研究的形式解决了光合作用全过程知识点的教学。老教材中也有类似内容,但内容不够完整,且前后逻辑性也不是很强,而且全文是以介绍几个著名实验的形式展开,平铺直叙。

呈现方式之四:新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点呈现方式,即通过实验研究(侧重于探究过程)来获得相关生物技能和生物原理。如P6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把老教材中的观察验证实验改变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等完整的生物学研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更富挑战性,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增强了学科趣味性。P91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方案较为复杂,需要时间也较长,观察的项目和次数都有要求,最后得出结论是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也就是说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而老教材P72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告诉我们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再比如说P104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也是通过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有效而实用的措施。而老教材P57是以小字体形式直接告知。

(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老教材教学要求的比较分析(人教版)

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新教材主要体现在第2章),细胞的结构(新教材主要体现在第3章),细胞的代谢(新教材主要体现在第4、5两章),细胞的增殖(新教材主要体现在第6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新教材主要体现在第6章)五部分。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简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摘自课标P11)

参考课标要求,再来看人教版新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编写人员在设计编排过程中化了不少心血,费了不少心机,以最大限度体现课标要求。新教材每一章节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就是“本节聚焦”。通过“本节聚焦”,教材很清楚地告诉学生这一小节中我们要干什么,具体应把握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

下面就新教材内容按课标要求和老教材教学要求比较差异之处进行列表分析:

新教材章节内容
新教材课标要求
老教材教学要求

第4章第1~3节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建议: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重点分析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两种方式。

第5章第1节
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活动建议:探究影响酶活动性的因素)。
1.知道酶的发现;2.理解酶的概念;3.理解酶的特性。

第5章第2节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理解ATP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简式2.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形成途径。

第5章第3节
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活动建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

2.理解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理解细胞呼吸的意义。

第5章第4节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

2.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3.光合作用过程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第6章第1节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活动建议: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对细胞的生长无要求。

第6章第2~4节
说明细胞的分化。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活动建议: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活动建议:搜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
知道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二、新增添知识点的探讨和分析

新增添知识点主要有:

第4章P6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60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P67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第5章P9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P104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6章P110实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P123细胞凋亡。

参考资料:http://www.hzjys.net/xkweb/zxs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