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是什么官称

如题所述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宦官都是由士人担当,具体的情况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

1、中书令就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在西汉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该官职。司马迁曾任此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他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

2、尚书令作为中书令属官,在汉武帝时尚书由中书令负责,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故称中书谒者令; 三国魏文帝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晋沿设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谢安担任中书令执政,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隋废监存令,发放改称内史令。炀帝时一度改内书令,开始与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

3、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曾改为内史。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中书令为三省长官。唐初即常以他官用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为宰相,武则天之后,只有中书令和侍中为宰相,一品、二品的官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当“同三品”官才任宰相,肃宗之后,中书令开始成为大将荣衔,而且不干预朝政。

4、宋朝的中书令班在太师之上,只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没有具体的职能;晋王赵光义任中书令,位在丞相上;辽金夏的中书令掌实权,位在丞相上,辽夏中书令是宰臣之首。金国只有太祖、熙宗朝有中书令;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耶律楚才任中书令执政,后来也效仿宋太祖的做法,赵光义任中书令为嗣子,或是让皇太子兼任。到了明代,中书这一官职被废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4
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宦官都是由士人担当。
职能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霍光传),在西汉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司马迁曾兼任此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他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
历史发展
汉元帝时中书令权势甚至比丞相都大,《汉书·匡衡传》:“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西汉中后期汉武帝改尚书令为中谒者令,《后汉书》:“尚方(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亦用士人,如张安世),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尚书令作为中书令属官,在汉武帝时尚书由中书令负责,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故称中书谒者令。元帝时萧望之为给事中,始领尚书事,反对由中书令弘恭掌握尚书,表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这是外朝官员与内廷官员争权的开始,因为中书令弘恭是刑人,萧望之借此要改变汉武帝制定的中书尚书体制。东汉不置。 三国魏文帝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晋沿设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谢安担任中书令执政,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十六国·前秦王鱼担任中书令,职高位隆,建言朝政。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   隋废监存令,发放改称内史令。炀帝时一度改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曾改为内史。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中书令为三省长官。真宰相,品级本为三品,大历中升至正二品。然唐初即常以他官用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为宰相,武则天后,只有中书令和侍中为宰相,一品、二品的官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当“同三品”官才任宰相。肃宗后,渐以中书令为大将荣衔,并不预政事。   宋中书令班在太师之上,只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无职事。晋王赵光义任中书令,位在丞相上。辽金夏的中书令掌实权,位在丞相上,辽夏中书令是宰臣之首。金国只太祖、熙宗朝有中书令,完颜亮废除中书令数年后灭亡。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耶律楚才任中书令执政,后来也仿效宋太祖时,赵光义任中书令为嗣子,或以皇太子兼任。明代废。《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太子即位,是为高宗。进无忌太尉,检校中书令,犹知门下、尚书二省。”宋朝[元丰]官制行,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令之职,别置侍郎以佐之。中兴后,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   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在体制上,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所以中书令更是政务的本源。” 在封建社会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执政机构,有时形式不同,本质相近。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机构官署,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质不同亦有“办事中书”或“掌印中书”等细分区别。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