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什么叫论语?这两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扩展资料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是有争议的。
首先,“论”,读音阳平,不是去声。《说文》:“论,议也。”也即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另外,有时它也有“诉说”的意思,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分明怨恨曲中论。”但在这里似乎都解不通。有人认为“论”是所谓“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之意,然而“论纂”一词,显然有生造之嫌,故后世多有不从者。由于《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所以这个题目有尊敬、敬仰的意思是可以肯定的。大约就是“讲述、汇编、议论、说明”一类的意思。
其次,关于古代编书体例。似乎除了《论语》极少有所谓抄纂而称为“论”的著作。余嘉锡先生曾经指出:“古人着书既多单篇别行,不自编次,则其本多寡不同。加以暴秦焚书,图籍散乱,老屋坏壁,久无全书。故有以数篇为一本者,有以数十篇为一本者,此有彼无,纷然不一。分之则残缺,合之则重复。”同时余先生还指出:“古人着书,其初仅有小题( 指篇题),�并无大题(指书题)。”且“多单篇别行,本无专集,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 。传其学者,各以所得,为题书名。”意即古人著书时,一开始仅题写篇名,并无书名。他们写好的文章多数是以单篇流传于世,没有形成集子,而且往往是随作随行 (流传),学生们得到以后才各自为它起个书名。比如在《史记》的《管子列传》、《庄子列传》、《商君列传》、《屈原列传》及《汉书》的《东方朔传》中所引他们各自的著述时,都是只有篇名而无书名。余嘉锡先生还认为:“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由此亦可见《论语》之由来殊不可解。
当然,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解释,个人觉得还是班固的说法比较可信。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即使班固也无法确切知道其中委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12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付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弟子编辑而成的。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书为什么叫《论语》呢?这要追溯到我国古代人写作的体例。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人体分为“著作”、 “编述”, “钞(抄)纂”三大类。由钞 (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论语》的“论”宇,实为排比资料、纂辑成编之意, “语”者,语录也,是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汉书·艺文志》在解释《论语》一书得名由来时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称之‘论语’。”由此可知, “论语”实为辑纂孔夫子及其弟子语录之意。
第3个回答  2007-12-12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付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参考资料:http://cache.baidu.com

第4个回答  2007-12-12
《论语》名称由来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弟子编辑而成的。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书为什么叫《论语》呢?这要追溯到我国古代人写作的体例。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人体分为“著作”、 “编述”, “钞(抄)纂”三大类。由钞 (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论语》的“论”宇,实为排比资料、纂辑成编之意, “语”者,语录也,是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汉书·艺文志》在解释《论语》一书得名由来时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称之‘论语’。”由此可知, “论语”实为辑纂孔夫子及其弟子语录之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