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论语

1,宋明理学对于孔子的曲解
2,礼教思想的变本加厉
3,孔子主张对后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请指明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
可以是资料(希精简),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
急用
不好意思,第3题应是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刚才打错了

第三题 :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2006年08月23日 星期三 02:39周朝自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须知动荡之世,亦属变革之时。一批“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有心人则开始涌现,如齐之管仲、郑之子产。和其他人一样,孔子对于当时的政治,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理念。从《论语。先进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门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分类。其中文学一科,即是指一切古籍的知识。在孔子认为,知识、道德和政治,都是走向一个共同目标而必须通过的三个阶段。从古籍中所学来的知识,除了能谋生外,更可加强于品德的修养。修养品德的目的,则是为了成为一名政治领导所作的准备。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就孔子的理想来说,文学、言语、德行三科,都是想要成为政治领导人而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可从论语之最终篇章《尧曰篇》看出,其中“谨权量、审法度”以下,都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其余篇章中,去摸索出孔子的政治思想。《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实孔子的政治思想,并没有任何的深奥的理论。由始至终,他只告诉我们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为人君者,必须“以德治国”。《为政篇》开章就提到“为政以德”四字。所以说,在孔子观念中,不管为政或为德,都是二而一,是根本分不开的。假如法家的政治思想是法制思想,那么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人治思想。不论是孔子的道德之治,或是后世孟子的王道之治、荀子的礼仪之治,全部都属于“人治”范畴。而人治的依据则在道德。

如果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那么他所理想中的社会,就是“人道社会”。孔子的社会理想,我们可以分成以下数点。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我常说:“对于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馒头远比维他命显得更重要。”因为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如果人生要体现任何道德精神,其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必须先受到保证和满足,否则一切只能沦为空想。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如在足食和民信之间作一选择,则应以民信为重。因为孔子更加明白,倘若为政者不信守承诺,其所连带的影响范围,将不局限于基本需求一项。如果为政者能信守承诺,尽心履行德政,那么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求,自然能得到保证和满足。在同一篇中,孔子的****有若也对“足食”的主张,做出了补充说明。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藏富于民”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人道社会的主要方针。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想要达到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意思是,只要在尽量平衡的原则下,老百姓即使贫穷,其心情既较能够忍受,其生活也较能够相安。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在《子路篇》中,孔子清晰的说明这一点。“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古时候因为地广人稀,有的诸侯们曾政策性的鼓励增加人口。人口多了,那自然是让其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里的“富”,是指基本需求和生活需求。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从第一点的“足食”,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衣、食、住),进一步伸展到财富均衡,最终将教育普及化。孔子理想中的“人道社会”, 基本上已经通过这三项,概略的给描绘出来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虽然创建于两千多年前,但我们可以发觉,它丝毫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今日所追求的社会,俨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人道社会”。而更重要的是,它给生活在现今社会的我们,带来了明确且真实的讯息。那就是如果各国为政者一昧只追求经济发展,人类社会无限度的自由开放而不顾道德,最终将会出现人类自己毁灭自己的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0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