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盐城的名人

拜托拉

陈 琳 汉朝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盐渎县人,他做过古射阳县郡守,后任汉末大将军何进的主薄。因何进阴谋篡汉被杀,他避居冀州,又为袁绍重用。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第24回时也写到陈琳的故事。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陈琳因文雄海内,又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汉献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于古射阳河畔。陈琳擅长草拟公文,尤以替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最为有名。他的诗仅存4首,以<<饮马长城窘行>>最有价值。

陆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实,祖籍建湖建阳,生于1236年。幼年随父迁居京口朱方镇(今丹徒县境内),后在鹤林寺读书(镇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陆秀夫题鹤林寺的石碑),20岁登进士;德祜初任礼部侍郎;后又升为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祥兴元年(1278年)为左丞相,驻军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境内)抵抗入侵的元军。次年元军攻破崖山,陆秀夫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先驱妻、子入海,尔后背负皇帝、怀藏玉玺从容投海而死。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乡建阳镇建有“丞相陆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陆秀夫与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迹;另有<<陆忠烈集>>传世。

张士诚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丰县大龙乡张家墩人,生于1321年,盐贩出身。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于是伙同其他17个盐民揭竿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先攻下盐城、泰州、高邮等地,自封诚王,国号大周,年号文佑;后又攻下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为吴王。4年后被朱元璋打败,其被俘,后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仓。少时膂力过人,曾赤手空拳打死过猛虎。后在山东永王军中任谋划,历时9年。永王兵败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义,后被中丞李炳之陷害,发配辽东,明永乐元年被赦免归乡,自称东溟叟,又号柏门老人,死于1419年,享年90岁。他一生写下许多诗作,著名的有《辽东有感》、《戌归》、《示后》、《戌归咏牡丹二首》等。据传,便仓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员,字世用,丁溪场人,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年),25岁登上进士,历任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后进少保东阁任大学士。66岁时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高谷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后因年老主动离职回家。英宗皇帝对他评价甚好。高回乡后,仍住的是简朴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岁。

王 艮 明朝哲学家,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东台安丰人,出身盐丁。他拜当时著名哲学家王守仁为师,刻苦自学,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他认为,“道”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没有参与封建政权的统治活动,不肯做官,终身为民。他是明朗哲学家的一个流派——泰州学派的创立人。他广收门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农民、盐丁等,他终身讲学,始终接近劳动人民。后人将其著作辑成《王心斋先生遗集》。

朱 恕 明朝哲学家,泰州学派重要成员,字光信,号乐斋,大丰县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刚正,见义勇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文化,勤学苦练,很有成绩。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老师王艮的哲学思想。他虽系学者名流,但仍以樵业为生,不肯与官僚交游,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韩贞吾的著作,后人辑为《朱乐斋、韩贞吾两先生遗集》流传于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字彬臣,又字 臣,号射陵,盐城郊区北宋庄人,生于1620年,卒于1701年。他工书能文,对书法造诣很深,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书,这些书作用很大,对后人的书法、诗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入清后,他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自号耕海潜夫,以书诗自娱,写下许多名诗,其诗篇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清廷腐败统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柳敬亭 明末清初大说书家,他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东台曹家庄人,生于1587年。15岁时为避仇而流落江湖,息于柳树下,故改姓柳,名蓬春,号敬亭。他起初自学成才,很有说书本领;后来拜松江说书名家莫后光为师。在名师指点下,大有长进,技艺精湛,在南京秦淮河开业说书,声名大振,擅说《隋唐》、《水浒》、《三国》等书,后来成了我国评书艺人的鼻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吴嘉纪 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生于明朝万历46年(1618年),布衣出身,东台安丰人。他虽家境贫困,体弱多病,但不以为苦,喜读书,爱写诗。由于他长期生活在贫民之中,因此他的诗大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生活,对老百姓的痛苦深切同情。明亡后,他从事抗清爱国文学活动,有许多诗揭露了清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痛斥了清军的暴行,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迫害,他的《陋轩诗集》被列为禁书。他死于康熙23年(1684年),葬于梁垛开家舍,清内阁中书汪懋麟为他作基铭刻石。吴嘉纪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成就的贫民诗人,其著作《陋轩诗集》共收入他写的诗1091首。

葛天民 明朝抗倭英雄,字田纯,东台人。明朝天启年间贡生,曾任福建福清县丞、山东经历等职。后解职回乡,时值倭寇(即日本海盗集团)入侵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葛天民为保卫家乡,组织盐民、农民、居民数千人智斗倭寇。当时倭寇用的武器是“倭刀”,只宜近战,他就动员民众用长毛竹削尖为竹枪刺,抗击敌人;倭寇脚穿皮鞋或木屐,他就动员民众在要道上撒上豌豆,黄豆。倭寇一到,脚踏豆子,一走一滑,纷纷跌倒,此时埋伏在路旁的民众四处出击,用长竹枪刺,倭寇用倭刀乱砍,因刀短伤不到人,反把竹竿越砍越尖,大家对准倭冠直刺,这一仗杀得倭寇大部死伤,只剩少数残寇狼狈逃窜,以后,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侵犯了。后人为纪念葛天民的抗倭功绩,为他立了墓碑。

王之桢 明末清初抗清名人,字筠长,盐城人。明末贡生,他精通经史,博学多才。1644年,明崇祯皇帝自缢,清兵入关,著名抗清爱国将领史可法督师扬州,抵抗清军,设招贤馆,广收人才,王之桢前去,积极辅佐史可法,献了著名的抗清十策,深得史的赏识,在幕中掌握机密文书。当清军包围扬州、劝史可法归降时,王之桢挺身而出,以史的名义回答清军头领多尔衮,申明大义,严词拒降。这封《答多尔衮书》十分著名,一直为后代传颂。

徐 铎 清朝书法家,字令民,号南冈,又号枫亭,盐城徐马庄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后奉旨校士山东,在济南府儒学传集学官弟子宣讲,勉以读书立志,研求经济;后来为湖南正考官,曾出守云南,又升山东按察使,后擢布政使,是著名书法家,在山东指导曲阜孔继涵、孔继涑两兄弟的书法,使之大有长进。据考,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的二孔,就是指这兄弟两人。

冯道立 清朝水利专家,字务堂,号西园,东台时埝人,生于乾隆47年(1782年),死于1860年,终年79岁。青年时代他目睹家乡常闹水灾,便立志治水为民造福。他认真研究水利,常到实地勘察,参加过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一次去勘察,3年未归,甚至途中路过家门而不入,大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他为治理里下河地区的水患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深得民众的称赞。他一生写有许多水利专著,如《淮扬治水论》、《淮扬水利图说》(内有《七府水利全图》7幅),系统地科学地提出了根治苏北地区、特别是里下河地区水患的具体方案,还有《勘海日记》、《束水刍言》、《测海蠡言》(后附《攻沙八法》),是他几十午治水经验的总结,实用价值极大。

徐开业 清朝状元,字健庵,号丹岑,响水县六套人,生于乾隆53年(1788年)。嘉庆25年(1820年)武科应试,他中头名状元,大魁天下,年值33岁,历任御前一等花翎侍卫、陕西都阃府宜君营参将等职。皇帝授予他武功将军,晋封武显将军,其夫人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关阵地上带甲而终,年仅44岁。徐开业不仅是武状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精通文学,写有许多名诗。可说文武双全,名扬天下。

陈玉澍 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原名玉树,字惕庵,建湖县上冈镇人。清光绪14年(1888年)考中举人。他爱好写诗,其诗中充满爱国激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他一连写了几十首诗,痛斥日本的侵略行径,抨击清政府的反动无能,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其诗中还洋溢着唯物论的战斗精神,如《戏题寺壁》、《七夕》都很有名。他拥护当时的维新变法,著作有《卜子午谱》、《后乐堂文钞〉等。

宋泽夫 民国革命志士,名润,原名殿康,字泽夫,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于盐城宋村。他自幼勤奋读书,青年时便有革新之志,反对清政府,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抵制袁世凯,传播革命思想,创办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宋泽夫在《新公报》上发表《青天白日哪里去了?》、《国丧》等文章,痛斥蒋介石的“乌天黑日”。抗战爆发后,他慨然出任第五战区盐城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会长,发动群众抗日。1940年新四军到盐城后,他欣然出任盐城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竭力拥护共产党,共商抗日大事。后不幸被捕,遭严刑拷打,但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杀头现成,改口不能”的英雄气概。后被营救出来,出任盐阜区首届参议会副会长。病危中,他还告诫探望者:“一条路,靠共产党”,临终际,犹高呼“抗日杀汉奸!”1942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葬于宋村。宋泽夫先生逝世后,中共盐城县委敬献挽联“敢说敢言敢怒敢骂嫉恶如仇临终犹高呼杀敌,有气有节有爱有憎刚毅可风迂难竞不屈寇庭”,并决定把盐城中学改名为泽夫中学。陈毅园志曾称赞宋泽夫是“苏北的鲁迅”。现在,市暨盐都县政府还决定修建宋泽夫陵园。

胡启东 爱国民主人士,原名应庚,盐城张本村人,清光绪15年(1885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他自小认真求学;青年时代才气横溢,工诗善文;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是一位反袁世凯、斥段祺瑞、拒曹锟的勇士。抗战时期,他在盐常与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商讨抗日大事。生平著有《鞍湖文存》3卷、《鞍湖诗存》l卷等,并主纂《续修盐城县志》4卷。1957年2月1日逝世于北京,葬于八宝山公墓。胡启东为人正直,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

印鸾章 爱国文人,其笔名印水心,1883年生于盐城,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北大教授,1909年到上海工作,先后担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图书公司校理,《神州日报》、《民权报》、《新闻报》主笔及上海广学会编辑,他翻译和校刊过100多种书籍。1919年他为家乡编写了《盐城县乡土地理》和《盐城县乡土历史》,为盐城当时中学教材,深得盐城教育界的好评。他在”文革”中病逝于苏州。

张逸笙 爱国人士,字延寿,1875年生于盐城。他青年时代立志从事新学。清宣统元年始,先后任省咨议局议员、省议会议员、省参议会第一科长、省议会秘书长等职。民国15年回乡,在盐拥护抗日、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历任苏北人民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等职。他还是盐城书法名家之一。

汪同尘 清末至民国期间从事教育事业和古文学研究的学者,原名家材,又名恸尘,东台镇人,生于1891年,清末举人。他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立志献身于民族振兴事业。他思想进步,刚正不阿,一生从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活动,做过中学教员、中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监察院首席秘书、编辑、大学教授等。他不慕功名,以教育和治学为己任,不遗余力,他作的《甲骨文字正解》是一部巨著,还有其它许多著作。1941年5月3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他不幸遇难,时年50岁。

周涤钦 抗日时期画家,名洁,字涤钦,又字君素,在抗日时照自署别号百炸余生,盐城秦南人,生于1894牟。他自幼喜欢诗画。1931年,他结识大画家徐悲鸿先生并成为好友后,其诗画造诣更深。“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以卖画支持抗日,徐悲鸿热心为他在《长沙日报》上刊登启事,周涤钦还写了许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诗文。1939年10月被反动派韩德勤秘密杀害,终年46岁。

喻兆琦 我国著名动物分类专家,字慕韩,大丰白驹人,生于1898年,大学毕业后又到法国和德国留学,1933年回国,36岁时就任山东大学教授,次年担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兼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虾类分类和鱼类寄生桡足虫分类研究的专家,对我国长江流域、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以及海南岛的数百种虾,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成绩卓著,另有《中国虾类志》专著。喻兆琦具有高度爱国心,当看到日本侵占我国、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时,深感痛恨,作诗猛烈抨击。1941年日军侵犯白驹,已经中风了的喻兆琦由于惊悸过度,不幸逝世,年仅43岁,葬于白驹小龙河边。

还寄萍 革命干部,原名佩琮,1908年生于盐城西乡庙子堡。他学生时代勤奋读书,2l岁时在盐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任中共盐城县委书记。1932年他积极协助胡乔木同志回盐创办《朝霞》杂志。1940年新四军到盐城,他担任盐城县参议会议员、盐城县第七区区长、副县长等职。他善于团结党外人士,与宋泽夫、胡应庚等社会上层民主人士经常交往,对当时盐城的统战工作多有贡献。全国解放后,他被调往广西,担任过平南县、容县、苍梧县的县委书记,梧州市市长、市委副书记等职。在“文革”中受迫害,于1967年3月19日含冤而死。

顾正红 革命烈士,滨海县正红乡小顾庄人,生于1905年,1921年逃荒到上海,次年进日商纱厂当工人。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宣讲革命道理,团结工人群众,进行罢工斗争。1925年5月,当纱厂反动头子残酷迫害工人时,顾正红大义凛然,领导工人进厂交涉,竞遭日本资本家抢杀,时年20岁。日本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五卅”运动是一次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伟大反帝运动,而顾正红则是这一伟大运动中的先锋战士。

周甘尘 孙中山革命军少将旅长,他本姓丁,名绍忠,因过继予舅父家而改姓周,东台安丰镇人,生于1889年。1917年,他赴广州投奔孙中山。1921年应江西都督李烈钧的聘请,在军官干部学校任教育长,他详订教育纲要,严格训练,曾得到孙中山先生很高的评价,遂提升为参谋处长。为清除江西境内北洋军阀的势力,李烈钧部在开往全州行军途中,任命周甘尘为全军行军总指挥。1922年6月孙中山讨伐叛军陈炯明时,他在革命军许崇智军部任参谋长,同年7月又在该军任第一旅旅长、讨陈(炯明)前敌总指挥。27日,周甘尘率部追击陈的败军进至白茈花,率卫士登高侦察敌情,不幸遭伏兵袭击,身受重伤,送香港国家医院抢救无效,于8月8日上午去世。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亲题“痛失干城”四字祭吊,特追赠周甘尘为少将旅长。周的棺柩送回原籍,安葬在安丰下灶,今下灶小学旁。家乡各界人士为纪念其功绩,特在安丰建立周甘尘烈士祠(惜在抗战时期被毁)。

马玉仁 高级将领,原名曰能,字伯良,1875年生于建湖马家墩。少时家贫,以贩私盐谋生,后参加辛亥革命,担任团长。之后卷入军阀混战,逐步升为师长、军长、镇守使、十六路军总指挥,被授予陆军上将衔。在这段时间,他干了不少不光彩的事情。但当日本侵略我国时,能以国难为重,不当汉奸卖国贼,在射阳黄沙港一带成立抗日游击司令部,招集2000余人,马自为司令,其外甥计雨亭为副司令,进行抗日游击战斗,比较激烈的有合德镇西北和耦耕以北的伏击战、中心桥南的阻击战、通洋港的遭遇战、以及夜袭陈洋日军据点等。他在日、伪、顽三股反动势力的夹攻下始终不屈不挠,在抗战中牺牲,终年65岁。他死后的余部由计雨亭率领参加了新四军。

李镇淮 同盟会黄兴部将,字楚江,滨海县东坎镇人。幼年读书,甚是聪明。对乡里不平事常挺身干预,仗义执言。辛亥革命盐城光复后,他当选为东坎议员。后来投于黄兴麾下,被委任为江北讨袁(世凯)军司令兼第五旅旅长。后在战斗中不幸被俘,就义时仅32岁。

戈公振 新闻学家,原名绍发,1890年生于东台县一个贫穷的“书香人家”。他在上海《时报》工作时,从排字员、校对、助编、编辑做起,一直升到总编辑,并努力革新,创办了多种副刊;同时专心研究我国新闻学和新闻史,积极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了几个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是一位造诣精深的新闻学专家。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论述新闻史的著作《中国报学史》,考察过欧美国家的新闻事业,编译了《新闻学撮要》。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创办《生活日报》宜传抗日。1935年不幸逝世。

孙石灵 著名作家,原名大河,别号奇玉,笔名石灵,1909年生于响水镇。他早在学生时代经惠浴宇介绍加入共产党。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社联,从事创作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日军侵略我国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剧本、小说、杂文、诗歌等,进行抗日救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南通学院辅导主任兼政治教授、上海《文艺月报》编委、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1956年去世,著有《石灵选集》。

孙 兰 革命干部,原名韦毓梅,乳名阿平,笔名姜平、余岚、赵岚、林潭,1913年出生于盐城县秦南乡三里港刘村。1933年春,她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左联”。后转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与蒋南翔等一起参加“民族武装自卫会”,她积极参与发起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上海从事妇女救国会工作,协助许广平组织起“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并由她主编公开出版发行《上海妇女》期刊。1942年春,党派她到苏北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历任盐阜区妇联主任、苏皖边区淮安县县长等职。她是我国第一个女县长。当时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称她为“共产党的女才子”、“红色中国的女县长”。建国以后,她先后担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省委侯补委员、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市委候补委员等职。在“文革”中受迫害,不幸于1968年4月8日含冤而死。

周巍峙 江苏东台人,十岁时随二舅父、我国新闻巨擘戈公振到上海,曾在邹韬奋、李公朴身边工作,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党组书记,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他是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曲作者,并领导创作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6
盐城盐官多名人。在古代,由于盐是朝廷的一条经济命脉,因此历代帝王对盐官的选择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们要么是有才干的能人,要么是皇帝的亲信,所以盐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层盐官靠理盐政时业绩颇佳而升为朝廷大官。北宋时的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先后被派在盐城做过低等级的盐官--西溪盐仓监。这个盐仓监,只是监管白驹、丁溪等五个盐场的生产和储运事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盐务管理所所长。西溪在盐城的东台境内,是盐仓监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写出了"一首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新词的著名词人。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词,词牌名《浣溪沙》,据研究考证,这首词就作于西溪。词里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大约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有些不满意。但他在任时,还是有些政绩的,不仅理好了盐务,还在西溪办学,培养人才,西溪一带,不是盐商便是盐民,为他们培养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来,当地人没有忘记他,还将附近的一条溪流称作晏溪。后来,他到朝廷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继任盐仓监叫吕夷简。他在西溪任上写了一首以牡丹花自况的诗,"异香浓艳压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开向东风应有恨,凭淮移入五侯家?"他对做盐仓监这样的小官不满意到了发牢骚的程度,内心很痛苦。但据当地人说,他的盐仓监还是当得不错的,所以,后来也当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则写了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参知两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吕夷简。范仲淹在西溪不仅盐仓监当得认真、出色,而且还自告奋勇、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众修筑了一条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连云港附近)全长181华里的捍海大堤,挡住了凶险的海潮,保卫了堤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当然也保住了堤西的盐场。这条大堤,被后世人称为"范公堤"。范仲淹后来也因才干出众而当了参知政事。西溪一个小地方,三个小盐官,后来都当上了丞相,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