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与评价

江湖救急!!!

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集中在国民性上,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就是一个奴性十足的民族,只懂得盲从,没有思想,不知道去争取权力。而中国人的奴性是中国历史漫长的专制制度的产物。
鲁迅的这种看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和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合拍。但从现在看起来,对于国民性的批判还要认真思索中国文化传统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不能因为老子穷就认贼作父。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不足之处也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就是这些,粗略讲讲,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07
鲁迅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在那随时都可能碰壁的社会里他坚持写作文学、写作小说,我国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创作,也是在手中成熟,其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都与以前的那些小说大相径庭。他小说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病态社会的憎恶,同时也鞭打了当时社会各种丑陋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要唤醒亿万受压迫人民起来反抗。
他的思想文化建树开启另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思想上使读者在小说戏剧性中看到其内在的悲剧性。他的思想虽然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但其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他的小说主要采自那些病态社会里的不幸的人们作为描写与议论的对象,以从平常的社会现象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痛苦,以达到各界人士的注意和呼唤大家共同起开疗救这种病态。

为了打破“瞒和骗”,他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让读者与他的小说人物连同他自己一起正视人心和人性的卑污,以及承受内在精神的酷刑,从而在灵魂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最终引起读者与小说在思想上的共鸣。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狂人日记》在现实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革命的精神。狂人面对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的向食人者发出警告:“要晓得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这世上”。他渴望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人出现,这就体现了想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狂人还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便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向社会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再如《阿Q》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身上看到了,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到强这凌辱时不敢反抗,转而欺负弱小。二、在革命时用传统的观念理解眼前的革命,从而产生一种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的合成产物。三、用夸耀过去来解脱显示的烦恼;用自轻自贱来掩盖所处失败者的地位。从而在现实上受挫,而在精神上永远优胜。

阿Q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他身上的特点当时大多数人共有的,他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清晰展示了其小说从外在喜剧性中看到了内在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的艺术性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他冲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大胆地采用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行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把塑造人物性格放在首位,并且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所以可以堪称之为创造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白话问小说的原因,你知道吗?就是因为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狂人日记》却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多层次的展开来完成批判封建社会的。

首先从周围环境:人们对狂人的围观、注视、议论等等构成一个充满杀机的空间。其次,作品通过联想把狂人所处的的环境扩大到整个社会的现象,如狼子村佃户告荒时挖人心肝煎炒了吃,用馒头蘸血吃和吃徐锡麟等构成吃人的社会网络。就这样一层层地完成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与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狂人精神上病态的传神描写,他还并没有达到创作意图,所以作品为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的弊害,又通过象征主义把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这就既形象又深刻的揭露了“吃人”本质。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选材不追求情节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严格依据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他以“杂取种种人喝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原形进行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具有广泛的典型性。如在《祝福》中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口来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有时也采用了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在《孔乙己》采取三重“看与被看”的模式等等,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的揭示和社会意义、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 呐 喊 》 共 收 集 了 《 狂 人 日 记 》 、 《 孔 乙 己 》 、 《 故 乡 》 、 《 阿 Q 正 传 》 等 十 四 篇 短 篇 小 说 ,其 艺 术 特 点主要有四:
一是反映真实。 鲁 迅 曾 经 尖 锐 批 评 瞒 和 骗 的 文 艺 , 提 倡 现 实 主 义 的 创 作 原 则 , 主 张 文 学 创 作「 如 实 描 写 」 , 「 有 真 意 , 去 粉饰 , 少 做 作 , 勿 卖 弄 」 。 它 写 的 是 随 处 可 见 的 普 通 事 物 , 就 像 日 常 生 活 那 样 朴 素 和 真 实 , 闰 土 的 形 象 所 以 感 人 至 深 , 就 因 为 它 是 旧 中 国 农 民 生 活 的 如 实 反 映 。 从 题 材 上 , 作 品 写 的 是 普 通 人 物 的 今 昔 变 化 , 而 非 重 大 题 材 , 从 文 体 上 说 , 它 彷 佛 是 记 ? 生 活 点 滴 的 散 文 , 而 非 精 心 结 构 的 小 说 。 但 作 者 炽 热 的 心 肠 , 深 刻 的 思 想 , 却 在 这 平 淡 无 奇 的 描 述 中 , 十 分 真 切 感 人 地 体 现 出 来 。
二是白描手法。鲁 迅 的 白 描 手 法 具 有 揭 示 人 物 灵 魂 深 处 的 传 神 的 艺 术 功 力 , 这 也 是 他 的 现 实 小 说 取 得 杰 出 成 就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作 品 中 展 现 的 生 活 场 景 、 水 乡 风 情 、 民 俗 风 貌 、 城 镇 景 致 、 人 物 的 言 行 、 姿 态 , 就 像 生 活 本 身 那 样 真 实 、 自 然 、 朴 素 , 毫 不 点 染 加 工 , 但 读 起 来 却 有 一 股 ? 大 的 内 在 力 量 , 深 刻 地 反 映 了 人 物 复 杂 的 心 理 活 动 。 正 因 为 鲁 迅 擅 於 发 掘 , 敢 於 写 出 , 所 以 他 的 小 说 具 有 ? 大 的 震 撼 人 心 的 力 量 。 鲁 迅 是 「 将 灵 显 示 於 人 的 , 在 高 的 意 义 上 的 写 实 主 义 者 」 。
三是细节刻画。鲁 迅 又 擅 用 「 画 龙 点 睛 」 的 手 法 描 写 人 物 形 象 , 运 用 具 有 特 徵 性 的 细 节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 如 《 阿 Q 正 传 》 用 阿 Q 被 打 后 说 是 「 儿 子 打 老 子 」 , 或 被 打 后 说 自 己 是 「 虫 、 豸 」 等 一 系 列 细 节 , 鲜 明 地 表 现 出 这 个 人 物 自 欺 欺 人 、 自 轻 自 贱 的 性 格 特 徵 。 《 药 》 用 夏 瑜 被 狱 卒 打 了 嘴 巴 反 而 说 打 人 者 「 可 怜 」 的 细 节 , 突 出 了 革 命 者大 义 凛 然 的 品 格 。 「 画 龙 点 睛 」 的 艺 术 手 法 , 使 人 物 形 象 鲜 明 生 动 , 令 人 难 以 忘 怀 。
四是性格创造。鲁 迅 小 说 的 另 一 艺 术 特 点 是 用 喜 剧 的 笔 调 写 悲 剧 , 塑 造 了 富 有 喜 剧 性 的 悲 剧 性 格 , 喜 剧 性 与 悲 剧 性 达 到 了 高 度 的 和 谐 统 一 。 鲁 迅 说 : 「 悲 剧 将 人 生 的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 灭 给 人 看 , 喜 剧 将 那 无 价 值 的 撕 破 给 人 看 。 」 阿 Q 的 阿 Q 主 义 是 无 价 值 的 东 西 , 用 喜 剧 的 手 法 将 其 撕 ? 能 引 起 人 们 的 反 省 。 阿 Q 性 格 中 交 织 ? 喜 剧 和 悲 剧 两 种 因 素 , 这 两 种 因 素 本 来 是 不 协 调 的 , 但 他 的 不 觉 悟 , 使 它 们 得 到 了 统 一 。 作 品 获 得 了 喜 剧 效 果 , 引 人 发 笑 ; 但 读 者 在 笑 的 时 候 , 感 到 难 过 , 嘲 笑 中 含 ? 眼 泪 , 对 主 人 公 的 愚 昧 , 麻 木 感 到 气 愤 、 焦 急 , 也 为 他 的 遭 遇 感 到 悲 痛 和 不 平 、 喜 剧 的 外 形 中 包 含 ? 悲 剧 的 实 质 , 揭 示 ? 严 肃 的 社 会 主 题

《阿Q》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身上看到了,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到强这凌辱时不敢反抗,转而欺负弱小。二、在革命时用传统的观念理解眼前的革命,从而产生一种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的合成产物。三、用夸耀过去来解脱显示的烦恼;用自轻自贱来掩盖所处失败者的地位。从而在现实上受挫,而在精神上永远优胜。

参考资料:http://iask.sina.com.cn/b/19340754.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