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吸收性?

从吸收中国文化到吸收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吸收性让人瞠目。其中原因肯定错综复杂,一言难尽,希望有达人能从神道教对其文化影响这方面帮忙分析一下,谢谢

神道教通称神道,它是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源,它对日本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神道作为日本国民独有的宗教信仰,宛如一条源源不竭的文化河流,在时代气候的影响下,时而泛滥成灾,时而潺湲温顺,流淌在日本民族精神的底层,左右着日本人对面对自我,人类,自然、社会所秉持的自我感觉。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在自己的原始“神道”基础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成分。日本在学习中国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和”文化的价值观,即群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在战争期间要求誓死效忠天皇,体现为剖腹自杀的武士道精神;在和平时期,则在日本企业管理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做法中体现出来;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与价值观“仁”,则从来就不是日本文化最关心的问题。中国人讲求仁义待人是做人的根本,而日本文化并不把仁义要求看得太重。

由“和”的观念所形成的群体主义价值观,是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一把钥匙,日本人也把自己叫做“大和民族”。这种重“和”不重“仁”的文化,能够有效团结民众,形成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其局限在于:“和”之观念只能作为实现文化群体内部凝聚的工具,并不能指出文化前进、发展的方向,一旦这个文化方向走错,必将贻害甚重,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日本后来走向对外武力扩张,就是借助所谓“大和魂”与“武士道”而加速走向自我毁灭,也对周边国家犯下了滔天罪行。 “和”的文化价值观是日本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

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技术文化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资源拥有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材料价格猛涨,特别是由于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导致世界性石油危机;其次由于日本贸易的不断扩大,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依靠进口原料、燃料和出口工业品的贸易立国的两大支柱产业产生了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惟有尽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幅度提高工业品的技术和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取胜,因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超过了贸易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75年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斋藤优巳提出“由加工贸易立国向技术立国的转移”的理论,这一理论取得了政府、财界和学术界的赞同,终于1980年日本通产省在《80年代的通产政策设想》中,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口号,宣告日本已结束“追赶现代化时代”,正迅速迈进“世界一流国时代”。
首先,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创新在科技领域表现得最明显,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如1949年12月日本科技厅发表的《技术白皮书》中估计,当时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20~30年,有的学者认为落后30~40年。因此,日本为了急赶直追,绕过先进国家走过的弯路,用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代价赶上并超过他们。首先,根据日本经济建设的重点,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如50年代主要集中于电力、钢铁、造船、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等重工业和化工部门;60年代中期后转向知识密集型工业,如通讯设备、航天、汽车制造、电子机械等;70~80年代则侧重于宇宙开发、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引进。从1955~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几乎掌握了半个世纪世界发明的全部技术,只用了不到60亿美元的代价,争取了20年左右的时间。到70年代,日本在钢铁、汽车、家电等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已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样的效益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其次,对引进的科学技术结合日本的实际实行国产化方针,通过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分解、研制,求得个别改良,综合改造创新,创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使新产品物美、价廉、耐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在50年代日本大多引进原装成套设备,如原子能发电设备,冷、热轧带钢机,大容量发电机等。60年代后则重点引进技术专利、技术情报及基础性科研成果,日本购买外国专利的经费占整个技术引进费的80%。然后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扬长避短,进行创新开发。如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大大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1961年日本东洋公司从西德引进注克型转子发动机技术,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了6年,终于试制出浸含铝合金碳材料,克服了被称为“魔鬼爪痕”的发动机体内振痕,进而发明了非破坏检查法(N.D.I法)。1968年生产出在质量和产量上都压到西德的汽车。以后又针对世界市场的需要生产出小型、物美、价廉,质量优良的汽车,从而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优势。
最后,日本吸收外来技术往往从模仿复制入手,所以有人说日本人是一个善于“拿来主义”的民族。在日本文化技术总量中,有相当数量是对外国文化直接模仿复制的。如早期照搬中国文化,将中国的历法(唐历)和元旦、七夕、重阳等节日,变成日本的历法和“年中行事”(节假日);将中国的食器、乐器、乐舞、佛具、武器及其某些服饰等多半原封不动地采纳。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的某些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和教育制度,仿照外国的机械设备和轮船、铁路等,欧式洋楼、西服革履,西餐和西洋音乐,舞蹈也流行全国。机械模仿属于低层次的文化吸收,但是没有“低级阶段”的文化吸收,就不可能顺利实现“高级阶段”的文化吸收。
日本吸收外来技术文化并未停留在单纯模仿上,而是走一条引进—消化—融合—改造创新的道路,从而达到赶超先进,后来居上的目的。日本善于学习和改造外来文化是有其历史传统的,如公元16世纪洋枪第一次传到日本,40年后日本洋枪的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古代日本没有文字,中国文化传入后最初日本的公文使用汉字,非常不方便。后来便根据中国的草书创造出日文的平假名,依据汉字的楷书创造出片假名。假名是一种音标文字,和汉字表意字完全不同,并有优越于后者之处。日文的创造促进了日本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繁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9
你可以恨它的过去恨它的现在,但是它发展是存在的。它对我们来说是那麽重要,因为它的发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方面。它有先进的发达的科技,世界多少强国无法与之抗衡,又有多少国家用着他们的电器,处处是他们的技术。它的发展牵动着全球爱好和平人的心。它还有一支庞大武器装备精良的自卫队,其实就是武装力量,时刻觊觎着世界的发展。但凡有战事争端,它都会有激烈的反映。我们在思想上的藐视并不能减弱他们的战斗力,相反总会让我们有一种感觉就是日本永远都停留在60年前的历史阶段,60年!他们的发展你关注过吗?他们生活科技的先进你亲身领会,而他们的军事呢?

爱国所以爱和平,爱国所以要发奋,自己的技术强大才能不被人欺负。学习他们的技术就是强大自己的过程,怀着一种学习的心和清醒的头脑去从各方面了解学习各国的技术,不能平一时冲动否定一切,蔑视一切!盲目自大的结果就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灾难。

以上是我的老师给我写的,白岩松写过有关日本文化的文章,看看吧.
第2个回答  2007-12-12
日本人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都是形成本民族文化模式的过程:古代日本虔诚地吸收唐风文化,然后转化为本民族的和风文化;明治维新后励精图治,积极吸收欧洲文化,使本国成为惟一在东方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国家;二次大战后,在吸收美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日本现代文化。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外来文化,并融合本民族文化传统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吸收、选择、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日本人的强烈的务实精神。这种务实,不仅表现在他们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方面,也表现在他们对外来文化中不适于自己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改造方面。日本人接受儒家文化,却只吸收了有益于其统治的部分政治伦理,而对作为儒家人伦根本的婚姻、家族伦理,或加以排斥,或进行变通,以适应本国国情及实际利益的需要。虽然这个过程往往伴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但儒家礼教对日本人的束缚远较中国人为轻,因此,他们的家族关系较为开放,建立在此之上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在面对近代化挑战时,日本所遇到的障碍也就比中国小得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2-27
也许是因为日本的历届头头都很注重外国文化,在中国还在内部平患的时候,日本已经开始派出各地精英去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正是这种事态,使日本的发展极为迅速,它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都吸纳了许多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所以才能得到今日的飞速发展。
第4个回答  2007-12-11
为了强大而不断迫使自己改变的定力比较强吧。日本人大多是A型血,这种血型的人的特点就是做事认真的不近情理。
相似回答